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胜
小学数学新课程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已经几年了,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授课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层出不穷、形式多样。这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学生接受和喜欢。但是,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理解不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对于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如何选择和合理运用呢?本文就此谈一些体会和做法,借以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合作式学习
合作式学习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恰当地组织和有效地调控下,以 “小组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合作式学习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也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会协作的科学精神。
想要有效进行合作学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的运作是先分组,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实施。
同桌合作——由同桌两人组成。这种合作方式,学生的交往范围较小,所占时间不长,易操作,也可用于对难度不是很大的问题的讨论解决。
小组合作——“小组”一般是由邻座4至8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这是最常用的分组方式。一个教学班可分为6至8组。通常在小组合作之后,可以展开组际之间的学习竞争,以求得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注意合作时机的选择,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在一节课中,并非时时处处都需要合作学习,比如,有一位教师在上“等式的性质”时,提出复习问题,不料学生没有反应,于是该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叫学生回答。我们认为这是对合作学习的滥用,没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三)科学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评价的方式主要有(1)学生自我评价,看看自己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经验或教训;(2)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看看其他组员的长处或不足;(3)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看看组内的合作是否富有成效。通过评价激励,使小组成员感受到他们同在“一条船”上,荣辱与共,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尽其才,使学生之间做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在课外,小组成员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这样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为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探究”是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议论甚至争论。逐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发现新问题,形成新的认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方法,在实践中学生学会应用,提高概括归纳的能力。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现象、事实或经验出发,必须体现“趣味性、科学性、重点性、基础性”为原则,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具有普遍迁移价值的知识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学习,也就是对于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原理要给出足够的教学时间。对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或学生已经达成的共识,不要再占用时间进行专门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在把学生的认识明确化的基础上,直接得出结论,对一些学生自己探究起来非常困难,又不是关键或重要的教学内容,不要在上面花费较多的时间。
(二)必须体现“指导而不主导”的原则
教师并不是带着学生走,不是用教师的认知方式取代学生的认知方式,或者用教师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取代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教师主要在选题、步骤、方法或关键问题上引导学生思考,而非代替学生考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观点、得出结论,不是在课堂上一锤定音,形成权威,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才有最佳效果。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循循善诱和鼓励,才能使学生自主性得到增强,从而配合教师完成探究式教学的内容。
(三)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要给学生机会为自己的想法或假设寻找证据,进行同伴间的交流活动,尤其是要给学生机会阐释自己的见解和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在这样的学习情景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学习的经验或者正在试图理解的信息之间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相互建构。
三、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外因、是催化剂,其落脚点是诱使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独立尝试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作出猜想或判断。评判一种教学是不是启发式教学,不是看其外在形式是否熱闹,也不是看学生动手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不是达到了领悟的水平,是不是经过自己的尝试作出猜想或判断。如何搞好启发式教学,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合理地设定启发的问题
准确、合理的设定启发的问题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从而才能做到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学习的良好机会。
(二)适时创造启发的时机,准确把握启发的时机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启发态势,使学生在似知非知、欲懂非懂的情境中,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尝试活动中去。在学生思考不出而产生烦闷心情时,在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时,教师才予以启发。
(三)注意启发的力度
教师在启发的过程中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但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严格要求但不要施加压力,提醒学生但不能直接告诉答案,教学一开始,教师引导、提示,当学生尝试并得到一些结果时,教师再予以指正。如果教师直接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探求得到结论的方法而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可能大部分学生会无从下手,造成启发不力。教师应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又不会感到高不可攀。如果教师不精心处理,让学生探索,而是直接让学生总结结论,又会造成启发过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形式多样,只有认真学习《教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才能够真正发挥实效。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