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由浙江省科技厅于2008年正式批准建立,2011年5月顺利通过验收。实验室现有场地6278平方米;仪器设备2366.66万元,其中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大型设备有21台(套);固定在编人员64人,其中高级人才(含博士)占62.5%。实验室主任任建纲,教授级高工,现任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经理。
主要研究方向有氟精细化工、有机硅材料、新型阻燃材料、新农药以及其他化工新材料的开发。2012~2013年,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部、省级科技项目18项,总经费2390万元;横向课题10项,获横向经费4104万元;开放基金项目10项,经费开支195万元,项目成果转化新增销售收入13亿元,新增利润1.2亿元,缴税总额2304万元。
学术委员会通过会议评审、通讯评审等多种方式,在研究课题设置、成果和奖励评选、人才引进等各个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在选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化集团项目、内部计划项目的过程中,学术委员会会同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了严格、认真评选,为推动精品项目、提升产学研结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积极参加和邀请行业知名专家来实验室交流;在科研成果和学术奖励的推荐和评审方面起到较大作用。
围绕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建立“学科带头人—核心成员—骨干人员”人才梯队,分层次制定培养计划,通过委派出国进修、外聘国际行业专家授课,与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交流,参加高层次专业研讨会等渠道,开拓研发人员视野,提升专业水平及素养。鼓励青年骨干进行创造性工作,并引入考核机制,对考核优秀的人员,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完善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岗位等方面人才管理机制,实施人才房、博士公寓等住房优惠政策。
在氟精细化工研究方面,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制订国家标准10项(主持4项),主持或参与制订了16个单工质品种的“氟代烃制冷”行业标准。承担国家环保部项目“中国ODS替代品性能评价体系建设的研究”等4项。依托实验室,批准建立了我国唯一的“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于公司在保护消耗大气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研究开发和生产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国家环保局授予“保护臭氧层贡献金奖”。
在有机硅材料、新型阻燃材料研究方面,开发了有机硅材料、结晶态APP阻燃剂系列、BIT杀菌防腐剂系列、EVA太阳能电池胶膜、三聚氰氨聚磷酸盐及定制化学品等产品。
在新农药研究方面,从事农药新产品、农药中间体及精细化工产品的研究开发,已取得重大成果几十项。“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依托实验室和“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浙江基地”,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项。
实验室与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等合作项目不断推进,其中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开发锂离子电池相关技术项目,目前已派研究人员前往英国进行相关的学术交流。与日本、韩国等建立了检测业务及合作开发氯化物研究等。国内与科研机构、高校、行业领先企业的技术合作项目不断深化,与清华大学开展PVDF水处理膜交流合作,利用清华的优势申报科研项目;与浙江大学、浙工大等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及多家知名农药公司签定合作协议,长期进行新化合物筛选合作。
浙江省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自建设以来,很好地发挥了其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的作用,为贵州、连云港、衢州、上虞等省内外六大“产业化基地”提供了新产品、新技术。2012~2013年,实验室依托单位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7.13亿元,工业新产品产值28.4亿元,利税4.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16项。其中,重点实验室项目成果转化产品销售收入为13.01亿元,利税达1.4亿元。
获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认证的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B级、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C级GLP两项重要资质。
瞄准国际发展方向,开展前瞻性研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实验室的优势技术,调整研究方向,聚焦氟化工。加强内外合作,提高研发效率。建成集材料加工、应用评价、分析测试为一体的研发基地,形成人才结构合理、创新机制新颖、高附加值新产品层出的新材料研发机构,扩建浙江省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实施“五年规划”建成青山湖新材料分院—氟化工环保技术研究所,膜材料研究所,锂电材料、塑料加工及改性、聚合、纤维材料、高分子材料分析技术等研究所。膜材料研究所、锂电材料研究所2幢楼,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其中3000多平方米规划为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扩建后重点实验室面积预计达9278平方米。
环保部领导参观重点实验室
时任省科技厅副厅长丁康生调研实验室
实验室研究人员做原始记录
省财政厅副厅长金慧群调研
利兹大学教授参观重点实验室
600M核磁共振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