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与教授

2014-04-29 22:43何杰
美文 2014年6期
关键词:拉脱维亚教授学生

拉脱维亚大学不但是拉脱维亚,也是波罗的海周边国家的最高学府。

建校于1919年。校舍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典型的城堡式雕墙建筑。高大的半圆弧顶门窗,厚重的橡木大门。庄重、古朴。

进去。宽大的走廊两侧,挂满了世界教育名人的肖像。名人们都以严肃的目光凝视着我。个个衣冠正襟,处处都在显示着拉大的显赫。不过那是我后来才看到的。那是总校。

1

开学第一天,我去的是在一条铁路附近的一座灰色教学楼。很普通,没有围墙,也没有校园。和我们的南大一点都不一样,那是拉大的一个分校,东亚系汉语教研室就在那里。

进大楼,我第一眼看见的是一排木台,后面就是一排排的衣帽架,每天都有人专门为你收取衣帽。我去时是冬天,于是还有一排好看的套鞋列队立正迎接我。

第一天,我好像完全不知东南西北。大使馆一秘晁开车送我到学校,把我带上了宽大的楼梯,可是进的是很窄的楼道,又进了很窄的门。

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一进屋,我就好像听到那里的一切都在叫喊着“挤死啦”。周围一圈书架,中间是一个约一米宽,两三米长的大桌子。我不算胖,然而不由得也想瘪着肚子进去。

桌子的一圈站满着欢迎我的人:系主任印度语学者伊古里斯,一个精瘦的小老头,多亏他不是胖子。一个学生代表:一位老师代表(后来才知道,她就是拉脱维亚著名的汉学家,斯达布拉瓦教授)。

没有豪言壮语,我好像那天也豪言不起来了。那是我有生以来的述职报告最糟的一次。我用英语磕磕绊绊地说:

“我抛洒汗水,期待桃李繁茂,我种植真诚,相信也一定收获真诚。”

最后我说,凡有关汉语,有关中国文化的,我都会无条件地去做。

大使馆一秘晁壮壮实实,讲话慷慨激昂。给我的感觉,他好像总端着肩。

他猫腰,把手拢在嘴边小声在我耳边打气:

“看我的,给他们点厉害,震震他们。(我想,不是那个‘镇)

他郑重地宣布:何杰教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到拉脱维亚第一位文化教育使者。

来拉脱维亚大学,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汉语教学点。

后面的,一秘晁像机关炮一样。我这汉语脑袋瓜反映不过来,不过,一定是替我吹呢。我听斯达布拉娃小声咕哝:

“教授不是博士?英语还那么糟糕。”我在心里咕哝:没办法。她哪知道,我走过的艰难。我们那时,有机会吗?要是现在,哼,我读到博士后后去!不过我倒是长了一智:像我这样强化的一点英语,可千万别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反正那天,我是一鼻子灰。不过,哼——

“有能耐,比学生。年底见!我的学生,明年就上电视”。

“whu怕whu(英音:胡怕胡?)(谁怕谁?)呀!”

2

很快,我就知道我怕谁了。

一次下班回家,想找近路,竟跑到了墓地。那里还有许多雕像的墓碑,像僵住的魂灵。

天啊,我不敢叫出来,因为一张嘴,魂儿一定飞出去了。

你说,这东西方人,文化观念就是不同。西方人死的、活的竟住一块!

跑回屋,惊魂许久才定。那时,我真切地明白了“受洋罪”的词义来源了。然而,用他们的话说,这不过是“狗熊吃奶酪——小菜一碟”。类似的事多着呢。

夜里,遇到暖气断气(俄国惩治拉国)。冷啊,椅子都当压脚被。众多的狗们、猫们,一声一声地发着从胸腔里的求爱。时间像冻僵一样。只有我的思维却活跃得要命。那时我的创作,都在构思怎么打报告,回国。

可第二天,天没亮,我又上路了。

因为我永远不能忘,一次大雪封天,我的好几个学生竟从城那头,过河到城郊(快两小时的路),到我住所接我去拉大。他们还带来一束淡淡的小花,说那里也有斯达布拉瓦教授对我的关爱和期盼。

我又想起开学式——

3

回过头来,还说我来拉大的第一天。那是我有生参加的最短的开学式,却用了最长的时间。

不知怎么的,他们发现我的签证只有3天。那天我才知道,刚独立的拉脱维亚让人家占领怕了。来个中国内地人,那也吓死了。于是半年间,我必须一周一签证。大街上就有查护照的。后来我也明白了,为什么秘书的胖脸总是过于沉重地下垂。因为拉脱维亚大学本来由台湾支教,资助。我们那时国家穷,我去了,只是教师支教,没有资助。人家钱没了。给钱的被没钱的顶走了。

