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主导型管理模式研究

2014-04-29 00:44张红军
数位时尚 2014年4期
关键词: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

张红军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始终坚持和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从而把图书馆管理建设成为以服务为主导型的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实现图书馆的价值;推行这一管理模式,具有现实作用和意义。现就高校服务主导型管理的基本目标及构建这一模式的基本对策加以论述。

【关键词】服务主导型;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为满足构建高校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需要,图书馆应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办馆思路和管理理念,探索并建立具有互动性、专业性、开放性特征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主导型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主导型管理的基本目标

高校图书馆服务主导型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管理性比较强的工作,“管”是指确定读者服务工作的路线和方向,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使图书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理”是理顺读者服务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应达到以下基本目标。(1)管理的专业性。由于资金有限,高校图书馆必须集中资源,依据专业需要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建设特色藏书和特色资源建設体系,在某一专业领域集聚充分的、先进的、动态更新的专题信息,使图书馆的专业资料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专家等级的水平,真正为专业教学和本地经济服务。(2)管理的互动性。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对象不仅仅是实体馆藏图书,更多的是有血有肉的广大读者。应与读者建立起双向乃至多项的交流合作关系,在服务中充满人文关怀,善于与读者进行知识对话,通过健全的信息反馈渠道提高读度,实现互动式管理。(3)管理的服务性。各高校图书馆必须在管理方式上改变以往以“管理”为主的方式,提倡以新的方式来处理馆领导与馆员、馆员与读者的关系,牢固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行服务管理,寓管理与服务,通过服务促使管理目标的实现。(4)管理的高效性。各高校图书管理必须体现高效的现代公共组织形象,通过简化服务手续,提高图书馆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效率;通过采用先进的现代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一支高效、高能、具有亲和力的管理队伍,提升管理效率。(5)管理的开放性。根据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建设要求,高校必须坚持“开门办学”,与区域内各社会经济主体共享人才和信息。服务主导型高校图书馆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远程网络技术,打造社会化专业图书馆,主动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为社会提供知识文化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终身学习服务。(6)管理的系统性。要以满足读者的合理需求为基本原则,以方便读者为出发点,以公平、公正、高效为立足点,建立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比较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图书馆管理体系、资源建设体系,建立起合理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整合职业化的组织成员,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构建高校图书馆服务主导型管理模式的基本对策

1.转变管理理念,明确管理目标。为全面确定管理理念,必须要由对读者接受服务过程控制导向向读者接受服务过程服务导向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形象服务向实效服务转变。在读者管理过程中,坚持以读者为本位,以质量为导向,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必须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意识,将图书馆工作重点转移至提供优质、高效和个性化信息服务上来;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馆思想,以读者的信息需求为本,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总之,图书馆应将“以用户为中心”和“文献尽其用”作为其服务理念创新的方向和突破口,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使图书馆获得可持续的整体优化,形成竞争优势。

2.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在明确未来读者服务工作的功能定位、目标定位、工作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具有前瞻新型、科学性、可行性、激励性的各项政策和规范,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设计必须围绕图书馆的服务性展开。通过建立扁平化的图书馆机构,使不同专业的学科馆员,通过调查用户需求来确定自己的工作范畴、内容和标准,这样馆员会更清楚用户的需求,向用户提供反馈信息就更加及时、准确,能极大地提升服务的效率。在组织机构、工作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能够保障服务职能落实到机制,从机制上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3.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活力。在管理创新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法制馆、健全机制、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即图书管理层在思想和行动上要明确抓住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核心,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图书馆的根本性工作,为图书馆人才创新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以法制馆”即建立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以及图书馆的生存、运转、发展密切相关的所有方面具有高效能、全方位、综合性保障功能的法律体系;“健全机制”就是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人才聘任机制、业务和管理评价机制,实现绩效优先的“三元机构”分配制;“群众落线”就是要求图书馆实行开放式管理,讲科学、顺民心、重民意,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办事,努力达到管理创新的预期目标。

4.强抓管理队伍建设,保障管理实施。要建设服务主导型的图书馆,首先要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而这恰恰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瓶颈。要求全体馆员树立“能力观”,积极培养每一位馆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使他们成为各有所长的文献信息服务专家,最终形成一个服务性型的“信息导航团队”,把学习型图书馆推向建设服务型教育体系的第一线,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变以往对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的做法,使其强化岗位职责,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5.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要牢固树立“大图书馆、没有围墙的图书馆”的观念,将管理范围拓展至网络上的虚拟资源,积极参与资源的共建共享。要通过网络搭建一个资源丰富、查询便捷、资源共享、便于交流的服务平台。以用户为中心,深化信息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实体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应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加快图书馆现代化进程,采用强大的网络检索功能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全面拓宽服务领域,充实各种类型和介质的馆藏文献资料,主动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6.严格管理评价,培养核心服务能力。要努力建立起一整套以服务质量为中心的绩效评价体制,通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评价与反馈等方式反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指标在考核馆员业绩的同时提升馆员的核心服务能力,帮助图书馆建立竞争优势。这种核心的服务应该是为某方面的专业建设提供最新的高质量的科技信息,这种优势既具有专业性特点,也具备适应不同专业人员多样化需求的个性化特色。因此,服务主导型高校图书馆要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着重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产学研专业服务、为专业建设服务,在馆藏文献的规模、成分、比例和特色,业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空间容量和服务设施等方面,充分保证专业服务的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作为区域经济的服务者,长期以来,落后的管理方式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图书馆变“管理”为“服务”,建立服务型管理模式,势在必行。高校服务主导型管理模式的建立和推行,是一项创新工作,必将给图书馆工作带来崭新的面貌和局面,同时,对于图书馆作用的发挥和图书馆价值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陈小琳.图书馆管理创新探析[J].华章.2011(20)

[2]迟艳.浅谈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图书馆管理[J].大众文艺.2011(16)

[3]李仲倬.人文关怀: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和人文管理之体现[J].黑龙江档案.2011(3)

[4]褚缨.加强图书馆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0年论文集[C].2000

[5]张玮.就核心价值观论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功能提升[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2)

猜你喜欢
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残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统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