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消费绿色转型的战略框架与政策思路*

2014-04-23 08:16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沈晓悦赵雪莱黄炳昭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26期
关键词:消费政策绿色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沈晓悦 赵雪莱 李 萱 黄炳昭

一、绿色消费的概念与内涵

国内外对绿色消费并无统一定义。1988年,英国的约翰·艾利奇(John Kinghton)和居里亚·赫尔兹(Julia Flailes)出版的《绿色消费者指南》的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绿色消费”——能避免使用下列商品的消费就称为绿色消费:第一,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第二,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费的商品;第三,因过度包装,超过商品本身价值或过短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消费的商品;第四,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第五,含有对动物残酷或不必要的剥夺而生产的商品;第六,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商品。

我国1994年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在第七章“人口、居民消费和社会服务”中提出要引导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同时明确了引导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目标和行动。《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可持续消费与绿色消费在内涵上不尽相同,可持续消费不仅强调产品的绿色性质,更强调消费在发展上的可持续性,《中国21世纪议程》还是从消费理念、消费模式上极大地推动了绿色消费在我国的实践。200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提出绿色消费的三层含义,被社会各界广泛引用: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能形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

二、我国现阶段消费发展态势分析

(一)我国居民消费现状。

1.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国民支出总额或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率。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却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居民消费慢于经济增长,使居民消费率(即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年居民消费率为48.79%,20世纪80年代基本都在50%左右波动,但90年代以后,逐年下降,2009年降至35.11%,比1978年下降了13.68个百分点。来自世界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中国居民消费率一直比世界居民消费率平均水平低10%左右,且呈下降趋势。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说明我国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偏低,消费结构不够合理,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消费领域发展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见表1、图1)。

表1 居民消费率的国际比较%

图1 居民消费率的国际比较

2.我国消费水平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我国目前消费水平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由于文化、地理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我国现阶段客观上存在着显著的消费差异,呈现高消费与低消费并存的态势。

一方面,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日益扩大。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998.0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670.10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为3327.90元;而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 161.0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5221.00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扩大为9940.00元。可见,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却日益扩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显著增加,而农村居民人均支出增长相对缓慢,且规模偏小,消费仍显不足(见图2)。

另一方面,地区间消费差距明显增大。统计数据显示,1990~2008年,我国东部地区居民消费总量由4319亿元上升到59 683亿元,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总量由1724亿元上升到15 131亿元,东西部差距由2794亿元增加到44 552亿元,东西部比值由2.83上升至3.94。由于我国东西部居民在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及社会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东部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因此消费水平较高;而西部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能力不足,加上社会保障程度较低等,总体消费水平不高,由此导致地区间消费差距明显增大(见图3)。

3.物质性消费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仍占主导。总体来看,受制于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仍以物质性消费为主,自1990年至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总支出中商品性服务占60%以上,相应地,服务性消费占比近年来虽有增加,但一直低于40%(见图4)。

4.居民消费能力提高,生活方式正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过渡。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消费增长步伐加快。2006~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 759.5元增加到21 809.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0元增加到6977.3元。在消费水平上,1978~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7.7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7.9倍。2006~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10 618元上升至18 750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2950元上升至5633元(见图5)。

图2 我国城乡居民2000~2011年人均消费支出情况

图3 1990~2008年我国东西部地区消费总量

图4 我国城乡居民1990~2011年现金消费支出构成

同时,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重点及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变化,居民消费和生活方式已开始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这表现在,一方面我国居民总消费支出中,用于吃穿用三项基本生活支出的比重明显下降,服务性消费占比增加趋势明显,其中,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15.27%提高到2011年的36.62%;而农村居民现金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16.80%提高到2011年的31.80%。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住宅、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增长迅速;另一方面挥霍性消费、超前消费、污染型消费问题日益突出,2008年,我国奢侈品消费额占全球的18%,其中豪华汽车占40%,豪华住宅占38%;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扩大消费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二)我国消费发展趋势及实现绿色转型要求。