总之,我是不受欢迎的人。

一通要多麻烦有多麻烦的填表。忙碌之后,当我要离开办公室时,已下午3点多了。天已将黑(那里天黑的早)。我忽然发现斯达布拉瓦教授还静静地站在屋角,陪我。她那样瘦弱,眼睛里满是同情的无奈和微蕴的温情。

我烦躁的心立即平静下来。我也忽然发现,她像要说什么……她藏在眼镜后那双眼睛是那样深邃……

4

斯安排我的教学。没有会议,只有课表招呼我来去,但总看到她一双细心考察的目光。她从来不听我的课,但从学生那知道,每天她都要问我。

斯是欧洲人,可不比我高,但我刚到拉大时,经常看到的是她的鼻孔。

我曾说,请她去我们中国。她说,年年台湾都邀请她去讲学。

她说,她不喜欢中国,但她喜欢研究汉语。

我希望她了解中国,特别是敞开国门后的中国。

我还希望她了解一个真正的,真实的中国人。

5

我充分利用我的优势。教师的心都是为学生而烦劳的。

没有简化字教材,没有语音资料,没有许多……我向祖国求救。我带学生去中国使馆,中国商务处,国内来的演出,展览、文化节,凡可以练汉语的,一块阵地也不放过。

我抛洒汗水,播种真诚。我把祖国给我的雨露洒给每一棵小苗。

我还教学生办起介绍中国文化的展览。没有人给我地方,我就在楼道。我把国内的宣传资料都贴在墙上,还叫学生做汉拉互译的说明。一期期叫学生练习。

不过我那些好看的图片有时也丢。后来我发现它贴到秘书办公室的墙上去了。对我一直冷冰冰的秘书也在解冻。出了国才知道,其实国外了解我们很少。反正我有机会,就介绍中国。

跨界的文化交融,真有穿过地下隧道的感觉,但总归可以看到光亮了。

一次,楼道里,有一个人像个C字扣在墙上,在看中国墙报画。谁这么投入?

呀!伊古利斯(系里的头)!古一看是我,像一只受惊的瘦鹿“嗖”地窜进了旁边的门里,不过很快又出来了,那屋是女W C。小老头冰冻的脸开化了,耸肩搓手,翻着眼睛嘟囔:

“中国变得这么有能力呀!”

终于,一次,斯达布拉瓦提出,希望我带她去拜见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拉的大使。王凤祥大使很快安排时间接见了我们,并和我们亲切畅谈。

那时台湾在拉的使馆代办处还在啊。金钱有时也苍白。

我这个没钱的老师,我的学生不到一年,就频频出现在中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个个能充当汉拉翻译。我们还上了报纸,上了电视。

6

斯教授也上了电视。写文章,发表讲话《邓小平与中国》。赞扬邓小平是伟大的人。香港回归,中国的钢铁长城终于战胜了英国的铁娘子。斯教授在报上和电视上都说:“中国是充满希望的国家。”

斯对我也充满了希望。她安排我的事越来越多:安排讲座、论文答辩,她甚至请我给政治系、历史系的研究生上课……我都无条件地去做。

我还帮语言中心建汉语词库。

一天,她拿来她的论文稿,请我帮助修改。我毫不客气地改。斯深度近视镜后的眼睛跳出了亮点。

斯开始请我喝咖啡。我请她喝红茶。

一天,她下课,竟和我说起笑话来。她夹着教案,迈出教室,一面拍着身上的粉笔末,一面自嘲地说:

“占领者撤出阵地。”

我不明白。俄罗斯族学生告诉我。俄罗斯人现在都被视为“占领者”。我从那时知道了斯的许多(包括明白了我这个苏联老大哥的小兄弟,续签怎么这么难)。

斯1948年生于俄国。父亲是列宁格勒人,母亲是莫斯科人。母亲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并在那教英语。斯却放弃了英语,就读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毕业后进入莫斯科东方研究院为东方历史学博士。是拉脱维亚大学哲学系、历史系、东方系教授。是拉脱维亚屈指可数的汉学专家。

