摘 要:一节好的历史课,不仅要有好的教学成绩效果,要上台阶、上档次,更要有品位。而提升课堂品位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就是要有课程立意。一堂课有了好的立意,就能够“通过历史知识的表现去剖析历史的本质,找到历史知识的一般规律,挖掘到历史的真正线索,找到趋近历史的灵魂”。
关键词:历史课;效果;品位;立意
一节好课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要有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是的,这是必需的条件之一。但一堂好课更应该有品位!何谓历史课的品位?我认为就是要实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从历史专业教育向人文素养教育的转变”。要实现这个目标,一堂课必须有凝聚课堂的灵魂、核心理念,甚至可增加几分学术宽度和“历史味”,也是这节课育人本质的体现与升华。正如聂幼犁先生说道:“一个好的,负责任的课程不应该只看到学生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进步与扩张,而应当深入其过程与方法的谐振与自觉,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升华。”我想,一节课其课程立意恰好诠释了这个目的和精髓!
所以一堂课有了好的立意,也就有了灵魂,有了品位!有了品位的课才能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并应用历史。“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历史课堂要产生“流之远”的效果,应在“教学立意”上下工夫。
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收益匪浅。以下三个例子是我在进行课程设计中通过课程立意来提升课堂品位的尝试。
尝试一:《封建智慧的结晶?千年难醒的噩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封建智慧的结晶?千年难醒的噩梦?——专制时代晚期的专制形态》是我参加成都十万教师大比武的一节市级公开课的教学立意和设计。《专制晚期的政治形态》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的第四节课,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很显然,课标不仅要我们通过典型事例了解专制晚期的政治形态是什么,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更要我们认识这种政治形态对中国社会和文明进程的影响。
由于14~18世纪世界的潮流是走向近代化:即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城市化。而中国却继续在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沉沦,并带着这种极端落后的面貌走向近代。因此,对于明清,特别是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生态,长久以来学术界基本持全盘否定的态度。然而,當我们站在具体的历史阶段,以体验者、同情者的角度来回顾这段历史,也许我们会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也许更接近历史的本真。故我在阅读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后立意为“封建智慧的结晶?千年难醒的噩梦?”从而使本节课不仅让学生看到专制和皇权极度膨胀,并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是封建落日的余晖,中国千年难醒的噩梦。也看到它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第三个中国“封建黄金时代”的到来,是我国一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智慧的结晶。我们看到,“军机处的办事效率,清朝的法规章程建设,对边疆有效的管理,清朝城镇经济的繁荣”都体现了超高的统治智慧,对今天我们国家的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本节课结束我运用到了这么一段话作为升华:“真正的治国之道和制度创新,是以人性为主体,以尊重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同时追求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尝试二:《荒野雄狮的文明智慧——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
《荒野雄狮的文明智慧——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是我在校内的一节展示课。内容是人民版选修二专题三第四课《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本课我的立意是:基于历史应该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历史只见事不见人不叫历史,历史应当是通过活生生的人来展现的。这节课涉及的历史人物是学生最熟悉和感兴趣的“政治明星”。但粗略地读一下课本,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因此本课的具体立意是“荒野雄狮的文明智慧”。这样一个标题和立意首先能迅速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充满“历史味”。
因为拿破仑刚出生时其父亲为他取的意大利名字“拿破仑”,就是“荒野雄狮”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转变以前对拿破仑仅有“战神、英雄、皇帝”这样的印象,看到他还是文明的推动者,特别是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民主文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说法国大革命只是对法国进行了初步改造,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那么拿破仑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拿破仑法典》则开创了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实践模式。
正是确立了这个课堂的灵魂,我在对本课的详略、重难点处理就显得游刃有余!
尝试三:《文明冲撞下的突围——近代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
此课是我在成都市新课程全员培训中的一次展示课。当时看许多老师也上了这节课,有的从西学东渐的角度,有的从近代化的角度,甚至以中药作为载体进行教学。但要么感觉心意不够,要么缺少点灵魂的东西。因此,我这节课在组上老师的帮助下,采用了新的立意“文明冲撞下的突围——近代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因为当时的世界潮流就是要实现近代化,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近代的中国正是在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的冲撞中不断寻求突围,找到一条适合国家和国人的道路。根据此立意,我大胆打乱了教材体例,确定了我的教学策略:体验—探究—生成。教学环节上也就确定了第一步:体验近代我国不同阶级和阶层进行了哪些层次的突围,进而探究不同层次的突围有何特点:由表及里不断深入,从物质文明突围到政治文明突围,再到精神文明的突围。第三环节生成:这些文明冲撞下的突围使中国如何顺乎了世界潮流?被动式下的近代化。
总之,在这三节课的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一堂课有了好的立意,就能够“通过历史知识的表现去剖析历史的本质,找到历史知识的一般规律,挖掘到历史的真正线索,找到趋近历史的灵魂”。犹如一个项目有了“顶层设计”。我们接下来再增删史料,确定教学策略就易如反掌。同时也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品位”,不再是许多人眼中的“背多分”的课。“必然像律师、医生的行业性那样突出,不是谁都能教历史课的”。
当然我们进行课程立意也一定要注意,既要符合课程内容的主旨,又能激活课堂的“历史味”,不可随意不着边际地立意,否则我们的课堂就会黯然失色,失去“品位”。
参考文献:
[1]郭子其.新趣、内涵、深广:2012年高考四川卷37题之我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8).
[2]聂幼犁,於以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理解与评价:立意、目标、逻辑、方法和策略[J].历史教学,2011(13).
[3]周明.历史课堂“教学立意”不可或缺[J].历史教学,2012(15).
[4]周明.历史课堂“教学立意”不可或缺「J」.历史教学,2012(8).
[5]任世江.编者感言[J].历史教学,2011(7).
作者简介:赵枝刚,男,1981年生,籍贯四川冤宁人,成都市树德中学(9中)历史教师,中学一级,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学历史教育、高考、高中教育管理。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
?誗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