1.扩大消费需求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发达国家始终把扩大国内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消费热点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将发生新的变化。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而消费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消费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2011年10月,商务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十二五”时期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万亿元,年均增长15%,专家据此测算,到2020年,再翻一番的可能性比较大。届时,我国消费总规模将达到64万亿元,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2011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5%,比投资贡献率的47.7%高出8.8个百分点,改变了过去十年中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局面,2012年,我国消费贡献率为55.0%,投资贡献率为47.1%,消费贡献率高出投资贡献率7.9个百分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近发布的针对中国消费发展未来的研究预测,中国消费水平在2025年将提高到大约占GDP的50%,①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如果你挣到了,就花掉它:解放中国消费者》。中国消费总量占全球消费份额可能会增加到11%~13%。可以预见,我国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也使资源环境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在扩大消费与绿色消费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生态化并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不合理消费方式对我国资源环境产生巨大压力。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消费水平提速快,不合理的消费方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加。

一是居民消费总量增加使生态环境负担加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迅速增加,尤其是近十年来,增速持续增加。1978年,我国居民消费总支出为1759.1亿元,2011年为164 945.2亿元。居民消费总量的迅速增加使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完成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指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已经超过自身生物承载力(自然资源再生及吸收碳排放的能力)1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消费水平随着城镇化和收入的提高而迅速拔高,而生产效率的提高速度则远低于人均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的人均消费与人口是导致中国生态足迹总量增长的原因。如果中国追随美国和英国的消费增长方式,那么中国的生态足迹将增加2~3倍。

二是以物质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使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我国消费模式正处在由“追求生存消费为主”向“追求发展和享受消费为主”方向发展,居民衣食住行等物质性消费迅速增加。统计数据表明,自1990年至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总支出中物质性消费占60%以上,服务性消费占比近年来虽有增加,但一直低于40%。物质性消费主要以资源、能源消耗为前提,并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如不采取措施必然会加剧水、气、固废、土壤等环境问题。

三是奢侈型、浪费型消费及不良消费习惯加剧资源环境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人追求所谓“高大上”生活方式,与消费相关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其对PM2.5贡献达22.2%,2013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37亿辆,私家车达8500万辆,比10年前增长13倍。很多人依然愿意购买大排量汽车,2008年以来,我国SUV销量持续增加。全国每年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废弃的铅酸蓄电池超过200万吨,但只有约40%进入正规危险废物回收渠道,大部分电池因消费者缺乏对铅酸电池为危险废物的认知以及监督薄弱等原因流入非法渠道,对土壤、水体等造成污染。同时,随着我国电子产业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时尚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手机、家电等电子产品的拥有量和更新率持续攀升,有调查显示,购买手机的人中,约70%是“喜新厌旧”,超过半数的人使用过三部以上手机,随之而来的是电子废弃物与日俱增。许多城市周边滑雪场、高尔夫球场云集。北京周边十余家滑雪场全年有效开放时间只为2~3月,用水量高达40多万立方米。数据显示,1平方米高尔夫球场草坪的维护用水量,与一个三口之家的用水量相当。

3.消费绿色转型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作出全面部署,对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80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强盛中国,也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幸福中国,一方面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要有较大提升,另一方面,消费活动将从单纯追求消费规模和消费量向消费质量同步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扩大绿色消费,使消费可持续性得到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为促进可持续消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对可持续消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生态文明要求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是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其核心是消费与生活的“可持续性”,具体表现在:消费品本身是可持续型的,即通常所说的绿色环保型商品;消费品的来源是可持续的,即生产用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对环境无害;消费过程是可持续的,即在消费品的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消费结果是可持续型的,即消费品使用后,不会产生过量的垃圾、噪声、废水、污气等难以处理的、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消费残存物。可消费模式的可持续化转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推动绿色消费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4.实施绿色消费正在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随着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加之国际绿色消费和生态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公众对绿色消费和生态生活方式的认知和认可度越来越高。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群众参与等方式,中国积极倡导可持续消费理念,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意识有所增强。一方面,政府积极发挥节能示范带动作用。2004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节能产品优先采购政策;2007年,建立了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到2010年,共发布8期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605家企业的26 671个型号、28种产品纳入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培训等各种途径,在全社会广泛普及可持续消费理念,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气象日等宣传活动,加大资源环境国情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节能环保意识,为树立“可持续消费”理念,饯行生态化生活方式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我国绿色消费政策与管理体制及主要问题

