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诵读: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力的有效途径

2014-04-29 15:45石哲菁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德育存在着说教多、内容空、模式化等痼疾,缺乏应有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学通过融合古诗文诵读犹如春风化雨,可有效提升德育渗透力。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 小学语文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47-01

“我们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的学习,他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然而,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无形中忽视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面对新形势,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集合的综合学科,小学语文的德育何去何从?

我国小学有着重视道德教育的悠久传统,但是进入新的世纪,伴随社会转型、体制转轨,道德观念日渐多元化、复杂化,冲突日趋激烈,道德问题日渐突出。加之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无暇顾及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统一整体,德育工作呈淡化、软化之势。

1.德育内容空洞化、倒挂化

与小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如果小学德育不能与时俱进,极少体现儿童视角、张扬儿童个性,就会失去现实意义。德育不应与学生的真实生活隔离,而是要“回归生活世界”,因为“道德既存在于丰富多样的生活之中,它也必然被赋予生活自身所具有的丰富、生动、充盈等性能。”[2]如今教育目的与现实生活落差较大,导致德育“倒挂”现象严重,以至出现了“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大学讲集体主义”内容错位。

2.德育方式说教化、单一化

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个别“另类”或“刺头”学生,此时一些教师往往把自己当作德育的主体,把学生当成灌输的客体,首先想到的办法是高蹈虚远的道德说教,甚至训斥或扣分之类的处罚。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之间的力量。”[3]古人也指出:“亲其师,信其道”,一个人的德行形成更多是对一个个范例的“耳濡目染”,关爱才是站立生命的基石。

3.德育评价刻板化、模式化

随着传统教育“授受为本”弊端的不断暴露,能力与知识成了教育实践中的宠儿。课堂里的德育被悄然异化,加之对学生的道德评价最终落实在“知道与不知道”的标准,而不是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德育一步步滑向刻板化、模式化。无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考试时让学生将所背诵的道德知识默写到试卷上,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低,必然加大孩子们的“道德冷漠”感。模式化的道德教育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其结果就是“道德无用”论大行其道。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4]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内容上体现民族的文化命脉,形式上语言精炼、韵律有序,可以促进小学生个体生命的持续发展。

1.取之不竭的人生智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古诗文意象生动,感情真挚,蕴涵和渗透了丰富的德育素养。例如,在“诚信”方面,“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诚者,天之道也;恩诚者,人之道也。”(《孟子》)在“惜时”方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诗》)。在“求学”方面,陆游告诫儿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它告诉世人:從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固然重要,而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2.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滋润学生美好的心灵

从“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辛弃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的戚继光到“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郑成功;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到“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的康有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每一首情感真挚的诗词都孕育着一个动人故事。古诗文是富含生命情趣的自然记忆,古诗文诵读可直抵诗文本真意蕴,直通学生肺腑心灵。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看似隐身的“旁观者”——语文教师要注意适时加以引导,激励小学生兴致勃勃参与古诗文诵读,充分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最终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因为“孩子不是天生就有道德意识,但他天生具备这种本质,使他具有成为‘道德人的可能。”[5]

1.如临其境,改说教为陶冶,增进德育的亲和力

古诗文语言精粹、跳跃灵动,常给人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之感。古诗文中不乏“立志”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开展古诗文配乐诵读、配画、编歌舞、短剧、小品、相声等情境表演,使德育富有直观性、情境性,有助于改善道德说教,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

2.发掘情商,变灌输为自觉,推动德育的感召力

情商(EQ)是一个人的幸福的必要条件,经典古诗文蕴藏着丰富的情商内容。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虽只有寥寥二十字,却蕴涵丰富的哲理:要想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只有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扩展升华。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用石灰历尽磨难来比喻完美人格的磨练,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的艰苦磨难,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

3.学科融合,化呆板为活泼,提高德育的冲击力

在具体教学中可将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讲授白居易《暮江吟》一诗时,在一番“夕阳西下,波光鳞鳞的江面……”描述后,吟诵起“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千古佳句。带着对诗词意境的遐想,孩子们合唱“美丽的黄昏”,在动人的旋律和意境悠远的诗句里,孩子们开始人生思考,这样远胜过生搬硬套的道德说教。

“观乎德以化成天下。”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尝试以古诗文的诵读为载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正是想引导学生发展、实现师生心灵对话。使德育悄然融入学生心灵,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79.

[2]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肖勇译.北京: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35.

[4]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宋文里等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8.

[5]Bull,N.J.Moral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69:15.

作者简介:

石哲菁,女,湖南郴州人,硕士,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