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共同立场
说起来已是一年多前的事了。去年9月4日晚,一份有28位学者签名的《关于中国现状与未来的若干共识》在互联网发表。全文858字,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关于中国现状和问题的认知,后半部分是关于“怎么办”的4点共识。具有自由主义、新左翼、新儒家和基督教研究等不同学术或思想背景的中国学人公开达成共识,近20年来,似乎是第一次。
这个共识是在英国牛津形成的,所以叫“牛津共识”。可惜,这一共识除了在学界引起短时间的震动,在中国社会并未引起多大反响。
这些学者里就有秦晖,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知名的自由派人士。
在秦晖笔下,共识还有一个说法,叫“共同的底线”。这也是他这本书的书名。秦晖认为,共同的底线不是“公平”与“效率”的折中调和,也不是在“自由太多”与“福利太多”之间寻找“既非自由放任,也非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而是争取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与社会保障。
秦晖在这本书里提到3个共同底线。一、主义的底线:如果权力不产生于社会契约,不来自于民主授予,也不对公民负责,那国家权力就会极大而责任极小。为了实现最低限度的权利与社会保障,就需要有权责对应的体制。二、文化的底线:每个文化、每种宗教都应当反对异端审判、异端镇压,反对原教旨主义神权专制——不是反对“原教旨”。三、部门的底线:摆脱“以强制求私益”的“第四象限”,使权力只能用于公益。
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作者:秦晖
当下中国学界中人在面对中国问题和发展时,因各自立场、角度等不同,被分成很多派,有马克思主义派、新左派、老左派、右派、自由派、儒家社会主义派等等。把这些派别放大到中国社会中,10多亿人又何尝不分成这派那派?但是,各派坚持的“主义”再有不同,也应该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基础。秦晖先生正是基于这种使命感,成就了该书。
这部书是由秦晖这些年的相关文章和讲演结集而成。有些文章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可见,秦晖对这个问题关注已久了。他的思想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你这群人想要民主,他这群人想要自由,双方主张不同,纷争顿起。对这个问题,秦晖给出的共同底线是:公域要民主,私域要自由。对此,各派别基本上没有分歧。在这个基础上,各方再推出自己的主张,就容易沟通,达成共识。这既是学界需要的学术环境,也是当下中国迫切需要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把“牛津共识”和《共同的底线》放在一起看,会很受启发。中国各领域都太需要明确底线了,中国人也太需要一个共同的底线共识了。
(撰文/秋喜)
锦言斋
●“以纯粹的功利取代价值判断”和“完全不考虑功利的绝对价值”,同样是可疑的。
●私欲的无限性与人们在公域中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对私欲设限,两者并不构成矛盾。
●如果当权者以“生存权优先”为理由取消议论自己,你仅仅以“言论自由神圣”来抗议,说服力是不够的。
●中国真正的问题是:在私人领域,“公权力”偏偏要限制以至管制;在公共领域,包括“公权力”本身,又偏偏为个人意志和小集团利益所支配。
●强制避孕幸存把个人的性生活暴露在政府的监视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