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特性分析

2014-04-21 09:30□兰
职教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社交能力就业率高职生

□兰 茹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有效地支持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相对较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 2010 年6 月,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调查的数据 《201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 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4.1%,2008 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83.5%,2009 届高职毕业生在从学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5.2%。 2014 年5 月13 日, 我国民间教育咨询机构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 年教育蓝皮书》中的相关数据显示,初次就业率最高是高职高专学生, 达到78.1%, 高于 “211”(包括“985”) 重点大学的75.5%。 2013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规模达到创纪录的699 万。就业状况具有初次就业率“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初次就业率最高,紧接着是专科生,本科生最低。从学校类型来看, 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最低。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存在着大量学非所用、就业层次较低、薪酬水平不高、首次就业后能持续保持岗位的比例不高等现实状况,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招生状况。 其中2012 年统计数据中,我国未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为57 万,其中高职毕业生的比例高达52.1%,这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所以《2014 年教育蓝皮书》又指出,近年来,我国高校中高职的招生规模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全国所有高校的招生数并未出现下降,依旧保持了平衡的增长态势。 2012 年,高职(专科)院校招生255.0 万人,比上年减少2.9 万人(1.1%)。公办民办高职在校生数、招生数全部开始下滑。 此外《2014 年教育蓝皮书》中还提出,我国高职专业出现了较高的重复设置率,其中文化教育类、电子信息类和财经类专业重复设置率在60%-80%之间[1]。这显现出我国高职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存在着不足,也就迫切需要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

二、就业能力内涵与高职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

(一)就业能力的含义

能力指的是人完成一项任务时所体现的心理能量。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实能力,即人在现实状况中所具备的能力(actual ability),另一方面指的是潜能(potential ability),即人现在并未具备,但具备某种特质而未来将可能具备的潜在能力。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在西方又有多种称呼,如核心 能 力 (core ability)、 就 业 技 能(employability skills)、必要技能(necessary skills)、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等。 福古艾特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工作人员在其就职过程中能够获取机构内部或者机构外部的资格的能力[2]。 国际劳工组织(ILO: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人在取得工作机会、保持工作岗位、提升工作质量和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变化的能力。 英国教育与就业部(DFEE: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则认为就业能力提的是获取和保持工作岗位的能力, 是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通过实现就业所展示的潜能的自信的能力。 OVertoon 认为就业能力不是指从事某一种特定工作岗位的能力, 而是指在所有的职业岗位中, 横向层面上与所有的职业相关的能力,在纵向层面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3]。

(二)就业能力的构成

美国劳工部21 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SCANS: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 认为就业能力结构包括8 个方面,分别是基础能力(阅读、写作、计算、倾听和表达),思维能力(创造性思考、决策、解决问题、学习、推理)、基本素质(责任感、自尊、社交、自控、正直、诚实)、资源能力(规划、组织、分配和确定能力)、人际能力和合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对复杂关系的认知并运作的能力,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 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 (ASTD: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ning and Development)认为就业能力结构包含5 个类别、16 项技能,具体为胜任能力(阅读、写作、计算能力)、沟通能力(倾听能力和交流能力)、适应能力(创造性地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能力 (组织文化的理解能力和领导意识的分享能力)、群体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谈判协商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

(三)我国高职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

为了准确地了解和分析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率,参照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 针对我国高职生的就业能力结构,更好地评价高职生就业能力,笔者以CareerEDGE 模型(见图1)为基础[4],构建了有3 个一级维度和20个二级维度的高职生能力结构模型(见图2),目的是研究什么是高职生最关键的就业能力。笔者选择了广州地区5 所高职院校10 个专业已毕业并且签约的200 名高职生进行调查。 其中,人文社科类学生60 名, 理工类学生60 名, 经济管理类学生40名,外语类学生40 名。

图1 CareerEDGE 就业能力模型

图2 高职生能力结构模型

三、高职生就业能力特性分析

(一)不同就业类别的高职生在就业能力上存在差异

就业类别不同的高职毕业生社交领导能力也存着着比较显著的差异(见表1)。 F 值为2.384,显著性为0.030。

表1 不同就业类别的高职生在社交领导能力上的差异比较

通过比较上述的结果,我们发现,不同就业类别的高职毕业生在社交领导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性的就业能力评价。专业技术工作的高职毕业生在社交领导能力方面是最差的,可以看出明显比从事贸易、服务、生产、销售类别的高职生低。 这说明选择职业的类别与个人的就业能力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高职生的就业能力首先是取决于学生的基本素质, 同时还要对自身的各项要素进行评估,即通过自我记录和规划、同学互评和教师测评相结合的方式, 对自己已经具备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估,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也是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教学的方向[5]。通过以上情况的综合分析,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选择与个人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在实际情况中,从工作的性质上比较,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社交领导能力的要求相对其他工作而言是低的,而从事管理、服务、销售、贸易类等工作的人员都需要更好的交流技巧的协调能力,这与本次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

