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雁伶 张翌鸣
教育均衡发展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要求从制度上保障受教育者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区域内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保障条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资源的均衡,指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各职业学校之间的均衡配置;二是职业教育机会的均衡, 指人们接受职业教育机会的均衡;三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均衡,指职校学生培养质量应保持一致,在满足各个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保证学生的能力和人格全面发展;四是职业教育结构的均衡,指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分别与区域内产业和技术结构相适应[1]。其中的三个方面: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结构与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密切相关。
本文就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机会、结构三方面的均衡发展现状做实证分析, 并比较江西省、全国和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天津市、上海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在教育资源机会和结构方面的差异, 分析江西省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优势和问题,为政府决策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江西省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研究方法包括相对数值和绝对数值的比较分析法, 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方法等等,数据来源包括江西省、天津市、上海市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
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均衡配置两个方面,其中硬件资源的均衡指职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校舍建筑面积、实习实训设施等方面的均衡,软件资源的均衡指职校教师的数量、 质量和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均衡。可以选用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数据作为硬件资源的均衡发展指标、选用生师比作为软件资源的均衡发展指标[1,2],将2009-2011 年江西省数据与全国平均数据和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天津市和上海市数据作比较,分析江西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状况。 表1 所列是全国平均、江西省、天津市和上海市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数据。
从表1 可以看出江西省中职和高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2009 年和2010 年的生均公用经费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0%。 2011 年江西省中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明显提升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显示江西省提高了对中职教育的财政投入,但与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天津市和上海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与此相对的是江西省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的提升幅度不大, 截止2011 年投放到高职教育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仍然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5%。由此可见,江西省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绝对数值不如天津市和上海市,但如果以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为背景进行相对数值比较,结果就大不相同:以2011 年为例,江西省、天津市和上海市的人均GDP 分别为21210 元、71723 元和80344 元,以当年的中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为分子, 人均GDP 为分母,三地中职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相对数值约为0.28、0.18、0.19,三地高职相对数值约为0.28、0.13、0.10,显示江西省以较低的人均GDP 支撑了较高的中高职教育经费投入。
表2 所列是全国平均、江西省、天津市和上海市生师比数据,生师比指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生师比越高说明一名教师负担的学生数量越多。 江西省高职院校生师比从2010 年到2012 年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天津市和上海市的差异不大,显示江西省高职院校具有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的教师人才储备。 但是中职学校生师比数据不甚理想, 学生与教师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天津市和上海市的差距很大,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中职生师比显著高于天津市中职生师比:F(1,4)=244.3,p<0.001,也显著高于上海市中职生师比:F(1,4)=101.2,p=0.001;其中江西省的生师比几乎是天津市的两倍, 即每位江西省中职学校教师需要承担相当于天津市中职学校教师两倍的教学任务。
表2 全国平均、江西省、天津市和上海市生师比数据
职业教育机会均衡发展指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包括学龄青年拥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机会、毕业离校学生有回校重新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在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等。 要保证学龄青年、 毕业离校学生、在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能够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就需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入学机会,因此,可以用招生职普比来描述一个地区职业教育机会均衡发展状况, 中等职业教育的职普比指中职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比例、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普比指高职高专招生人数与普通本科招生人数的比例。
表3 2010-2012 年江西省与全国中职招生人数变化趋势(单位: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2010-2012 年招生人数见表3(为考察学龄青年、毕业离校学生、在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机会,中职招生人数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学生人数)。 表3显示江西省中职招生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导致职普比逐年减小,2012年职普减小到0.84,显示中职教育招生人数相对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逐年下降,但这一下降趋势与全国趋势一致。为探讨中职招生数量的下降是否减少江西省中职教育机会,比较了江西省与全国平均、天津市和上海市每万人就读中职学校的人数(见表4)。
从绝对数量来看,江西省每万人就读中职学校的人数略高于全国平均人数,远高于天津市和上海市的人数(这可能与人口的年龄结构有关系,天津和上海可能因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存在降低了中职适龄人口比例),但四项数据的职普比相当:对江西省与全国、江西省与天津市、江西省与上海市的普高与中职在校生数做计数数据的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只有2010 年江西省的中职在校生数高于普高在校生数,天津市的中职在校生数低于普高在校生数,这一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χ2=4.777,p=0.029,其余年份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即江西省与全国平均数、 与职业教育发达的天津市和上海市一样,每万人口中入读中职和普高的人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显示江西省中职教育机会均衡发展现状较好,能为适龄青年提供足够的入学机会。 但深入分析中职在校生数的构成后发现,2010-2012 年三年内江西省中职在校生的职业中学在校生最多,而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是中专在校生数最多,天津市和上海市的中专在校生数保持在职业中学在校生数的两倍以上,对江西省与全国、江西省与天津市、江西省与上海市的职业中学和非职业中学中职在校生数(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数据之和)做计数数据的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只有2012 年江西省与全国的职业学校和非职业学校中职在校生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χ2=2.026,p=0.155,其余年份江西省与全国、江西省与天津市和江西省与上海市的数据之间差异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显示江西省中职在校生构成的独特性:职业中学在校生在中职在校生数中所占比例最大。
