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辉
如果除夕之夜没有了半城烟花,如果人迹寥寥却无炮竹之声,我们可能会面对静默的长街,仰天长叹:春节,你寂寞吗?的确,烟花炮竹已陪伴中国走过了几千个除夕之夜,走进过几亿人的春节之梦,它们似乎已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好伙伴。或许也正是因此,春节时对烟花炮竹的“禁令”才会引来人们的纷纷议论,似乎没有了烟火,春节便不再是春节了。然而,我以为不然。
在雾霾天气日益严重的今日,不需登高便可见云烟缭绕,并无烟雨却似游丝漫天。不见曦月,只缘雾气遍天朦胧了天空;不见远人,因为尘烟弥漫模糊了眼前。已向自然索取了许多,我们可否在今天退让一步,给予自然一个祥和安宁的夜晚,让它获得一夜纯净的空气,让它擦洗自己灰暗的皮肤,让它在整年的喧嚣后获得安稳的休息?明净的空气,不仅是我们的需要,更是人类繁衍生息,万物繁茂生长的需要。也许我们今日少一朵烟花,明日便多一缕阳光,而我们的前方也会因此而明亮几分。
再者,烟花炮竹虽为春节到来的信使,却非春节的精华。几千年来的春节记忆,并非只有一夕烟火。曾记否,有人在这夜仰头望月,心念家乡,心随月华留照远人,这是游子的春节之夜;曾记否,有人在这夜儿孙绕膝,共叙天伦,在家人的陪伴中度过,这是老人的春节之夜;曾记否,有人在这夜和笛吹箫,挑灯看剑,不忘国事,这是戍边之人的春节之夜。淡品他们的欢乐哀愁、欣愉寂寞,如同身处古时,华灯满街,藏书一卷,春节的味道便会蓦然翻上心头。春节,并非因为烟火才美丽。而烟火,却是由于绽放在春节才有了独特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在家人的欢声笑语中感受春节的幸福,如果我们能从一纸古书中领悟春节的乐趣,闻到传统文化的淡雅清香,那么烟花炮竹,是否就可以渐渐淡漠在春节的历史中,成为过去的回忆了呢?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浓墨重彩,却也只是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一支笔画。如果我们想要守护文化传统,保存民族记忆,不如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那古城墙上的一砖一瓦,折羽断箭,历经百年风雨凄凄,现在已剩断壁残垣,芳草离离。我们面对它,能否看到当年士卒以身许国、誓死报国的赤子之心?抑或我们干脆上刻“到此一游”企图以此方式“名垂千古”?那古文中的一字一句,抑扬句读,都经过古人的潜心雕琢、反复推敲,它们经受历史长河的冲洗而经久不衰,它们承受霏霏风雪而浑厚如初,它们一字一血,一笔一泪。我们面对它们,能否看到古人对于汉字,对于文章的尊敬与诚挚,对于内心情感的泣诉与笑谈?抑或我们根本只是随手一翻便又随手一扔,丢下他们的一把辛酸泪,然后再回到我们的喧嚣繁华之中去?
当我们看到所共的婵娟,我们不妨回想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情趣;当我们望穿明媚的秋水,我们不妨想象红妆远眺的好;当我们看到冬雪纷飞,我们不妨为采薇而悲;当我们在春节之时阖家团圆,我们不妨为亲人的团聚而感动,为家人的平安而欢喜,而并非为烟花炮竹的刺激而兴奋不已。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华儿女的心思理应细腻如蚕丝,温润如春雨,我们应更能被身边的传统文化感染,更能被身边的一点一滴触动。唯有怀一颗热爱与尊敬的心,我们才能将文化之根深扎于地下,才能将繁茂的树干挺拔擎天,才能在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冲击下坚守自己的本色,撑起国家的栋梁。
让春节常驻心中,将中华文化的种子埋于心间,用我们的守护与热爱赋予它破土而出的力量,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民族的希望。没有烟火,我们便用民族文化的底蕴来渲染天空,用文化振兴的呐喊盖过雨声风声。
让春节常驻心中,用真诚之心守护永远的春节——永远的中华,永远的文化。
“春节,你寂寞吗?”我问。
“不,没有烟花,我还有你们。”春节笑答。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