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常考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筛选信息,把握小说故事情节。紧扣文本,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
3.情感目标: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教法与学法
问题引导法——围绕重点,问题引领
对话教学法——生本對话,师生探讨
诵读体悟法——以读代讲,品味人情
自主学习法——课前自学,个性阅读
合作探究法——课堂互动,多元解读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我们今天所说的“祝福”是什么意思?(学生七嘴八舌)确定:祝人顺遂幸福。
2.出示幻灯片解说“祝福”一词的本意——祈神赐福,逐渐成为江浙一带流行的旧俗,我们先来追随鲁迅先生的脚步赏一赏这一风俗。请快速浏览一二段,找出相关内容。
【问题】请用词语概括这一旧俗的特点。
【预设】热闹、忙碌、隆重、时间久、范围广、封建性。
过渡:从以上两段文字看出鲁镇人“祝福”的目的是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那么形形色色的人中,你们觉得谁最需要“祝福”?(祥林嫂——因为她最不幸。)
(二)问题:
根据预习任务,再次梳理祥林嫂有哪些不幸。
【附】祥林嫂事迹年表如下:
二十六七岁:丈夫祥林春天死去,祥林嫂冬初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祥林嫂被迫改嫁,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岁:卫老婆子说祥林嫂交了好运,阿毛快两岁。
第二个丈夫贺老六伤寒复发死去。
三十一岁:春天将尽时阿毛被狼叼走。
秋季,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工。
鲁镇的人们咀嚼鉴赏她的悲哀。
三十一二岁: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三十二岁:祥林嫂捐了门槛,冬至祭祖时还是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性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祥林嫂被赶出去,沦为乞丐。
四十岁上下:迎春之时在祝福声中寂然地死去。
小组活动一:你们觉得最不幸的是什么?请找出相关文字加以佐证
预设:1.丈夫祥林的死,如果祥林不死,她不会被迫改嫁。
2.婆婆逼其改嫁,守寡比再嫁失节强,因其失节有了后面一系列不幸。
3.再嫁虽然失节,但有过短暂的幸福,相夫教子仍可安度余生;不幸的是贺老六的病死和阿毛被狼吃,尤其是阿毛被狼吃,使其精神备受打击。
4.捐了门槛仍不被允许准备祭品,使其彻底崩溃。
5.死前还疑惑恐惧于魂灵的有无……
小结:祥林嫂几乎所有的不幸都发生在春天,所以有人说“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女人”,那么是什么导致她人生一浪又一浪的不幸?当种种不幸降临到她的身上时,她又是如何表现的?
小组活动二:依据文本内容,仿写下列句式
(句式)她本想要 ,却因 而不得。
(示例)她本想要和小丈夫过平凡人家的生活,却因小丈夫早夭而不得;
(预设)她本想要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养活自己,却因婆婆逼其改嫁而不得;
她本想要守护夫儿享受亲情安度余生,却因丈夫病死阿毛被吃而不得;
她本想要守着老六的房子来遮风避雨,却因大伯收屋又赶她而不得;
她本想倾诉内心苦楚以获得些许安慰,却因鲁镇的人们厌烦唾弃而不得;
她本想要捐条门槛来赎掉一世的“罪名”,却因四婶的一声断喝而不得;
她本想要从“我”这里消除疑惑困惑,却因“我”的一句“说不清”而不得……
小结:当种种不幸降临到祥林嫂身上时,她顽强地追求着最起码的做人的权利和一个普通女人应享有的幸福,仅此而已,但是种种原因把她卑微的求生欲击打得粉碎。
小组活动三:合作探讨造成不幸的原因
小结:想从夫权,却守寡不得;丧夫失子,族权不容,则守家不能;忍辱赎罪,神权不容,故守命不成。既不能不守节,又不容许她守节,还要她承担不守节的罪名而受尽侮辱和损害。
总结出许寿棠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三)至此,重新审视题目《祝福》,文中共三次提到“祝福”,每次祝福祥林嫂都在做什么?明确:第一次,彻夜干活,“一人担当。”第二次,只能烧火,“不得沾手”。第三次,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小结:祥林嫂的人生价值体现在“祝福”时,她的尊严也被践踏在“祝福”时,她凄然离世时正是人们欢天喜地“祝福”时,请同学们思考鲁迅这样安排的用意何在?
【参考】“祝福”与不幸的相互鲜明映照,更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绝妙讽刺,以及对这种封建礼制文化意义的无情解体,从而深刻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根源和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所在!
总之,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女人,祥林嫂无权参加“祝福”的祭拜以求幸福安康,可是她一生又都在为获得哪怕一丁点儿的幸福而努力生活着,但奈何不了当时的社会不给她任何生存的罅隙,她最终成为人们“祝福”时的祭奠品。
(作者单位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