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冰桶陡成风提议延假空无据

2014-04-22 05:31点评人扬森
传记文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周永康冰桶王思聪

点评人/扬森

挑战冰桶陡成风提议延假空无据

点评人/扬森

本月人物

帕特·奎因:渐冻人症患者,“冰桶挑战赛”创始人

王思聪:北京普思投资董事长,微博上成为“全民老公”

柯震东:又一位吸毒被抓的明星

肖 鹰:清华大学教授,在《中国青年报》刊文批评《后会无期》

周啸天:四川大学教授,诗作获得“鲁迅文学奖”引发争议

龙平平: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

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对其立案审查

郝珺 石:《环球时报》要闻部副主任,为鲁甸浑水泡面报道失实道歉

邱 兵: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CEO,澎湃上线,中央随后发文大力扶持新媒体,成为媒介热点

王幼君:北京市人大代表,建议将女性产假延长至3年

如果最近你没有往自己身上泼一桶冰水,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流。最近的中国大V圈的生态,几近如此。

这场“冰桶挑战”潮,始于美国一位渐冻人症患者帕特·奎因。渐冻人症是一种罕见病,尚无有效治愈方法,患病后极为痛苦。奎因想要通过发起一项筹款活动加速渐冻人症的研究,也让人们了解这种罕见病。

所谓“冰桶挑战”,可以理解成一种“点名游戏”。人们可以选择将一桶冰水浇到头上,或是给渐冻人症研究捐款100美元,当然了,也可以两者都选。做完这些挑战后,需要把相关视频传到网上,并且再点两三友人的名,让他们也接受挑战。

许多事情能在网上流行,大多符合一下特征:“无脑”(门槛低)但“有趣”(是否低级趣味就另当别论了),无论客观主观都能够帮助他人,也无论主观客观都可以给自己刷存在感。这些特点,“冰桶挑战”全中。美国富商明星们纷纷在推特上传自己湿身照片,也把这股流行风潮带到了国内。

帕特·奎因图为为渐冻人症患者筹善款“ 冰桶挑战”

这个在美国好评一片的活动,到了中国,却遭到了许多非议。

许多人觉得,名人们这么做很矫情,口诛笔伐中也让一个小众词汇“刻奇”(Kitsch)成了流行词汇。当然,把这点小事扯到美学概念上去,是否本身就是一种“刻奇”,还值得商榷,但国人觉得在中国搞“冰桶挑战”有些矫揉造作是有道理的。

社会心态不同,“冰桶挑战”在中美两国就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美国对渐冻人症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中国甚至还未对这种疾病做发病率统计。据媒体报道,2006年曾经有一位全国患者代表联名请求将唯一治疗药物纳入医保,至今没有得到下文。中国的名流们,如果浇了冰水还挨骂,不用喊冤,真有心思做慈善,名人间不乏政协委员,也不乏有政治、经济影响力的人物,用正儿八经的提案改变罕见病人的生存环境才是正事儿。

“富二代”王思聪就参加了“冰桶挑战”,舆论给他的待遇却出奇的好,几乎清一色全是点赞声。王思聪算得上是一个互联网现象了,在这个“富二代”一露头就会被狂喷的环境中,他却成了那个“人人都爱”的 “全民老公”。

王思聪哪里不一样?我想,一是因为他情商高,二是“狂狷却不狂妄”,有些底线思维,当然了,长得也算得上标志,在这个“看脸”的社会中,这是不可或缺的。“富二代”成为负面词汇,不是因为“富”,而大多因为情商低。在这个不少人可以把“有钱”跟“成功”画上等号的社会中,人们对于财富的观感很复杂,他们对富人有着很高的道德期待,可以痛骂富人虚假伪善,但却也难免想猎得“金龟婿”,娶个“白富美”。

王思聪

可是,如何正确地评价王思聪呢?又怎样正确地评价“富二代”呢?跟着舆论跑,显然是幼稚可笑的。盲目崇富或是仇富,虽然都有一定的社会心态基础,但对于个人而言,都极易造成认知的不协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为什么别人泼冷水就是刻奇、跟风,王思聪泼冷水就是“好帅”呢?如果拔高来看,这不也是一种双重标准?

