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高校与农村共建思想道德教育新平台,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又有利于群众思想素质的提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校村共建创新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探索高校与农村共建思想道德教育新平台,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又有利于群众思想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村共建思想道德教育平台的必要性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文件要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第17条明确要求“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如何深入人心、如何成为社会发展动力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如何与大众相结合的问题。胡锦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走出学校,深入群众宣讲,需要构建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3.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资金支持,也需要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校村共建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可以通过“三下乡”等活动,把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4.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随着大学的发展,许多新校区大多建设在市郊,处于农村包围之中。学生校外运动、购物、租房等活动已经融入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新农村需要有一个校村共建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二、思想道德建设校村共建创新与实践
1.校村共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1)领导机制的创建与实践。为了搞好思想道德建设,高校与共建村委会要联合成立一个领导机构,成员由主抓思想政治工作的院级领导一名、思政部、团委、学工处各1人、村委会干部1~2名组成。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联系和协调校村共建双方具体建设事宜。办公室设在思政部,工作由思政部办公室人员兼任。
(2)投入机制的创建与实践。农村已经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了一定基础,但是农村的建设经费有限,校村共建思想道德教育平台,校方也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学校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建设经费细化出一项,专门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形成合理的投入机制,在村庄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共同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3)日常教育机制的创建与实践。高校思政部切实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充分利用1学分的实践教学课时,制定出实践教学计划。共建高校和村庄协商制定出日常教育机制,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服务农村社会结合起来,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服务、法律、科技服务等。通过劳动服务,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培养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村民们也受到感染和教育,提高了村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校村共建平台的创新与实践
(1)文化室的共建与实践。以共建村文化室的基础设施为基础,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为补充,校村共建新农村文化室,形成新农村文化室图书资料的定期更新和村民共享大学图书资料的制度。学校可以资助文化室新的书报杂志,也可以组织学生把用过的农民需要的一些教材课本捐献给文化室,不断充实文化室的图书资源等。
(2)革命精神教育基地的共建与实践。以共建村资源为基础,挖掘和弘扬革命精神,建设教育基地。我校已经把仲恺村农民协会会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为仲恺村农民协会会址解说室捐赠空调一台,为仲恺村农民协会会址的修葺捐款5千元等,进行了校村共建活动,大力弘扬琼崖革命精神。
(3)历史文化名人教育基地的共建与实践。以共建村资源为基础,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历史文化名人教育基地。我校已经与兰美村协商,共建兰美村林宜华将军故居教育基地。通过收集、查阅历史文献,编辑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宣传册,学习和发扬历史文化名人的优良精神,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3.校村共建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面广、投入较多、社会影响较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形式多样。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为品牌项目,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缺少与群众的双向互动,偶尔实践活动容易流于形式,单项活动效果不明显等,需要加强校村共建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1)由单向活动变为双向互动。通过校村共建活动,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由学生的单向实践活动变为学生与群众双向互动活动。在大学生下乡实践期间,共建村根据实践活动的具体项目,组织群众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既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又有利于群众思想素质的提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2)由偶尔活动变为常规活动。通过校村共建活动,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由学生的偶尔实践活动变为学生与群众结对常规活动。在大学生下乡实践时,共建村动员群众积极配合,形成文化、科技、卫生、劳动帮扶结对等,从而提高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也使具有各种需求的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参与结对帮扶的大学生毕业后由下一届大学生继续帮扶,使帮扶的群众素质不断提高,使实践活动具有常规性、连续性。
(3)由单项活动变为综合活动。通过校村共建活动,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由单项实践活动变为综合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同时,共建村也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比如,让大学生参与更新墙报、宣传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律,大学生与村民一起搞排球赛、文艺演出等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把校村共建思想道德教育平台打造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蔡田,李翔宇,贾伟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探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