(一)政策现状。

1.我国已针对11大类产品出台了绿色消费相关政策。我国主要在11大类产品领域实施推行绿色消费的政策,涉及主要政策70多项,主要领域包括:(1)推广节能环保型产品,主要包括高效节能产品、高效照明产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低污染排放小汽车、有机肥产品、废矿物油再生油品、利用废弃的动植物油生产纯生物柴油、滴灌带和滴灌管产品等;(2)节能省地型住宅,主要包括绿色建筑、绿色农房、绿色建材等;(3)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4)推广绿色消费场所,主要包括绿色饭店、绿色市场;(5)绿色政府采购,包括优先采购与强制采购;(6)绿色印刷,主要包括中小学教科书绿色印刷与票据票证绿色印刷;(7)资源回收利用,主要包括报废汽车回收、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老旧汽车报废、黄标车提前报废、汽车以旧换新、家电以旧换新等;(8)居民非基本用水;(9)居民非基本用电;(10)过度包装,目前实施的主要在月饼包装、食品化妆品包装领域;(11)资源性产品与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产品,主要有塑料袋、成品油、实木地板、木质一次性筷子等。从产品数量以及管理手段种类看,节能环保产品在目前的绿色消费产品中占据首位;其次是资源回收利用相关产品或服务。

2.主要以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和调控。国际上较为常用的绿色消费政策工具主要为如下五类:(1)战略及行动方案。(2)监管手段,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技术/排放标准、限制和禁令。(3)经济工具。(4)信息化政策工具。(5)自愿协议。自愿协议可以包括奖励和(或)处罚或制裁。

(二)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色消费缺乏系统的法律规定,政策缺乏支撑和依据。当前,我国并没有有关绿色消费的专门法律,与绿色消费相关的法律及法律条文很少,在《环境保护法》、《水法》、《矿产资源法》、《可再生资源法》等重要资源环境法律中也没有作出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任何规定,导致推行绿色消费的目标及相关概念、范畴、主体等缺乏规范和明确界定,推行可持续消费的各类政策缺乏法律依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推进可持续消费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无章可循。

2.绿色消费政策尚未形成体系,政策作用不够明显。从可持续消费相关政策回顾可以看出,我国可持续消费政策大多为不同政府部门颁发的管理办法、通知、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门类不够齐全,政策层次效力较低,目前尚未形成由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规范以及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构成的完善政策体系。政策相对分散,主线和方向不强,政策范围偏窄,在一些消费的关键领域或关键环节仍为空白,政策间缺乏协调与配合,政策作用不够明显。在政策领域方面,对绿色服务性消费,如生态旅游、环境服务、绿色设计等缺乏政策性规范、支持和引导。以政府采购制度为例,我国已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但由于对绿色环保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缺乏法律强制性,政府绿色采购产品门类有限,绿色宾馆、绿色饭店及咨询服务等未进入政府绿采范

围,并且缺乏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

表2 我国绿色消费主要政策工具

3.节能政策力度较强,环保政策力度偏弱。目前我国绿色消费相关政策中大多针对节能领域,注重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但是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相对较少。在所梳理的政策中,促进节能产品生产和使用的政策较多,并附以较明确的支持性手段,如对空调、冰箱、平板电视、洗衣机、电机等10大类高效节能产品的财政补贴等,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和节能效果。但对于以降低环境污染为目标的环境标志产品政策,缺乏财政等支持,完全靠消费者自身环保意识提高而作出自愿选择,政策推进效果偏弱。针对商品过度包装和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问题目前大多只是尝试通过教育引导解决,未能从政策层面予以强化。

