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加快聊城经济发展

2014-04-25 16:57孙凌云
中国经贸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聊城市经济发展

摘要:由于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使得山东省聊城市从对外开放的“腹地”跃为“前沿”,由“内陆”变为“窗口”。本文针对聊城加入中原经济区的意义及在中原经济区的地位,提出了借助中原经济区政策,加快聊城经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聊城市 中原经济区 经济发展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我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中部崛起的又一国家级规划力作。在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山东省聊城市被纳入中原经济区范围,这使得聊城从对外开放的“腹地”跃为“前沿”,由“内陆”变为“窗口”。

一、聊城加入中原经济区的意义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东、山西、河北、安徽等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四大经济区之后,由豫、鲁、皖、冀、晋,5省、30市、2县、1区组成的经济区域,区域面积为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也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聊城作为山东的西大门,是中西部能源资源东引进入山东、山东产品和服务业西拓占领中西部市场的“桥头堡”,却“被边缘”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之外。聊城虽然加入了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省级发展战略,但由于聊城市带动性产业少,传统产业比重大,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挑战,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与省会城市群关联度比较小,还没有完全融入经济圈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之中。

加入中原经济区是聊城第一次入围国家级发展战略,并且加入中原经济区后,聊城将享受国家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能够争取国家在聊城设立各类示范区、试验区、试点等,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障改善民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也将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同时,在国家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形势下,聊城也可以依托中原腹地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区域内资源和产业合作,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粮食、蔬菜精深加工等传统产业上取得更大发展。

近年来,聊城着力打造生态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有色金属及金属加工、运输设备及零部件、基础化工及精细化工、轻纺造纸及食品医药、能源电力及节能设备、商贸流通及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及休闲度假等主导产业。这些产业,均在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扶持范围之内。加盟中原经济区后,可以依托中原广大的腹地进行市场开拓。

二、聊城市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

(一)比较优势

1、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聊城地处山东省最西部,与河北、河南接壤,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聊高速、青银高速在聊城境内交汇,德商高速、济聊一级公路正在建设,济聊轻轨、聊泰铁路、青兰高速和军民合用机场前期工作正在进行。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将进一步确立聊城全国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聊城作为山东东引西进“桥头堡”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使聊城成为山东与中西部地区、京九沿线地区联系的枢纽,同时也为聊城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利用中西部地区的矿产、能源提供了条件。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河南、河北、山西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2、丰富的自然资源。聊城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两大水系,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黄河流经聊城,南水北调工程从境内穿过。聊城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矿泉水和地热等资源。据地质部门勘探证实,聊城市矿产资源潜在价值高达3073.5亿元,占山东全省的6%,仅次于泰安、东营、济宁,居全省第四位,探明储量的有8种。这些资源大多未开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成为聊城后工业化时代的重要竞争优势。

3、显著的农业优势。聊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聊城用不到全国1/1000的土地,生产了全国1%、山东1/8的粮食,粮食产量列山东省第三位。

4、较具竞争力的工业产业。聊城已形成了铜及铜加工、铝及铝加工、新能源汽车和精细化工等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年来,聊城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00亿元,形成了茌平信发、高唐时风、东阿阿胶、中通客车、鲁西化工、祥光铜业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领先的企业集团。

5、迅速发展的商贸流通业和旅游业。近年来,聊城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冀鲁豫交界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地位。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独具“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特色,素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运河文化汇集于此,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聊城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在此规划建设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聊城入围中原经济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显著的科教人才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科技和人才是关键。聊城有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聊城大学,有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还有东昌学院、山东工程技师学院、聊城高级工程职业学校和高级财经职业学校等中高等院校和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有西安交大聊城科技园、九州国际高科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平台,还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鲁西及周边地区优势明显,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不利因素

聊城属于山东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市相比,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差距较大。聊城的生产总值只占山东省的4.3%,地方财政收入只占全省的2.6%,明显低于全省6%的人口占比,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聊城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4.5亿元,而青岛是聊城的6倍,烟台、潍坊是聊城的3倍,淄博、济宁是聊城的2倍。聊城甚至比同时加入中原经济区的菏泽还少36亿元。聊城工业整体水平不高,优势产业的规模效益尚未完全显现,传统产业所占份额较大,生产的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虽然据河南省社科院发布的《河南经济蓝皮书(2013)》统计,聊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在中原经济区的30个省辖市中仅次于郑州、洛阳,排名第三,但在这样基础下实现跨越赶超、率先崛起任重道远。

