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4-04-23 17:44茅忠明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新农村美丽乡村浙江

茅忠明

摘 要:浙江省早在2003年就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十年来持之以恒推进,并顺应百姓期待不断丰富内涵,将新农村建设定位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这不仅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响亮品牌,也成为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益探索。十年间,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因地制宜、惠民利民,通过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入、特色化品牌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强化便民服务、坚持长效管理等措施,使得农村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农户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成为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关键词:新农村;美丽乡村;浙江;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041-03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历史文化悠久,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和“文物之邦”之称。浙江省全省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全省常住人口5 477万人。2012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4 60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63 266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

作为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浙江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遗忘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浙江长期坚持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促进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浙江省中等收入人群不断壮大;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大大激发了农村老百姓创业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使得浙江成为中国基尼系数最低的地方。2012年,浙江省城市化率大幅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6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 550元,年均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 552元,年均实际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7∶1;城乡养老、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和探索,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了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形成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独特品牌。

一、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

美丽乡村,是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是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十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

2010年,浙江省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门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至此,美丽乡村建设正式升格为省级战略,并揭开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篇章。

二、浙江建设“美丽乡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整治阶段(2003—2007)。早在200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时任书记的浙江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做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着力发展浙江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对1万个村进行环境整治,以达到“环境整洁、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其中要把1 000个左右的村建设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示范村和农村新社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8—2011年前后)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进入为期五年的全面整治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0年9月,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在安吉县召开,会议要求科学描绘美好蓝图,精心打造乡村美景,加快改建农村住房,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使美丽乡村成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品牌。同年12月,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据此,各县市根据本地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一批高立意、接地气、振精神的地域性品牌孕育而生,如自在舟山、潇洒桐庐;秀山丽水、田园松阳;金色平湖、阳光温岭;龙游天下、梦留奉化;幸福江山、人间仙居等等。

第三阶段:品牌提升阶段(2011年前后至今)。2011年9月,全省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桐庐县举行,会议提出要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努力将浙江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水平。2012年10月,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在丽水进行,会议提出要以中心村培育建设和文化村保护利用为重点、农村环境全面提升和农民住房全面改造为基础,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格局,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2013年11月,全省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温州召开,会议提出要不断拓展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努力把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快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新路。各地在具体实践中,以文化村建设、农家乐、特色景点和特色产业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提升了美丽乡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和特点endprint

一是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2010年,浙江省专门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和“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产业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农村环境整治向美丽乡村目标推进”的总导向,着力建设 “四美三宜两园”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省85%的规划保留村、43个省重点历史文化村落、200个中心镇、4 000个中心村完成了规划编制。县(市)层面,不少地方都邀请知名专家和学院名校担纲规划设计任务,以先进的理念指导规划编制,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建设实践。如德清县拨付专项资金,委托浙江大学以(2009—2018年)为规划期限,统筹村庄布点、精品线路、中心镇、中心村等区块布局,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安吉县则立足于建设“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高标准编制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乡镇和村级层面也纷纷编制了乡镇规划和行政村规划,从而形成了山水村、田园村、古村落等各具特色的村庄建设思路与技术编制。

二是注重建设的高标准。浙江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较高的建设标准,通过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环境体系、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各地在具体实施中,注重建设标准和品位,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样板。如德清县制定了《中国和美家园建设考核标准与计分办法》,按照“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目标要求设定26项指标,评定总分为100分,按80%计入最终考核验收得分(另外20分为建设投入项目和特色工作项目),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同类标准。桐庐县大力实施“5525”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5条“美丽乡村”风情带,开展5大乡村风情节、重点培育25个风情特色村,努力在推进乡村建设中弘扬乡村文化、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当地农民。

三是实现投入的多元化。浙江省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有效筹措建设资金,十年来,浙江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超过1 200多亿元,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从2003年的4 000万元增加到6.6亿元。同时,政府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林权、海域使用权、农房、土地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等抵押贷款,推广建立政府和社会各方入股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如德清县每年安排“中国和美家园”建设专项资金近亿元,对于成功创建“中国和美家园”精品村的行政村县财政一次性补助资金500万元,并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长效管理资金,同时部门对口资金、上级项目配套资金、社会资金等都成为了德清县建设“中国和美家园”的资金来源,确保了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