表4 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比较(2010-2012)
高等教育职普比是衡量高职教育机会均衡发展的一个指标,表5 涵盖了2008 年到2012 年全国和江西省的高职高专招生人数与普通本科招生人数,从职普比数据来看,全国和江西省的职普比从2008 年开始逐年下降, 显示全国和江西省的高职高专招生人数相对普通本科招生人数正逐步缩小,但职普比下降的原因却不相同: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职高专招生人数从2008 年到2012 年并没有显著变化, 普通本科招生人数从2008 年到2012 年增加了25%, 职普比下降的原因是普通本科的招生人数在逐年增加; 江西省的高职高专人数从2008 年到2012 年逐年减小,2012 年招生人数比2008 年减少了21%, 普通本科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12 年江西省普通本科招生人数比2008 年增加了29%,职普比下降是高职招生人数下降和普通本科招生人数上升共同造成的。 比较全国和江西省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在全国高职招生人数维持稳定的条件下, 江西省的高职招生人数在逐年下降。即便如此,江西省的高职职普比 (0.97) 在2012 年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4),职普比相当,显示江西省高职教育机会充足。
表5 江西省与全国高职招生变化趋势(单位:万人)
综合中职和高职招生人数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江西省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前期基础深厚,中职和高职教育机会均衡发展现状较好,需要注意的是应该提高中职教育中专学校在校生比例。
职业教育结构均衡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设置能够适应区域产业和技术结构变动的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3]。
2009 年, 江西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14 年5 月将重点培育和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修改确定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航空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锂电及电动汽车、文化暨创意和绿色食品产业。
在有统计数据的19 类高职高专招生专业中,2012 年在校生排名前十的专业分别是财经、 制造业、文化教育、土建、医药卫生、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交通运输、材料与能源、旅游,其中与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分别是制造业、 电子信息、艺术设计、材料与能源,分别位于2、6、7、9 位,而轻纺食品、生物与医药、环保相关专业分别排在11、16、18 位, 未见专门的航空产业和锂电电动汽车产业的统计数据。 2011 年在校生数据与此相似。
在有统计数据的18 类中职招生专业中,2012年在校生排名前十的专业分别是医药卫生、 教育、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土木水利、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文化艺术、旅游服务,其中与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分别是医药卫生、 加工制造、信息技术和文化艺术,分别位于1、3、4、9 位,资源环境、能源与新能源、轻纺食品分别位于12、14、17 位,未见专门的新材料、航空产业和锂电电动汽车产业的统计数据。 2011 年在校生数据与此相似。
从招生人数排名来看, 虽然从2009 年开始江西省就发布了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但江西省职业教育与之关系并不紧密,这可能是因为专业设置涉及师资、设备、实训、就业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专业调整速度缓慢,进而影响江西省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
本文从职业教育资源、机会和结构三个维度分析了江西省的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并对江西省与全国平均水平、与职业教育发达的天津市和上海市的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 江西省的职业教育机会均衡发展现状较好,资源和结构均衡发展落后。 在教育资源方面,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指标显示虽然在2011 年江西省中职和高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86%和38%,但由于前期基础薄弱,江西省该指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天津和上海相比差距更大; 生师比指标显示江西省中职学校生师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也高于天津市和上海市的生师比,接近于天津市的两倍;综合两个指标可以发现江西省职业教育资源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中职还存在比较突出的师资短缺问题。在教育结构方面,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代表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新能源、 新材料和锂电池汽车产业招生人数未进入前五名, 还未见与航空产业和锂电电动汽车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数据, 显示江西省职业教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程度不高, 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人才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在教育机会方面, 从每万人口就读学校指标来看, 江西省每万人口就读中职学校人数略高于全国平均人数, 远高于天津市和上海市的人数,从职普比指标来看,江西省中职职普比与全国中职职普比相当, 江西省高职职普比高于全国高职职普比, 显示江西省为适龄青年提供了充足的职业教育机会。
综上所述,江西省职业教育机会均衡发展现状良好,但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构均衡发展现状不甚理想。
中职和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程度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两个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职和高职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在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指标上,高职投入增长率低于中职投入的增长率:从2009 年到2011 年,江西省在中职和高职教育上的经济投入逐年增加, 特别是2011 年在中职教育上的投入比上年增加了86%, 中职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得以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同期在高职教育上的投入只增加了38%,高职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但在教育资源的生师比指标上,高职院校生师比低于全国、 天津市和上海市的生师比 (仅在2012 年略高于上海市的生师比), 中职学校的生师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天津市和上海市的差距很大,显示江西省高职生师比优于中职生师比。在教育机会的招生人数指标上, 江西省中职和高职招生人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随着普通高中人数逐年增加,职普比逐渐下降:截止2012 年,江西省高职与普通本科的职普比为0.97, 职普比相当;但中职与普通高中职普比为0.84, 职普比略小,显示高职教育机会优于中职教育机会。
由此可见,江西省中职和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特点各异:在教育资源维度上,中职教育经费投入高于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高职生师比优于中职生师比,在教育机会维度,高职教育略优于中职教育。
从发展规模来看,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预计到2015 年中职在校生人数为82 万人, 高职在校生人数为45 万人,职普比大致相当。用此数据推算每年的中职招生人数应该在27-28 万人之间, 高职招生人数应该在15万人左右(以三年学制计算)。但从2010 年开始,江西的中职绝对招生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1年和2012 年招生人数已低于27 万人;高职招生人数则从2009 年开始一直低于15 万人,2012 年只有12.1 万人。 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减缓因素,江西的中职和高职教育招生人数似乎很难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要求。