现为里加特拉金大学孔子中心主任。孔子中心创始人。

那是拉脱维亚,也是波罗的海国家的第一家孔子中心。

斯的专著颇丰。她还翻译了孔子的《论语》; 老子的《道德经》。她在中拉的语言文化交流上贡献卓著。

7

斯在我们友谊上做出的贡献更叫我感动。她给我们(我和爱人)介绍朋友。

介绍我们并和我们一块参加拉的文化活动。在盛大的结业式上,她在好几科的外教中,坚持叫我发言并亲自为我作拉语翻译。

那天,在灯光和鲜花的汇聚中,我的心像花一样开放。那是我有生以来最为精彩的演讲。我说:

“……我的祖国和拉脱维亚都经历过一样的苦难。但我们也有一样繁荣昌盛的希望。拉脱维亚的未来,拉脱维亚的希望就在这里(我指全体学生。全场为我热烈鼓掌)。

我是中拉语言文化大桥的建设者,中拉友谊的铺路者。我的学生也将为我们这伟大的目标而努力。

未来的拉脱维亚驻中国大使就在你们中间(我指我的学生。全场又为我热烈鼓掌)。”

那天,场面的热烈和盛大,学生说都是从没有过的,至今叫我激动。

斯还破例邀请我去她的家。学生说这也是从没有过的。她从不邀请谁。

斯的家叫我印象深刻。

8

在一座老旧的木建结构楼的二层就是拉脱维亚著名教授斯的家。看来,前苏联和我们那时一样,知识分子都是“光腚坐轿子——空抬”。

斯的家像一个疏于管理的大图书室。

一进门,挤进过道,一直顶到房顶的木板架上的书好像都要掉下来。以至于不由叫人缩着脖子进去。

教授和教授好像都一样。我的书满地板。买东西最不怕花钱的是买书,扔东西最心痛的也是书。书叫我跨越历史,走遍世界;叫我感受天下的最广阔,也感受人生的最富有。

斯的卧室里也到处是书,和我一样。

那天,我了解我们的不同:她的研究方向在汉文化历史;我在汉语言。共同的:我们一块在建设中拉语言文化的大桥。

斯的招待是真心的。一块大烤肉几乎占满了她的小饭桌。那烤肉是她母亲亲自做的。我和先生在那里都感到一种久违的在母亲身边的感觉。老妈妈饭后还给我们弹起真正的俄罗斯钢琴曲——《在伏尔加河上》《俄罗斯的原野》……俄罗斯的艺术是美国艺术无法相比的。尤其俄罗斯的音乐。

悲怆、辽远、悠扬……更熟识、亲切。它把我们带回我们的青年时代。

那天,我忽然觉出了,我和斯达布拉瓦用我们特有方式画出了的连线是从心到心的。但我清楚那又不全是我们的汗水……真的,都有我们身后祖国的魅力。

9

祖国的魅力召唤我回国。

我回国不久,斯达布拉瓦来中国人民大学了。我去看她时,她的拥抱是从没有的。她第一句话就是:“都是你的努力。我来中国。”其实是伟大中国对她的吸引,汉办的支持。

她不断以拉脱维亚著名汉学家的身份,在中拉友谊的事业上,发表着有影响的声音。

四川汶川大地震,她说:“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和目标明确的民族,任何困难都不能影响他们实现一个伟大目标。”

奥运,斯达布拉瓦说,她非常高兴2008年奥运会能够在北京举行。她说,自己将尤其要为3个国家的运动员呐喊,加油:她的出生国俄罗斯,居住国拉脱维亚,还有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家。

她不止一次地赞誉:“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国家。”

我为她的前瞻而高兴,也为我在拉的努力而欣慰。

我们的友谊还在继续……

有意思。我们共同的好朋友伊格来中国时,我托他带回去礼物:一个小工艺品;一个小浣熊。那是我去斯的家,许愿给她的小女儿乌娜的。斯回信告诉我,那个小浣熊只能给她女儿的女儿了。

多快啊!而我高兴的是:乌娜子承母业,已加入了拉脱维亚新一代的汉学研究的行列。斯还告诉我,我们的学生艾古利斯成了拉脱维亚驻华大使馆工作主力,我们的学生卡斯勃已是拉脱维亚大学东方系汉学的带头人……

教授与教授后继有人了。我为我们的付出而欣慰。

猜你喜欢
拉脱维亚教授学生
2022年6月8日,美国一架MV-22鱼鹰在拉脱维亚上空飞行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赶不走的学生
快乐自助游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聪明的学生等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