4.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政策调控作用不强、范围较窄。我国与可持续消费相关的经济政策整体发展较晚,对消费者行为的激励和调控作用不强。我国现行绿色消费政策大多以财政补贴为主,市场力量参与程度低,资金效率低。消费税征收范围少、力度弱,在调节消费结构方面越发显得力不从心。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大部分产品并没有纳入,消费税对消费模式调节作用的仍有较大发挥空间。

5.配套政策不完善,政策执行力弱。在法律、制度实行的过程中,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是整个政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可持续消费政策的配套政策仍不完善,大大影响了政策实施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直接配套政策和监督政策的欠缺。

(三)导致政策问题的主要原因。

1.可持续消费理念尚未纳入各级决策层视野。国家决策层的理念直接影响着政策的走向,科学的政府决策能够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虽然已有一系列鼓励可持续消费的政策的出台并实施,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可持续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

政府是实施可持续消费的引导者,因此,要想推动我国可持续消费的进程,政府决策层必须树立可持续消费理念,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积极发挥宏观调控及监督作用,加快立法进程,制定可持续消费发展战略,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给企业和消费者实施可持续消费施加外部压力、输入内部动力。

2.我国地区间、城乡间消费水平不平衡,增加了政策制定难度。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是目前我国居民消费领域最主要或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的,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至少要滞后于城镇居民10~15年。由于受目前消费环境、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在消费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居民偏向于满足吃、住等基本生存条件的消费,而城镇居民则偏向于衣着、精神文化等高质量生活的消费。在我们选定的四类居民主要消费品(食品、居住、衣着、用及服务性支出)中,近10年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和居住消费支出比重普遍高于城镇居民。就地区而言,地区之间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明显,2008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上海市,达27 343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183元)的2.3倍,比同期人均消费水平最低的地区西藏(3504元)高出6.8倍。①王智:《解决消费者“差异”是加快消费升级转型的关键》,载于《中国信息报》,2010年9月20日。我国可持续消费刚刚起步,消费水平的差异和不平衡,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策必须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以及城乡间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实施分类管理和分步骤的政策目标,这需要对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的着力点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把握。

3.资源环境成本尚未真正计入生产和消费成本,影响政策本质。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建立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资源开发使用的外部成本没有得到合理补偿,环境要素价值过低,环境保护成本没有纳入企业成本予以核算,资源、能源等上游产品价格与工业制成品等下游产品价格相比过低。近年来,我国虽说已出台一些政策如差别化或惩罚性水价、电价等,旨在反映资源环境的成本,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体来说,政策力度不够大、政策作用面不够广,我国资源环境成本并未真正反映在企业原材料使用、生产过程中以及消费环节,绿色产品往往因成本等原因,难以与一般非绿色产品竞争。这类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好看不好用,有些经济政策,如针对化肥农药的补贴政策、一些退税政策等,甚至发挥了相反的作用。

4.消费者绿色意识尚待提高,政策基础不牢固。消费者的绿色意识是影响消费者可持续消费行为的重要内部因素,也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消费者对可持续消费概念的理解较为肤浅,对现有可持续消费相关知识了解较少,造成当前对相关政策的配合不够,消费行为仍然比较盲目,对绿色产品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及主动的购买行为。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近日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重庆、青岛、长沙、南宁等城市开展了一项有关绿色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专题调查表示,在被调查的1800多个调查对象中,有70%的被调查者绿色产品的节能环保特征有共识,但只有23.1%的消费者对绿色家电表示关注,38.7%的消费者喜爱绿色食品。①http://app.3see.com/free-report/reportview.php?fid=3866。这些数字是远低于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如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选择绿色产品对个人健康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政策实施将缺乏必要的基础和保障。

5.相关研究缺乏,政策支持保障力不够。我国可持续消费刚刚起步,专家学者对此理念的认识也不深,针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可持续消费政策研究极少,许多研究只是停留理念等宏观层面,或对其他国家可持续消费政策的评述上,对政策设计的支撑作用严重不足。

四、以生态文明要求为指导,加快推动我国消费绿色转型的总体思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在当前环境问题凸显、消费快速升级的态势下,相关决策部门应牢牢把握国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机遇,发挥部门宏观管理职能,加快推动我国消费绿色转型。

