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有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2014-04-20 07:56浙江省科技厅高新处
今日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园区企业

浙江省科技厅高新处

当前,我省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围绕新兴产业的发展抓技术创新,注重核心载体建设和创新主体提升,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保持了较快增长,总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推动力。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地位日益提高

一是保持产值持续增长。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412.4亿元(按照2014年印发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测算,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万亿元),连续7年保持增长,总量较2006年提高186.7%;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6.5%,较2006年提高6.9%。

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日趋提高。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992.7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1.8%;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5.6%,占比较上年提高0.3%。

三是加快产业效益提升。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利税同比增长13.62%,增速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高1.12%。

(二)产业布局逐步优化,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一是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以高新园区为核心载体和特色产业基地为主要平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新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3年,衢州高新区获批成为我省第5家国家级高新区,新创建永康现代农业装备等5家产业特色鲜明的省级高新区,制定高新园区评价办法,健全月度排序、季度分析和年度考核评价、末位淘汰制度,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目前,我省已拥有国家级高新区5个,省级高新园区14个,创建专业性的省级高新园区11个,形成了综合型园区加专业型园区的新格局,高新区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我省已拥有95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永嘉系统流程装备)和42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推动了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从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看,通过园区、基地的提升发展,包括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在内的环杭州湾和包括温州、台州在内的温台沿海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带布局进一步优化。

二是错位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加快落实省政府《关于开展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12〕94号),引导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围绕一个高新特色主导产业创建省级高新园区,构建高新园区错位发展格局。目前全省已拥有11家省级高新园区和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命名上均冠以产业名称,明确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有效地引领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错位发展的新格局。2013年,8家省级高新园区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331.41亿元,同比增长11.6%,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1%,高于全省高新园区平均水平0.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6亿元,同比增长18%,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9.6%,高于全省高新园区平均水平8%,发展势头强劲。

三是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高新园区、产业基地发展态势良好,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从年度统计数据来看,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包括5个国家级高新区及21个省级高新园区)合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4696.02亿元,工业总产值10905.23亿元,利税总额1340.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95%、12%、19.77%;全省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实现总收入7917.31亿元,工业总产值7875.35亿元,利税总额788.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14%、17.57%、5.57%。园区和基地实现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较上年提高近10%,占比从50%提高到接近60%,高新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企业研发机构加速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加速建设。2013年新培育省级企业研究院5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82家,累计达到155家、64家、1870家;围绕大型软件、现代农业装备、物流装备等新兴产业新建重点企业研究院36家,累计达到91家。2013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牵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17项,预计研发总投入25.27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236亿元、利税50.7亿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二是企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2013年新建平台9个,目前全省已批复建设平台80个,其中基础平台7个,行业平台31个,区域平台42个。据对80个平台建设进展情况的统计,目前加入平台服务层的企业达39000多家,举办和参与组织各类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会议9300余场次,接受咨询达148余万人次,为相关领域企业培训职业技能人员26万人次,与企业合作或为企业解决的技术难题8000余项,获授权专利1900余项。

车近十堰市,“问道武当”的广告标牌就不断映入眼帘。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这正是十堰市太和医院(以下简称“太和医院”)得名的来源。

三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重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的技术需求,加快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13年新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家、总量达46家,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是孵化器建设成效显著。2013年新增孵化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到2013年底,全省投入运行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共144家,场地面积45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386家,累计毕业企业397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50多家,约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0%;培育了杭州华星创业、顺网科技等9家上市企业;集聚省千人才82名,其中国千人才47名;孵育出了杭州国芯科技、泰格医药等一大批高成长型科技企业。

(四)产业主体发展壮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2008年以来,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成果转化,完善财务管理,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省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140余家,较2008年增长了2.8倍,有力地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实力迅速提升。据对2013年已纳入统计范围的高企(2013年新认定企业尚未纳入调查范围)调查显示,1~11月,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合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077.95亿元,工业总产值11090.94亿元,利税总额1531.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5%、11.62%、19.07%;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利税总额占企业总收入的13.83%,比上年同期提高1.24%;企业对研发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累计投入研究开发经费527.24亿元,同比增长9.2%,研究开发经费占总收入比重4.76%,比上年同期提高0.21%。

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加快建立省、市联动,多部门配合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针对性地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训和帮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规模上水平,2013年省科技厅会同省高企协会、省培训中心举办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培训班,邀请火炬中心领导举办专题讲座,面向各地科技部门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工作培训,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更好更快的开展。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与国内主要发达地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等地比较,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着产业规模偏小、层次较低、产业影响较弱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产业基础、企业认识、支撑要素和风投发展等有关,需要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偏小。近年来虽然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但是与全国尤其是先进省份相比,仅处于中下水平。从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看,山东省已突破3万亿,江苏、广东已突破5万亿,我省远低于先进省份水平。从高新技术企业的情况来看,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中龙头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偏少。据统计,2012年我省1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只有232家,仅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5.5%;其中50至100亿元以上16家,100亿以上只有7家。认定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前一年销售在1亿元以下的占54.4%。

三是产业影响较弱。我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对其它产业的引领带动还不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是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但这些产业在全国范围比较,并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其他支柱产业如通讯设备、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服务、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虽发展较快,但在全国都处于靠后名次,尚未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一些新兴产业发展则更弱。航空航天、软件工程、海洋与核工程技术等代表世界高端科技水平的产业规模还很小,且产业开发能力弱、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

(二)原因分析

一是发展基础薄弱。我省工业主要由乡村工业、家庭作坊起步,以“低、小、散”的传统产业为主,与江苏、广东、山东等地比较,浙江企业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缺乏规模较大的企业,这种经济结构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小而散”的组织形式,低层次重复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规模经济,只是以简单的加工制造为主。中小企业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落后,缺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高智力条件,中小企业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高投入条件。

二是认识存在偏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投入大、见效慢,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浙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浙江企业往往偏重短期效果,习惯通过短平快的技术引进策略占领市场,相对忽视了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忽视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培育,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究积累不足,导致技术创新后劲不足,产业发展只能长期停留在价值链的低端。

三是支撑要素缺乏。一方面,产业发展空间缺乏,我省高新园区数量偏少、规模偏小,限制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我省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少于广东、山东和江苏等省份,截至2011年底,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泰州、昆山、江阴等7个国家高新区面积达到1238.6平方公里,是国家核准面积61.64平方公里的20倍;同期我省杭州、宁波、绍兴等3个国家高新区面积仅为120.76平方公里,仅为国家核准面积29.63平方公里的4倍。另一方面,缺少人才支撑。我省缺少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浙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速度,人才资源的缺乏,导致浙江技术创新的技术源大部分在省外购买,影响到浙江产业由中低端向产业高端的升级。

四是风投发展不够。与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创业风险投资业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我省创业投资业无论是机构数量、资本规模,还是专业人才队伍都有落后。而且创投机构普遍偏好选择风险相对较小、处于成长期和扩张期的项目和企业,导致创业投资在促进自主创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下步打算

一是进一步抓好创新载体建设。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智能电子装备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试点企业建设省级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继续加大高新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是进一步抓好高新园区转型升级。继续抓好高新园区创建工作,引导高新园区进一步突出产业主攻方向,按照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要求,加大产业定向招商力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进一步健全月排序、季分析、年考核评价制度,落实高新园区争先创优建立摘牌退出机制实施方案,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三是进一步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对暂不符合条件的帮助提出完善整改措施,尽早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面向高新技术技术企业组织实施新兴产业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重点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进一步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大学科技园,坚持“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扩大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增强功能,提高质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学毕业生创办科技企业,进一步集成科技创新资源、运用金融创新产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等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园区企业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