从发展模式来看,江西省的中职和高职招生专业暂时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招生数量前十名的专业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专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关, 同时在高职和中职均未见有航空产业和锂电电动汽车产业的的招生数据, 可见江西省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并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发展规模的不适应可能是受到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普通本科教育扩招的影响,发展模式的不适应则是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新的战略新兴产业在2014 年5 月颁布,适应上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现有中高职专业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适应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同时区域财政、教育、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应配合战略新兴产业的颁布对中高职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培养规格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 提高中高职院校调整专业设置的主动性; 加大经费投入特别是奖助学金的投入,大力发展订单式教育,提高适龄青少年选择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积极性。
江西省高职教育投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75%,对高职院校引进优秀师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都造成影响,大幅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投入势在必行,为此必须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在制度层面,应该尽快制定和落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标准的规范性文件,保障高职教育经费投入。 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辽宁、 重庆等10 个省份制定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4,5],如辽宁省财政厅、教育厅于2008 年出台指导意见计划将高职生均公用教育经费标准逐步提高到普通本科院校的水平,同时要求财政拨款安排的生均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重庆市财政局2012 年7 月5日发布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2013 年理工体卫艺类示范(骨干)高职6000 元/人,文科类5800 元/人;一般院校分别为5800 元/人、5600 元/人。 江西应尽快出台相关拨款标准,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 在制定标准时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对办学条件、实训设施、师资力量的要求制定分专业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并注意缩小国家级示范院校、省级示范院校和一般院校之间的拨款标准差异,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平。
在政策层面,应该鼓励个人资金和企业资金进入职业教育。在引入个人和企业资金时应找准学校与个人(企业)合作共赢的结合点,明确个人(企业)的责任、权力和优惠条件,提高个人和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方式既可以是资金投入,也可以是以实训设施为代表的设备投入,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和就业机会,推动“理论——实训——理论”三明治式教学的具体落实。
2010 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达到20:1。 2012 年江西省中职生师比还高于26∶1,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充实大量师资进入中职学校。 采用专门教师培养、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和聘任行业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补充职教师资:利用省内师范类本科院校资源专门培养职教方向师资是提高中职师资数量的主要途径;利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开展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完善中职师资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应鼓励职校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聘任行业专家担任实训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是中职师资结构的有效补充,多管齐下真正提高中职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应推动区域、城乡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助力解决职校师资短缺问题: 江西省各区域中职师资存在很大的数量差异,从2012 年普通中专学校生师比数据来看(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数据换算),生师比最高的两个设区市是宜春(234.38∶1)和抚州(88.29∶1),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64∶1);生师比最低的两个设区市是景德镇(9.6∶1)和新余(16.70∶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各类中职学校可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建立区域合作办学平台和城市与农村合作办学平台, 推动各区域职业院校联合办学,促进城乡互动,共享职教资源,提升区域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职业院校的发展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也以市场需求为重要依据,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但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从申请设置专业到学校人才培养阶段的完成需要4-5年时间,往往导致学校人才培养方向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此政府需要完善面向市场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职业院校可以依据政府颁布的人才需求预测来设置专业,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根据市场变化而变化。 为保证人才需求预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参与预测的人员应该包括政府规划部门人员、各行业领军人才和职业教育专家;人才预测的学科和数量应该满足区域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需求;同时应该建立一套具有一定市场敏感度的指标来分析和预报人才需求的变化,并根据市场的人才结构变化按季度公布人才需求预测。只有根据科学和有效的人才需求预测来设置专业,才能真正增强职业院校自主办学的活力[6],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拟合度。
市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能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专业最受欢迎,经济效益不明显的专业不受欢迎。在经济效应不明显的专业中有一些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所必须的,如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节能环保产业也被江西省确定为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但环保相关专业在江西省高职和中职的招生数均未进入前十名,2012 年高职环保相关专业招生人数甚至在十九个有统计数据的专业中排名倒数第二。所以政府在鼓励职业院校面向市场办学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相关专业建设: 加大奖、助学金对相关专业的倾斜力度, 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增强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加大相关产业的经济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激发学生投身相关产业的内部动力。 只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结构均衡。
[1]马树超,王琴,唐林伟.职业教育:非均衡状态下的协调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2]朱德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测度与比较分析——基于京津沪渝的实证调查[J].教育研究,2013(8).
[3]林克松,朱德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J].教育研究,2012(11).
[4]李剑平.过半省份职校生均经费标准仍“纸上谈兵”[N].中国青年报,2013-06-17.
[5]马树超,郭扬,张建华.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各地努力程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9).
[6]王琴.我国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