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与影响分析

2014-04-23 08:16:48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27期
关键词:消费率居民消费城镇居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王 斌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潘 苗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得国民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过度依赖于对外贸易出口所产生的隐患;对于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而言,我国投资拉动的主体是政府投资,虽然对拉动经济增长确实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从长期来看政府投资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还会加重财政赤字而形成后续通胀的压力,所以依靠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策略也是不明智的。因此,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作为既能解决短期经济下滑问题又能长期拉动经济的措施被再次提到日程上来。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消费占GDP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强。消费主要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而就经济增长的贡献来说,居民消费的贡献要高于政府消费的贡献,因此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扩大居民消费。

一、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现状

1.居民消费总体水平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91%,伴随而来的是消费总量的不断提高,在1979~1996年期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基本上与同期GDP保持同速增长,这期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8.21%,而居民消费水平年增长率为18.10%。然而自1997~2010年期间,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远远低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并且两者之间的鸿沟出现了不断拉大的趋势,这期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3.25%,而居民消费水平年增长率仅为10.74%,相比前一时期,下降了7.36%。自2011年起,居民消费水平增速明显提高,略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由于居民消费水平整体上慢于经济增长,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率(即居民消费水平占GDP比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1979年居民消费率为19.51%,20世纪80年代基本保持在50%左右波动,但90年代以后,逐年下降。2012年下降至36.69%,比最高年份的54.53%(1982年)下降了17.84个百分点。伴随着城镇居民消费率的突飞猛进式增长(从1979年的18.67%增长至2012年28.54%),农村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从1979年的30.84%下降至2012年8.15%),自1990年起,城镇居民消费率首次突破农村居民消费率,自此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主导部分,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城乡居民消费率比值从1979年的60.55%猛增至2012年的350.06%。相比同期世界80%左右的平均消费率,我国居民消费总体水平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居民总体消费倾向过低。平均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是反映居民消费需求大小的指标,其值越大,表明居民的消费需求越旺盛。1990~2012年,尽管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1510.2元增加到24 564.7元),但平均消费倾向却大幅度下降(从0.847下降到0.6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元增加到2012年的 7916.6元,尽管人均收入增长了11.54倍,但平均消费倾向却从0.852下降到0.746(见表1)。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态势,其中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幅度大于农村居民。并且相比其他年份,2010~2012年期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远低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对比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率变化,说明作为我国消费主导的城镇居民消费并没有表现出旺盛的消费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出现消费疲软的原因。

表1 1990~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变化

续表

3.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在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我国城乡消费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主要表现在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乡居民消费总额比、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比上。其中从1994~2012年起,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1994年的2.86扩大至2012年3.10,城乡居民消费总额比从1994年1.46增加至2012年3.50,两者的变化幅度最大。在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历年均保持在2.80以上,尽管变化幅度不大,却表现出巨大的消费鸿沟。就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与城乡居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而言,两者基本上维持在1.00左右,说明城乡消费物价水平差异性不大,但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比却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的0.85增长至2012年0.92,说明与农村食品价格水平相比,城镇食品价格上涨幅度相对更大,导致城镇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比率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消费结构恶化的趋势。

4.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我国最终消费支出总额从1978年的2239.1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261 832.8亿元,增长了116.94倍,其中同期政府消费支出增长了148.77倍(从1978年的480.0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71 409.0亿元),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仅增长了108.25倍(从1978年的1759.1亿元增长至2012年190 423.8亿元),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增长了38.73倍(从1978年的1092.4亿元增长至2012年42 310.4亿元),城镇居民消费总额增长了222.16倍(从1978年的666.7亿元增长至2012年148 113.4亿元)。从最终消费支出比例来看,我国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比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从最高年份2007年的80.0%下降至2012年的72.7%,下降了7.3个百分点,相反,政府消费支出占比在逐年增加,从1978年21.4%上升至2012年27.3%。此外,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在居民总消费水平中的占比在不断降低,从1978年的最高值62.1%降至2012年最低值22.2%,随之而来的是城镇居民占比不断提高,从1978年的最低值37.9%上升至2012年最高值77.8%(见表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农村地区消费水平有逐步恶化的趋势。