四是突出品牌的特色化。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各县市在具体实践中,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品牌。如德清县按照“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原则,努力建设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 “中国和美家园”;淳安县以千岛湖为核心打造“秀水家园、美丽乡村”;桐庐县深入推进“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建设;遂昌县积极打造“中国最洁净乡村”为特色的“金山林海、仙县遂昌”;仙居县以“人间仙居、美丽乡村”为建设品牌等等。围绕地域品牌,各地还培育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景观带和精品村,如德清县培育了西部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景观带、下渚湖湿地公园景观环线、中东部历史人文景观带等等。

五是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针对省内一些历史文化村落正在遭受破坏、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紧迫现实,从2012年开始,浙江省启动了以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为主要对象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共确定了历史遗存十分深厚、村落保护较好的历史文化村落971个,其中省重点村260个。浙江省委还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省财政对每个重点村安排500~700万元的补助,并给予每村15亩建设用地指标。2013年全省用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专项资金达到7.8亿元。如永嘉县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实施办法》,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不少于2 000万元资金用于历史文化村落规划编制、修缮维护、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挖掘和宣传教育。

六是强化服务的便民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浙江省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在服务平台方面,各县市都制定了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几乎所有“美丽乡村”都建有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党建服务站、文体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等内设站室。在养老服务方面,浙江省通过实施“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各方面公共服务。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将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省行政村建成一大批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从设施建设向内容提升。

七是坚持管理的长效化。一是实施动态管理及奖励制度,明确具体实施范围、责任主体和奖励政策,实行县市、乡镇、行政村三级联动机制和月督查、月通报、年终考核制度等。二是实施“清洁家园”网格化管理,责任到镇、到村、到组、到人,确保了农村卫生管理全覆盖。三是加强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建立镇、村、组保洁队伍,从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管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等进行全方位长效管理。如德清县专门出台长效管理考核办法,按照组织管理、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社会评价等六方面41个指标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一等奖的每年奖励15万元,二等奖的每年奖励10万元,三等奖的每年奖励5万元。一些县市还尝试引进城市物业管理模式,建立“乡镇物业中心”,试行物业管理社会化、公司化运作模式,从而提升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水平。endprint

四、结语

如今走进浙江的美丽乡村,环境优美,街道洁净,河流清澈,随处可见定点摆放的垃圾箱和定时收集垃圾的环卫车……村庄面貌已焕然一新。截至2012年底,浙江全省已经完成了2.6万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培育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24个,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89%,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3%,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2.5%。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优美的人居环境,更让他们尝到了创业、致富的甜头。如今,农村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以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等为主的旅游经济,以民宿避暑、养老养心等为主的养生经济,以运动探险、拓展训练等为主的运动经济,以寻根探史、写生创作等为主的文创经济,推进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互联互动。据统计,2012年浙江省接待游客首次破亿,达到1.13亿人次,同比增长20.9%;全省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数3 012个(其中村717个、点2 295个),直接营业收入88.35亿元,同比增长25.3%。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度假村、农家乐是在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古村游、休闲游、乡村游已经成为农家乐发展的新亮点、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建设美丽乡村是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美丽中国重大战略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实惠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圆“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而浙江,这个古老、秀美、蓬勃发展的省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珍藏、品味、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8).

[2] 安吉县人民政府.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模式[J].绍兴三农,2010,(6):20-22.

[3] 王丽娟.和美家园德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8-32.

[4] 王桂厅.从“浙江经验”看海南“美丽乡村”建设[J].今日海南,2013,(6):46-47.

[5] 余振波.浙江新农办副主任余振波介绍美丽乡村建设特色[EB/OL].浙江在线,2013-05-27.

[6] 李文亮.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启示[N].河北日报,2013-06-14.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农村美丽乡村浙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