(二)不同专业类别的高职生在就业能力上存在差异

不同专业类别的高职生在就业能力中的处理工作能力上有显著差异(见表2),F 值为2.804,显著性为0.034。

表2 不同专业类别的高职生处理工作能力的差异比较

从表2 结果分析表明,不同专业类别的高职生在处理工作能力是不一样的,其中管理类、经济类高职生与理工类学生的自评能力要差。所以不同类型的学生培养模式, 会导致学生思想观念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学生行为方式的不同。 这表明高职生的就业能力与学校的培养模式存在相关关系。

(三)不同外语水平的高职生在就业能力上的差异比较

外语水平高低不同的高职生在内在素质方面的显著差异(见表3),F 值为2.260,显著性为0.046。

表3 不同外语水平的高职生内在素质的差异比较

通过表3 的结果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英语只达到国家二级外语水平的学生的内在素质要明显比外语水平高的高职学生差。基于此,笔者认为,虽然外语的考试成绩高低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外语水平,但可体现出学生的平时学习习惯和勤奋程度,这直接体现了学生的基本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英语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习者的长期坚持方有成效。 因此,外语成绩好的高职生其学习态度是好的,内在素质一般也比较好。

(四)高职学生干部任职情况在社交能力上存在差异

高职学生学校学习期间有无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在就业能力上的差异 (见表4), 其F 值为19.911,显著性为0.000。

表4 不同高职学生干部任职情况在社交能力上的差异比较

学生是否在学生会和团委中担任学生干部,直接体现为学生的社交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 一般来说,学生干部经常参加和组织各种活动,这是一种难得的锻炼,这些对于学生的社交能力能够有明显的提升。而且学生担任的学生干部级别越高, 能够获得的锻炼机会就越多,社交能力提升空间也就越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也就越强。 所以,高职生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与他们的社交能力的强弱成正相关关系,这也给我们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以新的启示。

(五)高职生学习成绩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笔者分析了学习成绩和三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具体结果如表5:

表5 高职生学习成绩与就业能力三个因素的相关距阵

通过分析上述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高职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与就业能力需要的相关素质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但高职生学习成绩与社交能力的相关性不高。高职生就业能力的三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由此看来,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的三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是具有特征分明的独立因素。

四、提高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一)高职教育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尽快建立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国家评价体系

目前,学界对高职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尚不完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但社会各界通常以就业率的高低来反映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这种单纯以就业率来衡量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过于简单,而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国家体系与标准,有利于引导各高职院校按照本身特色和地方特色去培养特色人才[6]。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应尽快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体系与标准,从国家层面对大学生(含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结构、标准、模型做出明确的界定,这是各职业院校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各职业院校要重视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分类培养,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高职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它包含3个一级维度和20 个二级维度, 各个维度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较明显的差异。而且高职生就业能力中各维度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差异还十分明显[7]。 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应各有侧重点。 比如,在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可以采用课堂教学来提高,而学生的社交能力、处理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就业能力等则需要通过专项培养来提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大力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分类培养,既有针对性又有统一性,从而确保高职生就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尽量减少高职生就业结构性失衡现象,保证高职生实现真正就业,有效就业。

(三)各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时,要坚持以应用性的知识结构为主的教学原则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两方面,即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其中专业技能是指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术和能力,同时也包括其他工作所需要的综合性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指职场中几乎所有的岗位都有一些通用的能力要求,如沟通技巧、团队技巧、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商务礼仪、会议技巧、现代办公技巧等。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学校培养中已经是按照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机制。学生培养的目标以实用为主,理论知识方面只要大学具备的相关文化知识系统即可,只是达到“能用”和“够用”,不要求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来安排。教学实践中更强调的是具有高深应用型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关注于实际应用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主要是针对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应用技术与技能,注重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学生就业能力的体现也就体现在应用能力的高低。

对于我国职业院校来说,基于应用技术类院校的属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成为决定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因此应该牢固树立以应用性的知识结构为主的教学原则, 以市场需求来设置办学专业、以就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Mel Fugate, Anglo J.kinicki. Empolyability: Apsycho-social construct, 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5(2004):14-38.

[2]文晓风.信息时代就业能力发展[J].企业经济,2002(10):11-12.

[3]金凤,俞月花.2014 年教育蓝皮书发布:高职院校就业率最高[N].现代快报,2014-05-14.

[4]张秀,庄西真.基于CareerEDGE 模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2):112-115.

[5]路平.基于USEM 模型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65-69.

[6]庄小将.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构建与培养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1(7):93-95.

[7]杨旭华.“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2):44-51.

猜你喜欢
社交能力就业率高职生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奥尔夫音乐联合体育游戏对轻中度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
巧用一日生活,提升幼儿社交能力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