三、借助中原经济区,加快聊城经济发展的思路

聊城已经纳入中原经济区国家规划,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打造山东西部新的经济隆起带,也将聊城纳入省级规划。这样,聊城由过去的“被边缘化”,一跃成为国家和省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的叠加区,具备了“东融西借”的重大机遇,这在聊城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东融”,就是全方位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西部新的经济隆起带,在融入发展中实现在山东西部率先崛起。“西借”,就是借助中原经济区这个国家级战略的大舞台,奋力抢占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制高点。

(一)做好发展规划,借力发展

聊城要借助国家发展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和政策,首先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公路、铁路、机场相互联通,以及公交、城铁的无缝对接。其次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中原经济区网络互通,资源共享。第三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接纳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山东西部新的经济隆起带及其中原经济区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城市建设方面,按照“双百”大城市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全面打造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提高聊城市城市品牌的效应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客商到聊城创业。

(二)突出聊城特色,协调发展

1、统筹“三化”发展,走工农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路子。在一个传统农业地区,率先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先行区。要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建立起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要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及中原经济区市场需求,把聊城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充分利用省会经济圈及中原经济区的物流、会展、科技、信息和认证平台,以及聊城业已形成的种源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吸引济南等市及中原经济区城市在聊城建设大型生产基地、食品加工基地、农业休闲教育基地,真正发挥聊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资源优势,把聊城由农业大市建设成农业强市。

2、加快工业化步伐,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着力改变过度依赖资源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绿色产业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有影响力的优势品牌,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同时,对聊城本地有相对优势的企业,要支持其技术改造,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发挥其在聊城经济建设中的带动作用。

3、在服务业上,突出抓好商贸物流业、旅游业。积极引进规模大、实力强、拥有知名品牌的现代服务企业,全面提升聊城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一是充分发挥聊城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使聊城市成为冀鲁豫交界处的重要商贸物流中心城市;二是吸引更多的商贸企业来聊兴业,提升聊城商贸业的规模和水平;三是整合聊城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把聊城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区,成为山东的“西花园”和“京津度假村”。积极打造以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为主要特色的“山东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并利用聊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努力打造一批能够展现聊城风貌、提升聊城文化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区域,成为全国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

(三)加强区域合作,互利共赢

1、加强招商引资及对外经贸合作。充分借助国家对中原经济区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支持政策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世界500强到聊城落户;依托聊城市在能源、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对招商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各种会展、节庆活动,加强与外商的接触,争取外商来聊投资。

2、建立中原经济区共同市场,更好地推动聊城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区各市要相互开放市场,共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共同发展商品、资本、产权、技术、劳动力、房地产等市场,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地区封锁,共同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中原经济区自由流动。

3、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的路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形成生态循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效益型经济发达的区域,使聊城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四、借力中原经济区、加快聊城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中原经济区涉及5省30市2县1区,要实现合作共赢,必须建立中原经济区各成员市之间高层沟通机制及各级、各类经济区建设领导机构,定期研究建设规划,制定整体决策并进行督促指导。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等地城市群建设的经验,建立经济区各省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区内高层互动,加强经济区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思路、区域发展政策、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情况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制约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重大问题。各省市之间也可采用挂职锻炼的办法,定期交流干部,以相互了解情况、交流经验、增进感情,寻求合作发展的项目。建立中原经济区各种区域性行业组织,指导行业协作与配套发展,开展有关项目和产业的洽谈与合作,减少经济区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和内耗。

(二)统一思想认识

要树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观念,既要认清聊城欠发达的现实,承认差距,又要看到聊城的优势及与中原经济区各省市之间的互补、依存关系,主动搞好接轨,积极承接辐射,实现共同发展。要树立互利共赢的新观念,舍得在优势项目、优势产业上与经济区内其他地市合作,在协作中共赢,在融合中发展。

(三)优化发展环境

增强危机意识和压力意识,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思想,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进一步塑造“自豪、创业、包容、奋进”的聊城形象,聚起东融西借、跨越赶超的强大合力,促进聊城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N].河南日报,http://news.dahe.cn/2012/12—03/101800581.html

[2]杜希元.《聊城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有望年内颁布实施[J].山东国土资源,2003(3)

[3]孙凌云.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0(18)

[4]孙凌云.聊城市融入山东省会城市圈问题研究[J]. 长三角,2010(6)

(孙凌云,教授,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中原经济区聊城市经济发展
田间趣景
聊城市公共关系协会成立大会召开
A brief analysis of western natural law thoughts
The Fantasy of future catering industry
中原经济区崛起的金融风险防范探讨
中原经济区旅游业金融支持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