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阮静:《财政监督》杂志编辑
如何遏制高校腐败?
主持人
阮静:《财政监督》杂志编辑
话题嘉宾
张明: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和教授领域为国家预算、项目预算与管理最新实务、预算技术与理论运用等
翟继光: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经济法、财政法、税法等
潘铎印:山东省青岛市审计局行审一处任职,时评写作爱好者,先后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 及中直党建网、审计署网等媒体发表各类短评近200篇逾 30万字
背景材料:
2014年1月12日,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哈尔滨理工大学MBA硕士研究生考试作弊事件,引发关注。经调查,初步确定该校MBA中心违规与非法培训机构合作从事招生活动,目前,相关责任人MBA主任、研究生学院常务副院长停职检查,其他问题正在调查中;
2013年12月25日,据相关媒体报道,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褚健因涉嫌经济问题已被浙江省检察院批捕,目前案件仍在侦查中,据知情人士称褚健“落马”或因涉嫌侵吞国有资产;
2013年12月18日,据四川省纪委官方网站消息,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安小予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有知情人士透露,其涉案原因或与其长期分管川大基建和后勤业务有关,“也与川大新校区江安校区的建设有关”;
2013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曝出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相关媒体从人民大学宣传部了解到蔡荣生因招生问题被调查,此前举报者多指向其利用自主招生权,通过破格录取、补录、违规发放研究生学位等收受大量贿赂。
近年来,高校违规违纪腐败案件频频见诸报端,高校反腐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2013年末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接连曝光三起案件,将高校腐败现象推向风口浪尖。高校腐败缘何频发?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影响几何?如何从根源上遏制象牙塔中的腐败以保障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期监督沙龙直击高校腐败现象,探讨高校腐败的防治之策。
主持人:根据背景材料,对高校违规违纪腐败案件接连曝光,您怎么看?
张明:高校腐败案件集中曝光,个人以为主要表明:第一,突出习李新政对反腐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认真贯彻落实。第二,高校腐败确实存在,但腐败程度究竟如何目前尚未知。第三,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权力必须关进制度笼子”决策的英明。
翟继光:高校领域的腐败问题一直存在,而且其腐败程度并不亚于其他领域,只是高校作为人们心中相对廉洁的象牙塔并未成为中央反腐的重点,最近连续曝光高校腐败案表明中央已经将高校作为反腐的重点之一,加大对高校腐败查处的力度,也表明中央的反腐政策在向纵深领域拓展。
潘铎印:多年来高校腐败案已呈高发趋势。高校领导层贪腐,使民众窥到了高校腐败的巨大黑幕,证明高校不再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净土。教育腐败已成为与医疗、房价、官场腐败、环境污染、矿难、商品造假等一样的七大老百姓当前最忧虑的热门话题之一。
不能轻视在高校里发生的这一系列腐败案件。高校本应是一个传道授业、培养栋梁的殿堂,学生在这里孕育贡献社会的梦想,权力泛滥产生的腐败案例,会腐蚀学生的身心。因此,必须下大力气遏制各种高校腐败,从完善权力监督机制、事业管理体制入手,加大腐败惩处力度,让学术硕鼠无所遁形。
主持人:根据背景材料试分析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集中在哪些领域、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张明:高校腐败其实与其他社会腐败一样主要集中在能够进行“暗箱操作”或“潜在交易”的领域,如早期的毕业生分配,近年的招生(特别是艺体特长生),以及高校的基建(包括绿化、修缮、改造)、设备采购等公共采购,以及正逐渐被曝料的一些学术腐败等。高校腐败特点主要是教育行业执业方式形成的相对特殊的教育公权的权钱交易活动,主要呈现为:第一,人为因素较多,即主要由人决定,如原毕业生分配和近年特长生招考,职称、各类研究项目评审等。第二,权力较垄断,即极少数人甚至个人决定,如原毕业生分配、近年特长生招考和各类研究项目评审等。第三,条件指标较模糊且缺乏公开,如艺体特长、大专招生和各类研究项目评审等。高校公共采购领域的腐败与其他公共采购的腐败并无差异。
翟继光:高校腐败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基建,一是招生。前者是高校主要的花钱领域,后者是高校主要的创收领域。高校并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其腐败的易发领域比较集中,传统主要集中在基建领域,随着自主招生以及在职研究生培养等高校在招生、发证等领域的自主权不断扩大,招生发证也成为高校另一个腐败高发区,如近期曝光的哈理工MBA考试作弊案件。
主持人:与其他经济领域腐败相比,高校腐败的危害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明:从“百年树人”“人类灵魂工程”等观念来讲,个人以为或许主要有以下危害和影响:第一,通过教育行业对社会各界产生不良影响。因为传统上高校一直是相对独立于社会及时代的知识传承创造的学术研究机构,始终承载着人们的一些理想寄予和精神归属,人们对高校始终有相当程度的理想性价值判断。高校腐败会更多造成价值观和意识范导的不良影响,其结果相对潜在而且深远。第二,通过教育行业从业者对年轻一代产生不良影响。教育行业从业者常被寄予“师表”的理想标称,高校腐败会直接影响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
翟继光:高校腐败在本质上与其他经济领域的腐败并无不同,但由于高校的特殊地位以及高校领导在学术领域的特殊影响,使得高校腐败会带来一些普通经济领域腐败所不具有的负面影响。高校被视为清净高雅的圣洁之地,教授被视为燃烧自己、奉献社会的蜡烛,如果连他们都免不了腐败,这个社会就很难有干净的地方了。中央对高校领域的腐败一直没有重拳出击,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考虑到高校腐败案多了会对整个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主持人:针对背景材料中的案例,分析高校腐败的原因究竟何在?反映出高校管理中的哪些问题?
