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 齐晓娟
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原则,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主要有:
1.评价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的经济性。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政府财政支出的原则是量入为出,统筹兼顾,讲求效益,因此,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绩效评价不单纯是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它的最终目标是财政支出效果。因此,可以通过考核财政出资地质勘查项目的勘查成果、财政资金投入是否符合基础性地质工作、公益性地质勘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实际需要,评价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的规模、结构及方式是否经济有效。
2.评价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的效率性。对财政资金投入和产出的辩证关系进行评价,一方面考察是否以一定的财政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另一方面也考察是否以最小的财政投入获取了一定的产出。
3.评价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的有效性。主要考察地质勘查财政资金支出达到政策目标、管理目标和预期的程度,是财政获得最终效果的反映。财政地质勘查支出政策的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地质勘查成果,而是希望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拉动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地质勘查,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
财政地质勘查支出在提高基础地质工作水平、重要矿种资源储量等方面的成效比较容易量化,而在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社会效益等方面不容易量化。因此,在综合评价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的绩效时,需要以定量分析为主,以定性分析为辅。
(一)定量分析。
所谓定量分析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对财政支出绩效的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目标期各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得出定量评价结果。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两个关键因素:评价指标和指标的权重。其中,评价指标选择是评价系统是否科学、有效的基础。本文仅对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绩效评价指标选择进行研究,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具体资料数据情况以及不同的评价重点利用专家咨询法、专家排序法、层次分析法、相关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方法确定。
为提高评价指标选择的客观性,本文借鉴逻辑框架法(Logic Framework Approach)“投入—过程—产出—影响”的分析框架,按照绩效评价的“3E”原则要求,经过对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绩效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明晰财政资金具体的投入、过程、产出和影响等四个绩效模块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影响每个绩效模块涉及的关键绩效因素,将这些关键绩效因素转变为具体可操作化的指标,并补充一些其他评价指标进而构成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的逻辑模型分析。
(1)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的影响。财政资金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目标的实现程度。财政地质勘查支出中短期目标是提高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增加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长期目标是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有效衔接,主要矿产资源持续供应能力符合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的产出。该资金的产出主要是区域地质调查完成面积、区域重要成矿带测量以及主要矿种矿产资源储量增加。
(3)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管理和使用的过程。是指地质勘查项目组织者、实施者、使用者在现有资源基础上相互配合、共同实施的过程。地质勘查项目组织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水平、资金使用情况、资产配置与使用情况等是财政地质勘查支出过程层面绩效评价的关键的因素。通过过程层面指标与投入层面指标和相应标准的比较,可以反映财政支出的经济性。
(4)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的投入。指地质勘查项目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投入,反映了在项目成果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与成本。由于项目人力、物力和信息投入最终反映在资金的投入上,因此,对财政地质勘查资金投入的考察主要集中在财政资金投入额度、比例和投入方式上。
2.定量评价指标框架。根据上述指标选取的基本思路,建立财政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支出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定性分析。
结合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的目标,对其绩效的定性分析应侧重以下几点:
一是地质勘查项目组织管理、内部控制是否规范。主要包括地质勘查项目申报立项、项目筛选、招标、组织实施等环节是否符合有关管理办法的要求;是否在相关检查中被发现存在问题以及是否及时整改。
二是资金来源和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地质勘查项目资金来源既有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单独拨款,也有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对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绩效评价,要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地质勘查项目单位自筹或者社会资金的落实情况、到位时间,判断是否存在套取财政资金问题。此外,还应注意资金支出是否存在超范围支出、违规使用等情况。
三是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的社会效益。地质勘查的成果可以分为公益性地质成果和开发性地质成果。公益性地质成果又可分为科学基础理论地质成果,如科研报告、灾害地质勘查报告;应用性基础地质成果,如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开发性地质成果可分为阶段性地质成果,如地质普查报告,它不提供任何矿产储量;最终地质成果,如勘探报告,能够提供各种探明的矿产储量。因此,公益性地质成果和阶段性地质成果主要产生社会效益。在对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绩效进行评价时,虽然在定量分析中引入了地质科技攻关与综合研究的产出数量这一指标,但在定性分析中,应借助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专家的力量,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给出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评价结论。
表1 财政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支出绩效定量评价指标表
1.建立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机制。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是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财政部门要在评价工作结束后规定的时间内,以正式文件或反馈书的形式,将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绩效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反馈给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被评价单位,并督促其落实整改,以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约束力。被评价单位要针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认真整改,并在规定时限内将落实整改情况以整改报告书的形式反馈财政部门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2.强化评价结果的应用。一是应用于财政资金管理政策的调整和改进。通过对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的绩效评价,要对财政政策在具体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财政部门要结合评价结果,对财政资金管理中不尽合理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政策的科学性。二是应用于部门预算安排。要建立评价结果在部门预算安排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步发挥绩效评价工作的应有作用。评价结果优秀并绩效突出的,财政部门要在安排年度预算或后续资金时给予优先保障;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财政部门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暂缓已安排资金的拨款或支付,必要时提出暂停项目实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