近日,台湾影星柯震东因涉嫌吸毒被行政拘留,这也是几个月来又一位吸毒被曝光的演艺界人士。和之前许多明星吸毒被抓一样,柯震东被抓的消息传来,又有“粉丝”为吸大麻脱罪辩护。明星的个人表率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理性的偶像崇拜——如何认识他们,如何评价他们,应当以自己的理性为标准——若是身边的普通人吸毒,并且开始影响你的社区,把毒品带到你的身边,你还会对他宽容吗?

柯震东

舆论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一开始就背负恶名,以后想要洗清就很难。

现在掌握互联网话语权的乃是八零后、九五前,在这个年龄群体中,郭敬明的名声不是很好,相反的,韩寒却是“偶像”般的存在。在王思聪成为“全民老公”前,韩寒的辈分已经是“全民岳父”,“粉丝”爱屋及乌,韩寒上传了他女儿的生活照,登时几岁大的韩小野就成了诸多网民心中的“女神”。叫“老公”也好,叫“岳父”也罢,开玩笑的成分肯定是占多数的,正如一句网络俗语所说:“认真你就输了。”

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就认真了,也在网络舆论里“输得一塌糊涂”。肖鹰对于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做了较为详细的文本分析,也的确用了较为激烈的言辞批判了作为偶像的韩寒,其中,他就举例《后会无期》上映前《新京报》上刊登了一个“韩寒电影的好,小野嫁妆少不了”广告是一种恶意炒作。当然,文章也没有就事论事,也往事重提,从一部电影的批评上升到了韩寒的人品,不过,当属可以容忍的范围。可这样一篇文章却成了一些人和媒体眼中的“大字报”。

肖鹰

“大字报”是可以不说道理,直接下结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拿出理由,给肖鹰扣上“文革余虐”的帽子,更像是一种“大鸣大放式批判”。

对于许多韩寒的“粉丝”,韩寒一开始是一个反抗的符号,后来是一种文艺(或曰小众文艺)的符号。以前的“臧否天下”中,我提到过十多年前央视曾经让辍学的韩寒来做一次访谈节目,请了两三正牌文化学者,他们对韩寒似乎并不太认同,整台节目把韩寒冷嘲热讽了个遍,韩寒灰头土脸,几乎一言不发,更绝的是,节目组最后叫了个优等生上来,还表演了一段钢琴,阳光而优秀的女孩与那个长发阴郁有些“痞气”的小青年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今,韩寒成了大众偶像,那位口口声声要报效祖国的优等女生移民去了美国,成了一名家庭主妇。韩寒给80年代生人的成长中的压抑氛围带来了一丝希望,韩寒的读者们或许没有胆量做出和韩寒一样“离经叛道”的事情,但是,起码他们心中有了念想。我是能够体会这样的感情的。

但是危险就为现在,这个圈子里不少人把小众文化与优秀文化画上等号,而把大众文化与腐朽堕落完全联系在一起。但事实是这样吗?大众文化有自己的问题,小众文化有先锋意识,但也总会有些瑕疵。

难道,看金庸的武侠就比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要次等一些?听好妹妹乐团和左小祖咒就比听凤凰传奇更合理性?他们不仅有一种傲慢与偏见,还有一种迫害妄想。肖鹰这样的学者,就是他们的假想敌。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亚文化的宽容度已经在逐步增加,央视十几年前对韩寒不公正的态度,现在是不会出现了,而且可以预见的趋势是,社会只会越来越宽容。对亚文化的批判,也应辩证和发展地看待,一些亚文化迟早有一天会进入主流文化的圈子(韩寒现在不啻一位主流作家了),成为不那么“新潮”的东西。

文坛本来就是一个炸弹到处飞的罗布泊,文人们不打点嘴仗,放上两炮,久居书斋积攒的荷尔蒙怕是无处发泄。

最近被炸弹“炸伤”的除了肖鹰,还有周啸天。他完全是“因福得祸”了,所作打油诗作《将进茶》近日斩获“鲁迅文学奖”,却引来非议一片,讥讽者说,打油诗也能登大雅之堂,莫不会是鲁迅先生也姓周,便给了周啸天“鲁迅文学奖”。“世事总无常,吾人须识趣。空持烦与恼,不如吃茶去。”据说这是王蒙最喜欢的周啸天诗句,读起来有那么点古雅意思。“鲁奖”评委是否慧眼识珠还是有眼无珠,我不敢往下论断,但我总觉得,给周啸天发这个奖,不冤。为何?

