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好读书如打牌

2014-04-21 00:37南宋
党员文摘 2014年4期
关键词:北大中文系妙语功利

南宋

学者何锡章在《鲁迅读书记》中分析道:“读书的目的,大体可分两种,功利的与非功利的,也就是非嗜好的与嗜好的。读书做官,读书发财,或为了某种谋生的手段,都是功利的;怡情養性,只注重读书过程中的愉快和情趣,是非功利的……”

鲁迅倡导以自己的兴趣出发读书。他在《读书杂谈》里充分肯定了“嗜好的读书”,理由是:“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去打,有时被警察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地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

有一天,著名作家汪曾祺应邀到北大中文系与学生座谈。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作家。汪曾祺先生干咳了几下说:“我想,第一要逃课。当初推荐我留校,朱自清先生就不高兴,因为我老是逃课。”沉默。他又说:“第二,想读的书就读,不想读的就不读。像列夫·托尔斯泰是很伟大,但我不喜欢,我就不读。我最喜欢的作家,首先是我的老师沈从文,还有契诃夫和阿索林。我反复读。”

在《寻找北大》一书里读到这段妙语,我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在大学里干的事,原来前辈早已玩过了。读了上千部外国经典小说,《战争与和平》我一直弃而不读,提不起兴趣,它不是我想喝的那壶茶;而在文学史上地位不高的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深得我心,我每年都要精读一遍。这两种做法让我获益匪浅,因为赢得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因为心无旁骛,我得以集中精力阅读了大量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作品。

钱钟书在《窗》里俏皮地说:“缪塞在《少年做的是什么梦》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但是理想的爱人,总是从窗子出进的。换句话说,从前门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然经丈人看中,还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欢心;要是从后窗进来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这番道理用来说读书,同样成立。大学毕业后,我们最先处理掉的往往是那些强加给自己的教科书,而奉若珍宝宁愿多花一些邮费也要寄回家的,则是自己主动选购的那些心灵之书。

(摘自《流动的书斋》 清华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北大中文系妙语功利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这一句我讲不了”
锦言妙语 当一切都已消逝,恋恋不散的唯有气味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微言妙语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人生妙语
江湖通告
优质课竞赛后的三则评课妙语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