张明:个人认为,高校腐败产生的原因与高校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同在一个层面,这与社会其他腐败产生原因及相关问题基本类似。第一,有滋生高校腐败的市场条件。一是近年各高校几乎都在扩建校区,在基建领域成为腐败重灾区的大环境下,高校扩建中腐败频发也不足为怪。二是教育投入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大支出,大量家庭个人资金流向高校招生环节。第二,高校相关权力缺乏监督。高校与我国各级党政及事业单位一样,相关党政领导都是通过分工实行各类业务管理的,如招生、教学(本科、研究生)、基建、后勤等都有相关的主管副校长。不同党政领导主管着分属自己管理的业务领域,有相当的直接责任性和一定的专断性,一般情况下其他领导都不会直接插手或干预。当相关监督机制未常规运转而流于形式时,这种分属管理难免形成“个人”说了算,形成相关权力缺乏监督。高校的一些研究项目评审也是如此。第三,高校相关信息不公开,如高校的基建、改建、修缮工程招投标及工程支出明细,艺体特长生、大专生等信息明细等缺乏公开、透明。以上三方面连贯起来,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投机取巧的 “暗箱操作”并形成腐败,事后如遇检查、审计也自然“东窗事发”。个人以为,出现高校腐败的基本原因是高校监管出现盲区和高校监管不作为。
翟继光:高校腐败的根源是高校领导的权力过大,政府、社会以及高校师生对高校领导的监督不够。高校在基建、招生等领域都是领导说了算,即使有征求教工代表意见或者交给教工大会讨论也都是走过场,实际决策权都在领导手中,特别是一把手和主管领导。在很多项目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教职工也没有任何监督权。加之高校以学术自由、学术独立为由争取了较多的自主权,政府、纪检对高校的监督力度也比较弱,由此导致高校腐败案频发。
潘铎印:高校腐败频发,一是说明在基建、采购、招生等环节有机会腐败;且随着高校与市场互动增加,在相关监管缺乏的情况下,造成高校领域的权钱交易;二是高校相关官员在其业务范围内有绝对的不受制约的话语权、决定权,也易滋生腐败。这就说明高校相关制度设计不合理,高校基建、采购领域缺乏监督;且权力过分集中于部分领导,导致权力滥用;同时,财务管理失范、信息不透明等都是滋生高校腐败的温床,此外,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审计监督乏力,缺乏责任追究制度等都助长了高校腐败案的发生。
主持人:我国高校的经费来源大多来自财政拨款,从法律属性上高校办学经费属于公共财政领域。高校作为公共财政拨款的使用人和管理者,有义务进行信息公开,且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有助于行政机关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对于治理高校腐败有着重要意义。2010年9月《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开始施行,规定高校应主动公布12类信息,其中包括“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然而在制度的明文规定下,《办法》出台的三年来公开财务信息的高校极少,财务不透明、监管乏力仍然是高校腐败频发的温床。高校信息公开的阻力何在?遏制高校腐败,信息公开应是关键的一步,在当前应如何进一步推进公开,让高校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张明:个人以为,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及资金信息公开的阻力,主要是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财务及资金信息公开的大环境限制。因为,我国高校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国家事业管理,相关民营高校通常也大致按类似方式管理。因而,我国高校财务及资金信息公开,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及资金信息公开的明细问题,有赖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及资金信息公开这个大类。当然,高校作为社会教化的精神家园、理想给予和道德倡导之所,率先垂范财务及资金信息公开也是可以的,不过这有待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顶层设计,不然谁愿意公开自己钱的事儿呢?
