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岳峰
(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 200072)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是一种果园内常见的蛀果性害虫,可危害桃、梨、樱桃等多种果树,使果实的品质和产量降低,近年来在上海地区7300 hm2桃、梨园内有不同程度发生。目前国内应用性引诱剂监测和防治梨小食心虫的报道较多[1-3],因该虫的发生时间、代数与气象条件有关,不同地区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摸清梨小食心虫在上海地区的年发生世代、成虫发生高峰期、防治最佳时期,2009—2012年作者选择有代表性的浦东新区新场桃园和奉贤区庄行镇梨园,利用性引诱剂测报技术对果园的梨小食心虫田间种群动态进行定点监测,旨为该虫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1.1 供试材料 梨小食心虫诱芯、诱捕器,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方法 根据上海地区梨小食心虫的发生情况,确定在每年的4月1日—10月31日进行引诱剂监测调查。采用对角线取样法,在果园中央放置5个三角形诱捕器,将诱芯用细铁丝穿牢悬挂在诱捕器的中央。每天上午9∶00将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成虫剔除,记录诱虫量、天气等情况。每隔20 d更换一次诱芯。
根据引诱剂监测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量,分析该虫在上海地区的最佳防治适期。
2.1 越冬代成虫始见期 从图1中可见,梨园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早于桃园:新场桃园2009年、2011年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分别为4月4日、4月12日,发生高峰期分别为4月9日、4月14日;庄行梨园2009年、2011年成虫始见期分别为4月1日、4月3日,发生高峰期分别为4月9日、4月12日。这可能与梨树是梨小食心虫的后期适生寄主,繁衍着大量的越冬虫源有关。总体来说,每年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成虫发生高峰期因当年春季的气候条件不同,会相应的提早或推迟,通常情况下,上海地区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在4月上中旬。
图1 桃园、梨园越冬代成虫种群动态
2.2 梨小食心虫年诱蛾量的消长动态 研究表明(见图2、3),梨小食心虫在奉贤区庄行梨园全年有5个羽化高峰期,分别在4月上中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和9月上中旬;在浦东新区新场桃园也有5个羽化高峰期,分别在4月上中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和9月上中旬。这表明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受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成虫羽化高峰期有所不同,但均是1 a发生4代,且每代成虫发生期无明显的间断,尤其是第2,3,4代成虫期有世代重叠现象。
根据奉贤区庄行梨园的田间观察发现(见图4),在同一果园,不同年份之间梨小食心虫发生程度是不同,2011年成虫累计诱捕量为2436头,而2010年仅累计诱捕量318头,这是因为2010年4月气温偏低,出现“倒春寒”,比常年偏低1.5℃,导致当年种群密度较低,发生面积小。因此,可以得出梨小食心虫每年的发生程度与当年的气象情况相关,同时还与果园的栽培管理有关。
图2 2009—2012年梨园梨小食心虫成虫消长动态
图3 2009—2012年桃园桃小食心虫成虫消长动态
图4 梨园梨小食心虫成虫种群发生动态与平均气温关系
2.3 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种群密度对比 新场桃园、庄行梨园中梨小食心虫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差异。从全年累计诱捕量、平均单日累计诱捕量、单日最高累计诱捕量来看(表1),桃园梨小食心虫种群密度高于梨园,整个发生期间桃园平均单日累计诱蛾量、单日最高累计诱捕量分别为12.09头、149头,与梨园相比分别高出3.49头、129头。从2009—2012年每年4—10月平均累计诱捕量来看(图5),桃园梨小食心虫种群密度高峰期出现在4—7月间(即越冬代、第1代、第2代成虫),梨园种群密度高峰期分别出现在4月,8—9月(即越冬代、第3代、第4代成虫),且桃园2009—2012年平均全年累计诱捕量高于梨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桃、梨果实的成熟期不同,桃树是梨小食心虫前期适生的寄主,是春夏季节大量虫口的来源,而梨树是梨小食心虫的后期适生寄主,繁衍着大量的越冬虫源。
表1 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种群密度对比
图5 2009—2012年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平均诱捕量比较
梨小食心虫在上海地区1 a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裂皮缝隙及树干周围的土缝中结茧越冬;次年3月化蛹,越冬代成虫通常于4月上中旬始见,以后各代成虫的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上中旬,且每代成虫发生期无明显的间断,尤其是2,3,4代成虫期,表明该虫有世代重叠现象。这与刘洁、王兴平等报道的梨小食心虫在安徽省[4]每年发生5代,甘肃省每年发生3代[5],辽宁省营口市、河北省昌黎县每年发生3 ~4代[6-7]不同,因此,可以看出梨小食心虫在各地的发生世代有明显的差异,随纬度的降低,由北向南发生代数逐渐增多。
据2009—2012年田间观察,梨小食心虫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第1代幼虫开始危害新梢,第2代幼虫也危害新梢,第3、第4代幼虫在果实上危害,蛀果盛期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这与罗学文、庞艳从所报道的第1,2代幼虫主要危害新梢,3,4代幼虫危害果实是一致的[8-9]。
梨小食心虫种群密度在桃园和梨园有明显的差异,桃园的种群密度高于梨园;且种群密度出现的高峰期不一致,桃园出现在4—7月间,梨园出现8—9月间。这与黄可训[10]等在北部桃、梨等果树混栽区监测到的“第1代、2代卵产在桃树上,第3、4代卵产在梨树上”结论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桃是梨小食心虫的前期适生寄主,是夏秋季节大量虫口的虫源,梨是梨小食心虫的后期适生寄主,繁衍着大量的越冬虫源。
预测预报是害虫科学、有效防治的基础,利用性引诱剂监测梨小食心虫成虫田间种群动态,推算各代卵的发生高峰期和幼虫初孵期,适时采用药剂防治,以有效控制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危害。文丽华等[11]采用“性诱剂预报法”、“物候期预报法”及“期距预报法”对梨小食心虫进行预测预报,认为这3种预报方法可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适期作出准确的判断。刘晶华等[6]应用田间调查法调查各虫期的长短以及田间桃折梢消长规律,应用期距法可以推算防治时期。因此,在梨小食心虫的控制策略方面,最佳防治适期确定是有效预防梨小食心虫的前提。
[1]韩淑琴,王树尧,王新东,等.梨小食心虫性引诱剂防治试验[J].甘肃林业科技,2001,26(4):9 -15.
[2]赵春恋.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和防治梨小食心虫试验[J].山西农业科学,2004,32(1):63 -64.
[3]陈湖,张新生,郝宝锋,等.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在沙地果园的应用试验[J].河北果树,2006(5):6-7.
[4]刘洁,王学良,夏风,等.安徽省梨小食心虫测报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99 -100,103.
[5]王兴平.应用新技术对梨小食心虫开展综合推广防治研究[J].甘肃科技,2006(5):199 -201.
[6]刘晶华,金伟,侯迎春.对梨小食心虫测报方法及防治适期的研究[J].北方果树,2006(4):48-49.
[7]毕树元,张日新,刘德来,等.梨小食心虫的综合防治[J].河北果树,2007(3):42.
[8]罗秀文,李军帅,史昌军.庄浪县梨小食心虫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措施[J].甘肃农业,2009(2):79-81.
[9]庞艳从,程军宏,杨柏林.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J].河北林业科技,2007(2):64.
[10]黄可训,胡敦孝.北方果树害虫及其防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146-153.
[11]文丽华,刘海青,高燕,等.梨小食心虫测报及防治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20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