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红利”助推经济转型

2014-04-26 08:31蒋领伟
上海质量 2014年10期
关键词:红利效益效率

◆ 蒋领伟 / 文

“质量红利”助推经济转型

◆ 蒋领伟 / 文

通常我们把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称之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红利。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国家通过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释放了全民的激情和经济体的活力,给社会带来巨大发展和进步。改革将继续给社会带来进步的动力。资源的充分使用,特别是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引擎的作用。可以相信,这三大红利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更为现实和巨大的作用。

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应该注重这三大红利的充分和有效、高效作用,尤其要以成本优先,创造质量给经济体带来的效益,全面释放“质量红利”。

我们正面临复杂的形势。

一是数量集聚到质量集聚。以往粗放式的只追求短期利益的以数量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但一些企业依然缺乏改革的勇气,缺乏实现质量效益的设计和方法,或者虽然注重了产品的质量,但比较局限于功能性质量,对顾客的识别不充分,导致对满足顾客需求识别的迟钝,产品和服务始终在产业链的低端徘徊。向质量集聚,就要求企业寻找实现顾客价值,引领产品、服务以及营销和企业经营模式的创造性改变。拓宽质量的含义和范围,透视顾客的真实需求,在策划和设计阶段注入质量理念,并在整个产品周期实现质量保证。

二是强调效率和效益集聚。通过改进和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优化过程,确保效率能获取效益。效率是效益的保证,但效率能否确保效益,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可控的过程系统。我们正在走向第4次工业革命的路上,智能设备,智能系统将更多地解放生产力,互联网技术将使人、设备和信息互相联接,融合;数字化平台将整合技术和创新的最新成果,产品开发和生产以及营销等所有环节都可实施信息同步。以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改变,人类的创造力将逐渐物化为提升工业生产效率的过程。效率的提升也将持续转化为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是从“中国人制造”概念向“中国制造”概念的集聚,进而走向“中国智造”。中国制造应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品牌。中国制造不应该停留在数量的等级规模,而是能在世界宣言:中国制造是一个质量的概念。中国制造不等于是中国人制造,不等于仅限在中国本土的制造。我们在向世界输出中国制造产品的同时,同时输出的是我们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经营模式,以及速度模式等。中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可以移植到世界其他地区,正如中国的高铁输出的不仅仅是硬件,管理以及服务的软件产品同样可以配套输出,从而真正实现中国制造。

中国正在转型,中国制造要率先突围,实现中国智造。实现这一目标的标志包括,中国制造标准,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技术突破,形成更多的高端的知识产权,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无缝对接,增强产品附加值,培育自主品牌,建立多元化的创新体系,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引进自动化智能设备,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人的能力,实现制造业的整体升级,全面增强中国经济实力,使中国紧跟新一次工业革命浪潮,成为世界级的工业强国。

因此,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以质量的思想、改进和创新的思维、精细化生产和管理的理念、行之有效的质量和经营管理的方法,实现降低经营成本、分享质量红利、提升品牌效益、充实质量红利、解放人力资源、激发质量红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衍生和持续获取质量红利,这兴许可以成为我们的选择。

质量红利释放可以涵盖产品、服务、技术、人才、过程、运营、营销、知识产权等以及相关衍生内容。信息将在所有的要素中穿行、沟通和交集,在所有的过程中流动、传递和对话。我们应该设计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以消除不必要的过程消耗、时间消耗,缩短设计开发和生产时间,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

当然,实现上述愿景,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完全可以根据现状和特点,制定计划和行动方案,质量红利可以从点滴开始着手,依靠持续改进积累红利,实现递进式发展,通过数据分析,准确改进目标,实施精准解决。只有有效和高效的实施改进,才会日积月累质量红利,期望的愿景才得以实现。

在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现智慧、智能化制造和服务的过程中,质量红利是我们必须关注和加以利用的关键。企业通过质量红利的释放,全面提升效率和效益,提升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最经济地提供顾客和社会满意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用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持续的改进和创新,不断积累成果,最终完成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不仅让企业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客户以及社会全面分享质量红利的成果和喜悦。

猜你喜欢
红利效益效率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健康红利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