二、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

1.过多依赖投资与出口不利于经济可持续

性发展。只有当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相互协作、齐头并进时,国民经济才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当前我国由于国内居民消费不足,导致经济增长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投资和出口。随着投资与出口的增加,一方面造成了投资规模过大而投资效率低下的机构性矛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使得我国出现产能过剩的同时对能源与原材料的需求过高过快增长,导致国内能源与某些原材料短缺,进口迅速增加,为国际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不仅带来了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经济效益受损,同时也带来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及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另一方面,也使得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过高,增大了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同时也受到日益增强的国际舆论压力,降低了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制约了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过程,可想而知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势必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相关内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的水平、总量和结构都会影响到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等。而在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刺激消费能够带动生产的发展,从而推动交换的发展和分配方式的变革。因此,居民的消费不足,将意味着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办法进入生产领域,即出现了产品的积压。在产品价值得不到实现、生产者出现亏损的情况之下,再生产也就难以为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3.增加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会影响社会资金的投入结构,容易引发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退出,从而形成资产泡沫,造成物价消费水平的持续性上升,最终会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增加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消费水平低下所形成的剩余资金会找寻投资收益率高的途径,最终会大量涌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过高的需求拉动着房地产价格和股市价格的不断飙升,最终使其偏离正常的市场水平,这也是造成我国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泡沫和股市泡沫持续不断膨胀的本质原因。

4.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换句话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使人民群众的消费环境得到改善、消费数量得到增加、消费水平得到提高。居民消费不足,从侧面说明了居民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得不到充分的共享,这种现状不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背道而驰,使得社会上大多数人难以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威胁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关于调整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1.调整税率结构,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1)调整税率结构,减轻我国居民的税收负担,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改善当前税收体制中不合理的政策,当前的累进税制使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直接从工资中扣除,而中高收入者采用纳税申报的方式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会使得中高收入者偷税逃税的现象比较严重,税收征管部门应该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改变税收征管实践中不合理的制度,保证税款的足额缴纳;(2)改革收入分配,调整收入在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大力增加低收入者群体的收入水平,国家应该加强垄断行业的竞争,减少垄断行业不合理的福利分配与灰色收入,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对于一些公益性组织,政府应完善立法与强化社会监督,不能让其用社会公众的钱为少数人谋福利;(3)改革收入在居民和政府之间的分配,分配的重心应该向居民转移,提高政府转移支付,即社会保障支出等在再次分配中的比重。

2.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我国需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同时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使得中西部以及农村不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居民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加入社会保障体系。与此同时,继续推进农村新型医疗改革,不断提高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加强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日益庞大的进城务工的农民群体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建设覆盖务工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覆盖范围以及保障水平上显著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渠道应该多种多样,可以采用多种投资理财手段保障社会保障金保值增值;优化社会保证金管理体制,加强对其监督与管理,杜绝违法使用社会保障基金的情况;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使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做到有法可依。

3.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根据实际国情和需要,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等高收入人群较为集中的地方培育和扶持高档商品等相关高端产业的发展,满足高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需求;努力开拓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开发和拓宽中等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市场,并通过热点扩散营造市场繁荣和扩大中等收入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时更为深入地贯彻国家相关的“三农”政策,以税收优惠、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化的优化和升级,加快广大农村市场的开拓进程,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同时,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闲暇消费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既有利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更能培育出更多的消费热点,同时也起到了引导健康、合理消费的作用。

4.审时度势地运用相关货币政策,保证和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回笼市场上多余的货币,从而达到稳定物价、保障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目的;在遇到金融危机的时候,政府则应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存贷款利率来降低社会储蓄,增加流动性,增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充分发挥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保证就业和经济增长,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从而达到鼓励消费的效果。

[1]谷亚光:《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成因分析与政策选择》,载于《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3期。

[2]沈健美、齐雪松:《我国消费信贷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载于《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1期。

[3]谢春玲:《我国居民消费率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载于《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9期。

[4]左宪民:《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8期。

[5]吴庆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载于《当代经济》2010年第6期。

[6]蒋军成:《我国结构性减税探析:税制结构优化及其操作取向》,载于《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消费率居民消费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 08:22:28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居民消费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5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
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中国居民消费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