一是,周啸天的诗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探索性。“新闻诗”虽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周诗在格律、立意上有新的进步。既然是实验性和探索性的,必定有不少瑕疵,但并不能因此抹杀严肃的健康的新闻诗创作。在诗里加入“不蒸馒头争口气”,的确是俗了点,周诗里的“烂诗”不少,但即使是古人名家的集子里,也少不了滥竽充数的作品,不能奢求一个诗人所有的诗都是精品,但只要有一两首哪怕一两句经典之作,也足以铭记。鲁迅先生和他的战友的小说、诗歌,在那个时代,也被许多人嗤之以鼻,客观来讲,一些作品在艺术性上并非佳品,但这些作品最珍贵的价值在于探索。

周啸天

二是,周的作品是关注实际的,不是悬在空中的。周诗最大争议就是语言太浅白。诗歌不是没有经历过一位讲求骈俪华美的时代,但那个时代的诗词却被后人批判,诗词歌赋,可以作为一种高雅艺术,也可以作为一种通俗艺术。随手举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一句很浅白的诗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与周诗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只道是寻常”,也通俗不过,在古代,这些话也不过是口语,但这却毫不阻碍它们成为千古佳句。表达了真情,蕴含了真意,就是有生命的。“君不闻钱之言泉贵流通,洗与为洗视分工。沧桑更换若走马,三十河西复河东。尔今俯首休气馁,侬今跷脚聊臭美。生万一作河东,安知我不为卿洗?”这首写足疗技师的《洗脚歌》,又差在哪里呢?据报道,未获奖的诗人柳忠秧说自己的诗关注的是国计民生、生态环境、江山大川,气度就比写鸡毛蒜皮小事的周强一些——持这种看法,不得“鲁奖”也正常。

三是,周啸天具备较强的古诗词功底,在大学里也是从事诗词鉴赏教育,对于诗词文学的推广也有一定贡献。当然,这与周能够获奖无关,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以上三点,不免有主题先行的嫌疑,好像是故意找周诗的好处,避谈周诗的缺陷。但是,周先生以严肃诗词的态度关注现实的情怀,值得表彰。

龙平平

经世致用,关注当下,是儒家知识分子的传统,史上那些托古讽今的事例,简直不胜枚举,一直可以延续至当代的大众文化作品中。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龙平平编剧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首播。《邓小平》的播出“制造”了许多“历史”,一些当代史中略有敏感性的人物,在电视剧里悉数登场,诸如“粉碎四人帮”、“大逃港”等重大历史事件也被真正搬上了银幕。

古代史本就难谈,谈当代史就难上加难。难题的关键就在于历史背后的政治话语权——这件事怎么看,那件事怎么评,对于现实生活有着重大影响。近的不说,就说对王安石怎么定性,都引发过学界的地震。

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这部电视剧,不是一部历史剧,而是一部现实剧。编剧和导演绝不是为展现历史而展现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大背景的前提下大胆虚构,用邓小平时代的种种现象影射当下社会现象。正如导演吴子牛所说:“这不是一部红色、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而是深刻、尖锐的现实主义作品。”青年人可以在剧里思考青年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关心政治的人则可以慢慢揣摩当今执政者对于种种问题的态度:从如何发展足球到如何理清利益关系。毕竟,这是一部层层审核过的电视剧。比如,粉碎“四人帮”的“正义与邪恶的大决战”,虽然是一种很幼稚的提法,但在这个节点上,把这场斗争有意无意地重提,又让人浮想联翩。

