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记祥,马良进,张立钦,毛胜凤,温攀龙
(1.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浙江 诸暨 311800;2.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树形雄伟,叶形奇特,花大而美丽,为世界珍贵的行道树和庭院观赏树种之一,国内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西和云南等 11 个省(区)[1]。
有关马褂木病害的报道散见于各类资料中,根据统计,马褂木病害有6种:马褂木叶斑病Alternaria liriodendri、马褂木斑点病 Cercospora catalpae、马褂木黑痣病Melasmia rhododendrina、马褂木斑点病 Ramularia liriodendri[2]、马褂木炭疽病 Gloeosporium sp.[3]和马褂木褐斑病 Physoderma sp.[4],其中马褂木褐斑病病原菌是由本文作者首次鉴定并报道。作者对马褂木褐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以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1.1 病害分级 浙江农林大学校园内的马褂木树龄9~14 a,不同株之间长势有明显差异。2013年6月对校园内的马褂木褐斑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此时病害症状已充分发展,凭目测可以判断病害的严重程度。随机选择了50株马褂木,每株的病害严重程度按照下列方法分级,计算病情指数。
0级,整株无病叶;
Ⅰ级,病叶所占比例<1/4;
Ⅱ级,病叶所占比例1/4~1/2;
Ⅲ级,病叶所占比例>1/2~3/4;
Ⅳ级,病叶所占比例>3/4。
1.2 症状观察 自2013年3月下旬马褂木开始抽新叶时起,选择20片叶并编号标记,每隔5 d仔细观察叶片上病状的发展变化并作详细记载。
当马褂木褐斑病的病斑停止扩大后,每7 d采集1次出现典型症状的马褂木叶片,在室内用刀片刮取叶背病斑制成临时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孢子的产生和释放时间。
1.3 孢子捕捉 从3月下旬马褂木开始抽新叶后,随机选择1株树,在树冠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各悬挂1片涂有凡士林的载玻片,玻片大小5 cm×2 cm。每5 d更换1次载玻片,替换下的载玻片带回室内镜检[5]。
2.1 病情指数 在病害普查过程中发现浙江农林大学校园内的所有马褂木都出现了褐斑病症状,树木之间的感病程度有明显的轻重之分。在所选择的50株树中,病害严重程度为0级的没有,Ⅰ级5株,Ⅱ级13株,Ⅲ级21株,Ⅳ级11株,因此马褂木褐斑的病情指数为69。
2.2 症状 4月下旬开始首先在新叶背面出现针尖状淡褐色圆形病斑,同时在叶片正面对应处出现黄色的斑点。以后病斑不断扩大,叶正面的病斑中央变为褐色,病斑四周有一明显的黄色晕圈。叶背的病斑为深褐色,病斑周围无晕圈。病斑形状多为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病斑直径为2.4~5.0 mm。每个叶片上的病斑数量从数十个至近百个不等。
2.3 孢子释放时间 将带回室内的玻片逐一镜检并统计每片捕捉的孢子数量,从而绘出游动孢子的释放时间动态变化曲线(见图1)。由图1可知病原菌游动孢子初次产生在3月底4月初,4月上旬为游动孢子释放的高峰期,孢子释放可持续到5月初。游动孢子在1 a内有多次再侵染,6月下旬和8月下旬分别是游动孢子释放的高峰时段。
图1 孢子捕捉曲线
2.4 病害发生规律 综合孢子捕捉结果和症状的发展变化,可知病原菌游动孢子的初次产生时间为4月上旬,经风雨传播至刚抽出的马褂木新叶表面,孢子萌发后直接从叶背侵入叶片组织内,经过20 d左右的潜育期,于4月下旬在新叶背面产生病状。此为病原菌的初侵染。6月中旬在由初侵染所导致的病斑背面再次产生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因此病原菌的侵染周期约为70 d。在马褂木的一个生长周期内病原菌有多次再侵染。
马褂木褐斑病的病原菌已经确定为节壶菌Physoderma sp.。病原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落叶或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份产生游动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侵染马褂木新叶,孢子萌发后从叶背面以无伤侵入方式侵入组织内部。大约70 d后再次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所以在1a之内游动孢子能进行多次侵染,这是病害发生普遍的直接原因。11月下旬随着叶片的相继脱落病原菌以休眠孢子囊在落叶或土壤中进入越冬状态[6]。
马褂木褐斑病发生普遍,但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病害,其发生规律尚无报道。作者通过这次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侵染循环的各个环节,即病原菌的初侵染时间、传播途径、侵入方式、潜育期和越冬场所等,这为今后病害的继续深入研究和治理奠定了基础。
由于马褂木主要作为观赏树种,病害的大量发生导致树木提前落叶,降低了观赏价值也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生产上,可在病原菌处于越冬状态时(是控制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通过收集落叶集中烧毁或掩埋以及深翻土壤等措施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1]李周歧,王章荣.中国马褂木的研究现状[J].林业科技开发,2000,14(6):3 -5.
[2]徐梅卿,何平勋.中国木本植物病原总汇[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481-767.
[3]杨子琦,曹华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图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55.
[4]王记祥,马良进,张立钦,等.马褂木褐斑病病原的鉴定[J].林业科学,2013,49(6):189 -191.
[5]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98-99.
[6]陆家云.植物病害诊断[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