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与应对措施研究

2014-04-26 05:02杨东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
关键词:失范网络道德应对措施

杨东

摘 要:互联网的普及为大学生成长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其开放自由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低俗、法制意识弱化和网络心理异常。应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和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对策来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76-02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扩张和普及,大学生可以多渠道、大容量地接受各类信息以满足其学习需要。与此同时,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其具有匿名开放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加之社会对网络的监控机制有待完善,很多大学生容易出现道德认知偏差,进而发生道德行为失范。目前,大学生上网成瘾、浏览情色网站、网络欺诈、黑客攻击、散播网络病毒等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和网络犯罪行为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如何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网络道德,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道德的概念和特点

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1]。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网络里人们必须自己确定干什么和怎么干,呈现出一种依赖性更少、自主性更多的特点;由于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人们之间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也就变得可能;网络社会除了拥有属于共同性的主导道德规范,也存在各网络成员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规范,因而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趋势。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1.道德价值观低俗

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这里频繁地发生接触和碰撞,使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体系受到较大程度冲击。大学生乐于追求新思想和新生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健康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网络色情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项调查显示,有34%的大学男生承认自己有意无意地浏览过情色网站[2],与之相伴随的就是不少大学生发生的网上“一夜情”,不少学生对此都持不置可否的态度,甚至认为就是网上玩玩,没啥大不了的。传统观念里高尚的思想受到摈弃,传统的道德基础正慢慢地消解,而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则取而代之,充斥着网络世界。而一些热门的网络游戏中也常常夹杂着色情内容,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

2.法制意识弱化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其自控能力相对有限。随着其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其注重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十分迫切。但现实世界中的激烈竞争使他们感到畏惧,在进入网络世界中时,他们就会把现实世界遭受挫折后的压抑情绪释放出来,加上网络的虚拟性更使得其行为具有隐秘性,造成大学生会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甚至会放纵自己以宣泄心理压力,找到所谓的“成就感”。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不自律意识也会影响到现实世界中的行为,特别是一旦这种网上肆意放纵的习惯养成后,会使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调查显示,92.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曾经在网上聊天时说过谎话”,有86.3%学生承认“自己在网络上提交过不真实的个人信息”,很多大学生觉得网上撒谎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措施,这使得大学生诚信意识普遍下降,如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案件,其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反法律规定的,但很多人却抱着侥幸的心理照做不误。

3.网络心理异常

互联网给大学生创造了全新的虚拟生活方式。网络里的人生经历是虚拟的,但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由于很多网络运营商仿照现实生活对网络世界进行设计,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扮演着与现实生活里截然不同的角色,实现很多现实里无法实现的梦想,获得现实里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进而从网络中获得慰藉。此外,不少大学生认为网络世界里可以不负责任地为所欲为,这种行为会导致其对网络逐渐产生依赖,造成道德和人格扭曲,不少大学生产生了“双重人格”现象。很多大学生承认自己在网上与别人交往时所表现出自我与现实中真假参半,少部分大学生承认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跟现实中完全不一致。这种网络和现实的“双重人格”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若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虚拟的世界里,其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会逐步淡化,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和对外界漠不关心的倾向,使得其与现实生活产生距离感,不少大学生个性变的孤僻,人际交往也产生障碍。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应对措施

1.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要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仅靠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国家法律作保障。由于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新问题层出不穷,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引导、约束网络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网络行为;现实社会中的法律法规又不完全适应于网络环境,对网络信息使用者的行为起不到很好地约束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出台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规定,但网络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无法准确地约束网络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网络行为。网络犯罪范围广、证据难以搜集、执法难度大等这些特点给网络监管部门带来了很多困难,国家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网络犯罪的执法力度,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减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对高校而言,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网络管理制度和办法。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使网络行为有章可循。

2.加强网络监督管理

加强网络监督管理,给大学生成长提供一个健康洁净的网络环境。全社会应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规范建设舆论氛围的营造,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制定对网络行为加以约束和要求的新道德规范体系,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控制在一个有助于网络健康发展的范围之内。网络管理者应该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监督并阻止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成为网络环境的净化者、法律法规的实施者。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主动占领校园网这块阵地,对网上信息实行有效监控,用道德和法律的眼光对之进行过滤和筛选,及时地删除低俗信息,高校网络的管理者在传播网上信息时要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方向,要担负起道德、文化和法律传播者的重任,杜绝网上的犯罪行为。高校应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加强对校园网的监督。对于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严重的依据学校规定进行处理。同时积极争取公安机关等部门的配合,认真开展打击校园网络犯罪和不道德活动。

3.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运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学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不断拓宽网络德育的渠道和空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引导。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举办专家报告会、建立专题网站等形式,大力倡导文明上网。高校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对大学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在网络世界里,网络的虚拟性使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教师作用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转变为学习指导和研究,其威望更多体现在自身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上。因此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做网络道德的示范者,必将对大学生形成人格感召力,会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也要密切关注互联网上的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网络道德教育在高校里充分开展。学校也可以为大学生建立“网络道德诚信档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网络行为进行记录,并将其与对学生入党评优挂钩。同时根据大学生群体网络行为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选择其经常登录的社区网站,如“校内网”等建设网络道德教育实施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宽网络德育的渠道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文卉,孙玫,李振华.现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79-82.

[2]赵苍丽.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与改进措施[J].江苏高教,2012,(1):121-122.

猜你喜欢
失范网络道德应对措施
“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与规范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及其引导
新媒体形势下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我国基层政府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