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云 上海铁路局上海高铁维修段
减少转换阻力提高高铁道岔动作可靠性的研究
武 云 上海铁路局上海高铁维修段
高铁道岔故障多为转换不良,其主要原因为道岔转换阻力超标。通过实践和试验得出影响转换阻力的主次要因,利用微机监测功率曲线和道岔阻力测试仪来提高道岔整治的有效性、准确性。
高铁道岔;转换阻力;影响因素;整治
高铁信号设备故障最多的是道岔,道岔故障中多为道岔不解锁或不到位,其原因主要是转换阻力大超过牵引动力。道岔转换阻力变大的原因有:密贴过紧,锁闭框、勾头偏移,杆件不方正,顶贴顶死,密贴紧,防跳块磨卡,滑床板高低不一致(尖轨或存在滚轮失效),芯轨滑床板缺油等。因此,减少道岔转换过程中的阻力,就能大大提高道岔使用安全性。通过阻力测试仪对影响道岔转换阻力的因素做了主次要因分析,并对应微机监测功率曲线上图像,应用指导实际道岔整治中,提高整治实效。
宁杭高铁宜兴站8#道岔J1锁闭杆不方正别劲时,道岔转换阻力明显较大。用阻力测试仪测试记录动作曲线如下图1所示。
图1 阻力测试仪测试记录动作曲线图
整治后道岔状态良好,转换阻力曲线如下图2所示。
图2 转换阻力曲线图
同时调阅微机监测道岔功率曲线,发现:原来出现高达0.5kW锯齿波,整治后曲线在0.4kW左右。阻力减小,功率曲线就降低并平缓。
道岔转换阻力变大的原因有:密贴过紧,锁闭框、勾头偏移,杆件不方正,顶贴顶死,密贴紧,防跳块磨卡,滑床板高低不一致(尖轨或存在滚轮失效),芯轨滑床板缺油等等。
通过宁杭高铁宜兴站8#J1各种转换阻力试验得出如下表1数据。
表1 宁杭高铁宜兴站8#J1各种转换阻力试验数据
总结影响道岔转换阻力的因素,按从大到小罗列如下:
(1)道岔辊轮。道岔辊轮调整不良是影响转换阻力重要因素,辊轮过低不起作用,道岔阻力比平时增加50%左右。辊轮过高距离远,道岔阻力比平时增加150%左右。现场发现甚至延长道岔转换时间0.2s(一般为5.2s左右)。
(2)杆件别卡。增加转换阻力将近平常的70~80%。
(3)锁钩侧磨、防跳快压死。增加转换阻力将近平常的60~70%。
(4)芯轨滑床板过高。影响转换阻力根据严重情况,每块从0.3kN~0.8kN之间。
(5)顶铁,越靠近尖轨前部的顶铁顶死影响越大,前部一块顶死阻力增加0.4kN,相当于加密贴调整片。
微机监测中道岔功率曲线基本反映道岔阻力变化趋势,功率曲线与拉力测试曲线阻力时间基本对应,但功率数值不能准确反映阻力,往往阻力上升很多,功率曲线只上升0.1kW,如道岔正常时功率曲线最大值为0.4kW,不良时为0.5kW,接近故障或故障时达到0.6kW。
3.1 调阅发现7#J3道岔功率曲线不良
道岔在转换过程中从3.1s开始变化,至4.3s左右达到峰值直到道岔锁闭,此时道岔反位至定位功率值从346W~ 527W间波动,定位至反位功率值由346W~581W间变化,记录功率曲线如下图3所示。
图3 功率曲线图
3.2 组织检查
检查7#J3定、反位尖轨与基本轨离逢0.5mm、0.8mm,缩进位表示杆(定位)不方正,动作杆连接销在道岔锁闭后转动不灵活、有别劲,J3定、反位后部第一、第二块滑床板在尖轨到位后有5mm~7mm磨痕,J3后部两侧顶铁在尖轨密贴位有2mm~4mm距离(J3后部自由段存在位移不足现象)。道岔阻力测试:反—定4500N,定—反4600N。
3.3 现场整治
(1)调整J3后部第五、六组辊轮,使辊轮位置达到滚轮与尖轨距离1mm、内滚轮高于平面2mm,外滚轮高于平面3mm;道岔阻力测试:定位时为3500N(减小1000N)。
(2)尖轨根部内侧第一、二块轨距块+1mm(轨距尽可能控制在+1mm),依靠轨距块间距的变化使尖轨在往密贴位移动时加大扭矩,减小尖轨的自由段位移不足,道岔阻力测试反-定位为3200N。
(3)调整表示杆方正、减少别劲。
(4)调整转辙机的水平,尖轨应力放散,使动作杆连接销尽可能在道岔锁闭后能自由转动。
3.4 整治效果
整治后道岔阻力测试:反—定位2000N,定—反位3000N。整治完后的道岔功率曲线,道岔功率值从最高的582w下降至最高507w,曲线如下图4所示。
图4 曲线图
通过微机调阅及时发现功率曲线异常上升,根据要因顺序查找增大转换阻力的原因,消除额外的阻力因素。利用拉力测试仪辅助,确定整治效果,将道岔整治到转换阻力远远小于转辙机额定转换力,确保道岔可靠转换。
责任编辑:许耀元
来稿日期:201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