(一)总体目标。

促进我国绿色消费的总体战略目标就是要以生态文明为指导,通过法律、经济、技术和宣传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手段,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可持续消费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形成企业和社会公众三位一体的协同力量。环保部门要会同商务、发改、财政等部门在推进绿色消费中发挥宏观调控、统一协调的作用,要将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纳入消费各领域和各环节,引导和倒逼消费绿色转型,在全社会形成节约为本,绿色为先,适度消费的良好消费风尚,使污染型消费和过度型消费得到有效控制,绿色产品及服务性(或非实物性)消费所占比例明显提高,使我国消费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绿色转型。

(二)战略框架。

实施消费绿色转型应成为一项国家战略,是中国绿色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手段和执行主体,构成一套相互支持、紧密配合的框架体系(见图6)。

1.重点领域。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结合推动可持续消费要实施的目标来看,我国推动消费绿色转型的重点领域选择应从以下原则出发:一是消费相关环节资源、能源及环境问题突出的领域;二是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的领域;三是消费规模较大;四是与政府部门及人民群众日常生产关系密切。基于以上原则,促进我国绿色消费的重点领域应包括:

——主要生活消费用品(如低能源、低污染汽车、家电、洗涤用品等);

——食(餐饮节俭、绿色);

——出行(绿色公交出行);

——居住(如绿色宾馆饭店、节能建筑等);

——服务性消费(如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生态旅游)等。

2.政策工具。中国可持续消费战略目标将通过一套系统的政策手段和工具来推进,包括法律法规与行政命令手段、基于市场的经济手段以及以宣传教育为主的引导和自愿性手段,不同政策手段即可独立发挥作用,又可相互配合。

(1)法律法规与行政命令。政府政策命令与控制手段命令控制手段实际上就是政府自己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直接管理资源的使用,将其定义为通过管理生产过程或产品使用、限制特定污染物的排放或在特定时间内和区域限制某些活动等直接影响污染者环境行为方面的制度措施。这类手段包括三种形式,第一类是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如在国家重要法律中纳入明确可持续消费理念和推进总体战略等,同时制定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如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标准等,这一类具有较高的强制性和约束性;第二类是政府发布的与促进可持续消费相关的文件或通知等,向社会传达了有关制度目标的重要信号,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第三类是通过制订规划或签署政府间、政府与企业间的协议等推进可持续消费。

图6 中国可持续消费战略框架体系

(2)基于市场的经济手段。经济政策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通过持续影响行为主体的利益得失来激励或制约其行为选择。在促进可持续消费领域的市场手段包括:税收手段、收费手段、差别价格、押金—退款手段。这些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通常具有较强的弹性,具有激励和惩罚双重功能。

税收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对环境、资源和资源产品以及污染征税;第二,对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行为实行税收减免;第三,对不同产品实行差别税收,即对于有益于环境的产品实行低额收税。绿色消费税的主要功能不是为政府增加收入,而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有关成本的准确信息。

收费制度旨在通过对有害于环境和资源的产品和活动征收一定的费用。主要包括:第一,对污染排放征收的排污费;第二,对那些在制造或消费过程中产生污染的产品收费(包括对化石燃料费、产品包装、消耗臭氧层化学物质等);第三,经济主体支付有关的管理活动的费用等。

押金—退款制度是事先向生产者和消费者收费的方式(根据其可能造成的损害),一旦证明生产者和消费者已经履行了有关规定,个人或厂商就可以获得其押金的退款,从而把控制、监测和执行的责任转嫁到单个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上。该手段可以用于能被重复利用,再循环或用后必须回收以便分解的产品或物质。这一制度在处理有毒、污染废物时,鼓励消费者科学地处理有毒废物,并寻求较为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代替品。在回收饮料容器、铅酸电池、电器零件等方面,这一制度是非常有效的。