个人以为,让高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也是我国公权在阳光下运行的一部分,依赖于我国整个公务业务系统的公开化、透明化。如果高校率先进行权力阳光运行,可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根据2010年开始施行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明确要求高校在校园网上开辟相关栏目,公布并保留要求公开的12类信息。第二,各高校向人大、财政等相关审查、监督部门,提供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使用与管理,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招投标等明细及相关文件。第三,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使用与管理,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招投标等明细及相关文件,一并公布上网,真正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翟继光:信息公开不仅是遏制高校腐败的重要举措,也是治理各类腐败的良药。高校领导对于信息公开普遍持抵触态度,因为信息公开本身就是对领导权力的制约。高校信息公开不能采取自下而上的推动模式,而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没有中央以及教育部的强力推动,高校本身是没有动力推动信息公开的。建议中央相关部门与教育部联合开展高校信息公开制度落实的大检查并设立专门监督机构,监督各高校稳步推进信息公开制度,设立举报电话、网站和信箱,负责接收各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举报。凡是抵制信息公开制度的高校领导,一概免职。经过一两年的推进,各高校就会形成比较规范的信息公开制度。高校的各类腐败现象也就没有了藏身之地。
主持人:据相关媒体称,蔡荣生的事发不排除是中央巡视组在人民大学巡视期间取得的“反腐成果”,一方面,巡视监督固然是一个反腐利器,但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高校腐败问题;另一方面,有学者建议,打破条框限制,实行条块结合的高校监管模式,赋予地方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相应的监督权,防止出现高校监管盲区和失控状态,就健全对高校的监督制约体系,您有何建议?
潘铎印:健全高校监督体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在高校基建问题上实行全面社会化采购,即剥离出高校基建功能,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把关;二是强化内部监督,落实高校管理去行政化,让学术带头人参与管理;三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从体制机制上堵死进高校的“旁门邪道”;四是赋予地方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以及社会民众相应的监督权,使高校能接受社会全方位监督。
张明:巡视监督是一种条件性的阶段监督,如目前的巡视监督就是党“十八”大后实施的,此前多年未实行过。且巡视监督总是有时限的,监督随巡视期消失而消失。巡视监督固然是一个反腐利器,但也不是长效或根本的反腐利器。更何况我党提倡“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不让权力失去制度约束,滋生为“腐败之虎”,从而巩固、保护、发展我们的干部队伍,有效利用和发挥干部人才资源的作用。因此,从根本上讲防治、遏制腐败比反腐、惩治腐败更长效更重要。个人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完善我国特色监督体制下的与党政监督反腐体制协同的,以行业监督、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为核心的业务监督防腐机制,特别是健全完善以全流程业务为监督对象的财政监督机制,才是我国监督体制需要解决的根本而长期的问题。
健全高校监督制约体系是健全国家监督体系的一个子命题,高校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监督体系的健全有赖于整个国家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当然也不排除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为国家监督体系的健全完善进行率先创新试点。在我国现有国家监督制度框架下,个人以为健全高校监督制约体系可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切实展开行业监督检查。即以国家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教育部门所设的党政纪检监察机构为主,每年定期对所属高校的各类招生、采购等项目实行监督检查。第二,高校经济及财务审计检查。此业务目前各级审计部门基本按规进行。第三,切实展开高校政府收支类资金及活动的财政监督。目前财政部派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已对部属高校实行多年的预算审查和基建工程审批。个人以为,各级财政监督还有待进一步将所属高校的全部政府收支类资金及活动,纳入财政监督日常业务,也就将高校资金及使用日常业务活动纳入了财政监督范围,纳入了相当程度的政府监控。实现“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和“制度制约权力”的目标,从业务上根治和杜绝腐败发生的基础或土壤。从目前反“四风”及相应处理通报,都已使许多高校原定的一些改造工程自动趋于停止的效果看,从资金业务上严格监督的防腐效果是不难想象的。第四,各级人大已有的教科文卫工委,应展开对所属高校招生等相关活动的询查监督工作。第五,各级党政、司法监督应结合社会监督,对涉及高校腐败的举报,进行严厉查处。
翟继光:外部的监管是一个重要的制度保障,除此以外还应当健全内部监管。国外高校实行高度自治,学校成立各种委员会来进行学校管理,如董事会、教授会、教工会、学生会等。高校的问题还应当从高校内部来解决,应当在高校推行财务公开、重大项目公示制度。同时,由教师代表组成各类委员会来对高校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将各类腐败现象消灭在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