周永康“被调查”的消息,近期终于得以公开,从暧昧不清的“你懂的”周滨之父,成为大白天下的“大老虎”。此番周永康被调查似乎有些异样的空气。大约在半年前,媒体就已经开始报道此事,但仿佛是一种默契,只要不提这三个字,无论用“周滨之父”指代还是怎样影射,用舆论如何羞辱,都是允许的。一些周刊甚至早就写好了洋洋洒洒万字以上的调查报道,也做出了形式活泼的各色信息图,就等着中央一声令下,在消息发出之后,各大媒体迅速登载出了有关周永康的各色报道,而不再只是政治色彩浓厚却无甚信息量的通稿。

周永康

中央反腐的决心不必多提。只说两个相关的事情,一是周在石油大学的题词被抹掉,二是周与央视某主播爆出的性丑闻。这两件事都不是大事,却都有着极大的符号意义。在坊间盛传周永康有问题时,为了刷存在感,石油大学发出过周校友回校视察的新闻,昭告天下,周永康还没有倒;现在,周永康真的有问题了,石油大学却忙着与这位校友划清界限。这种做法,大学校长和明星脑残粉有何区别?与明星的性丑闻,固然是生活作风问题,但是这种问题却有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在台上时,没人敢拆穿皇帝的新装,下台之后,却都被捣鼓了出来。

现在,周待过的各省党报都发文,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并认真总结反思。事实却是,周永康的腐败并不是在中央的时候开始的,在四川省委书记之前,周永康的权钱交易就已经布局完毕。当时,真的没人知道?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答,反腐败终究只是打掉一个算一个的扬汤止沸,而不能真正釜底抽薪。

媒体要是只坐在空调间里敲敲键盘,打打电话,请示请示,想要做好舆论监督是不可能的。鲁甸地震让一个有经验的《环球时报》的要闻部副主任郝石都栽了——当然了,他栽了,可能就是因为太有经验,于是犯了那个“客里空”的错误——坐在办公间里,合理想象,就下了新闻事实的论断。

“浑水泡面”发生了吗?视频、人证凿凿,但是,部队有净水设备,当时也有矿泉水也是事实。那么,错在哪里?《环球时报》仅凭一方采访,就给事件定性,是“别有用心者”的蓄意破坏,意在打击救灾部队士气。

郝石图为救灾士兵用”浑水泡面“吃

新闻需要踏踏实实做。坐在空调间里写出来的东西,很难称之为“新闻”。

最近,新闻圈另一件大事就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决定大力推动新媒体发展。在此之前,上海报业集团酝酿许久的澎湃新闻上线,澎湃CEO邱兵的“发刊词”《我心澎湃如昨》成为网络热文。最近几月,澎湃制造了大量舆论热点,随着中央对新媒体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国的互联网新闻事业会有一个质的飞越。

邱兵

传统的商业新闻门户网站并无采访权,他们把大量投资放在“渠道建设”上,自身内容却依靠传统媒体,新瓶装旧酒,瘸腿严重。这项政策出台后,新的新闻网站或将更多投资放在“内容建设”上,以后,我们会看到更踏实的网络新闻报道,“浑水泡面”这种“乌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北京市人大代表王幼君最近发表高见,说要给产妇延长产假到三年。可是,她却忽略了产假的延长会让女性求职变得更难,一些用人单位也许会对未生育妇女设置无形壁垒。其实,如果这位代表能做些调研工作,这种可笑的提议也就提不出来了。

王幼君

“未经审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如是说。如何评价一个人,如何评价一件事,若不去好好思考一番,就会被误解和偏见牵着鼻子走。

实习编辑/孙 开

猜你喜欢
周永康冰桶王思聪
王思聪霸气宣称所有投资损失自己担
王思聪IP成长史:富二代、网红与商人加冕礼
黄之锋等人上诉申请被批准
利用影响力受贿 周永康妻儿侄相继获刑
国民老公“王思聪”
“冰”公关“热”传播
Top 10 Chinese Buzzwords of 2014
“依法治国”彰显中共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