(3)引导与自愿手段。通过政府、媒体、社区活动等途径使个体的价值观、态度与行为规范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心理特征,协助和引导消费者做出有利于环境的消费选择。教育和道义劝告的作用在于促进消费者在决策过程框架中观念优先性的改变,将生态环境价值内化到当事人的偏好结构中。因此,教育和道义劝告等手段是通过对人的深层价值系统发生作用而影响和引导行为转变。对大多数的可持续消费行为来说,教育所产生的行为效应具有间接性和长期性,因此必须与其他手段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才会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三)任务与建议。

1.推动建立国家绿色消费总体战略,促进绿色消费法律化。制定国家绿色消费发展战略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战略部署。将推动消费绿色转型重要理念和部署纳入“十三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由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性文件,明确绿色消费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部门管理职能,明确促进可持续消费的政策与监督保障机制。

加快制定并完善绿色消费相关法律和政策。在《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修改中,将可持续消费理念以及政府、企业、个人的可持续消费权利义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依据。

2.强化政府责任,提高政府在绿色消费方面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政府既是可持续消费的推动者,又是可持续消费的实践者。因此,政府在推动和促进可持续消费中担负着规范市场和身体力行这双重使命和责任。

第一,政府要抓紧建立和完善我国可持续消费法律和政策。一是要加快建立有利于可持续消费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使我国可持续消费领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对不可持续消费行为的监督及责任追究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可持续消费的监督保障体系,积极推动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食品、绿色宾馆饭店、绿色印刷、绿色旅游景点等认证工作,加强市场监督和规范,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保证绿色产品和服务质量和可信度。三是要加快建立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可持续消费理念的宣传教育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环保为荣、挥霍浪费可耻的氛围。

第二,作为可持续消费的实践者,政府应身体力行,加快完善并推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在全社会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一是要尽快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在废物产生量大、污染重以及资源能源消耗大的领域做到“应采尽绿”,对政府定点采购宾馆、车辆、印刷等应实行绿色采购;二是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情况评估制度,将政府绿采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估范围,作为考核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指标;三是加强政府绿色采购情况的信息公开,引入社会及第三方监督机制。

3.完善全民意识培养和宣传教育体系,将消费绿色转型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将绿色生活理念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纳入城镇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妇女教育以及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等各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培训体系,引导不同社会群体建立绿色生活价值观。

环保部等相关部门应与中央精神文明办共同以“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绿色生活”为主题向全民发出绿色生活行动倡议,在全国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文明风尚。

4.将促进消费绿色转型作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环境问题的重要着力点,建立和完善推动消费绿色转型的政策措施。大气雾霾、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活垃圾等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也与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密切相关。配合当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下一步的清洁水和农村污染防治计划,积极推动制订针对消费领域的政策。

一是加快完善并提高产品绿色标准。如环境标志产品技术标准、绿色宾馆饭店认证标准、绿色采购标准、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引导企业为消费市场提供丰富和可靠的绿色产品及服务。

二是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根据固废法等相关法律要求,加快出台《强制性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目录》。

三是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提高税率。将目前尚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的资源性、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如电池、含磷洗涤剂、含VOC建材、农药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调整高排量车辆等税率,改革计税方式,引导消费者自愿购买节能环保产品。

四是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价格政策,拉大级差,对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的单位和个人实行惩罚性收费,利用市场机制抑制高消费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

五是推进利用金融手段进入绿色消费领域,促进绿色消费信贷,积极开发多层次绿色消费信贷品种,提出绿色消费信贷指导目录,引导金融机构有序进入。就消费者选择大宗绿色消费品、小户型及节能环保型住房等给予折扣或较低的借款利率以及便捷的融资服务等信贷优惠支持。

5.推动建立跨部门绿色消费政策协调机制。环保部发挥在环境监管、环境经济政策制定、环境宣传教育以及环境服务、环境标志认证等方面的职责和优势,在部内明确归口管理部门,统筹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能,形成部内推动合力。同时还应推动在国家部委层面建立绿色消费跨部门协调机制,环保部应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猜你喜欢
消费政策绿色
政策
绿色低碳
政策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助企政策
政策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