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几何定理教学的开放性设计与有效调控方法初探

2014-04-19 05:46生伟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38期
关键词:方法

生伟

摘 要 初中几何定理教学如何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效益?在定理探索或发现多元解读处、思想方法运用的关键处、序列整合重组处进行开放设计,在学生“非标准思路”呈现需点拨时、知识的共性凸显需提炼时、在研究方向分散需集中时进行有效调控探索。

关键词 初中几何定理教学;开放性设计;有效调控;方法

初中几何定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的引领作为引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外部因素,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必须抓住时机、创造时机,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几何定理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尝试对定理的教学进行开放性教学设计,并适时、适度进行调控,努力达到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数学情感的生成相伴而行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1)定理证明方法往往有多种,在学生能对定理进行多元发现的交汇点进行开放设计,既提供了学生展示见解和发现的机会,促使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定理,又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学生的“非标准思路”处捕捉其独特的思维特征,并不失时机地加以点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课堂效益。

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梯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教学中,教材设计的思路是将一张梯形硬纸片沿它的中位线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转化为上节学过的三角形中位线的有关知识得出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如图3)。设计意图体现就近转化.如果不拘泥于教材思路,定理的证明思路可再开阔些,学生应该有可能发现不同的证明方法.于是,作如下引导设计:问题1、通过前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学习,你打算如何解释梯形中位线与上下底的关系?能不能转化为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怎样转化?学生自己操作后,形成以下两种图形(如图2、图3).问题2、除了利用旋转思想进行变换外,你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在图形中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引导学生转化为图5或图6进行证明。

图2、图3这两个图形是课前预设到的,大多数同学转化成图2而不是图3(因为上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时是按中位线剪开的!),于是,我因势利导:“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发现了与教材不同的转化方法: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问题加以解决.那就用同学们发现的方法来证明吧!”学生精神振奋地投入到证明过程中.证明后,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比较和书上的证明思路的异同.学生自学比较,在巡视过程中,出乎意料的是,我发现一位同学构造出如图4的□EFDC,就问这位同学:“你是怎样想到的?”他说是课前预习时看到图3,想到既然能构造△ENC与△AND关于点N对称,为何不能如图4那样构造对称三角形呢?我就把他的发现重点向全班推荐,全班同学为他的与众不同而鼓掌。

【设计意图】一方面,对定理的多元化解读,课堂不能设计标准答案,不乱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多视角,多层面的探索和研究问题,寻求不同答案.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他们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成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我们提出的开放问题情境中,应充分注意形成展示学生展示其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感到课堂有了“自由区”,这样,学生一旦充分理解所学事实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理解它的地位和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便会油然而生;一旦他从成功中得到满意,学习活动的难度、深度和期望达到的水平就会逐步提高,一般能力和个性特长才能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课堂要结合学生的问题来进行引导,对学生出现的信息,要迅速做出判断:“是否正确?有没有价值?是接住学生抛出的球,想出对策,对问题组织讨论?还是一两句话巧妙点拨?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再生新枝,继续将课堂引向深入?”本节中,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找到定理证明的一种转化方法,相对于我在备课时的思路和大部分同学的思路,不妨称之为“标准思路”而言,是“非标准思路”,往往更能揭示学生当前认识发展的独特状态,这种状态,既可能是学生从另一角度所作的独特思考,也可能是其思维障碍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若及时引导、点拨,由于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容易“激活”学生思维,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总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

(2)有时定理发现过程中蕴涵的思想方法比定理的应用更重要,可以紧扣并突出思想方法运用的关键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思考,使其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去领悟“数学的灵魂”,教师掌握着共性凸显时“说破”的火候,从而达到下好一着棋而使满盘皆赢的目的。

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圆周角定理教学中,可进一步挖掘定理发现过程中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而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我将课本中这一定理的发现过程作了延伸.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对圆周角定理的发现进行了“浓妆重抹”:问题1:圆心角是指顶点在圆心的角,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假若顶点不在圆心的话,这个角度有何变化?在让学生自己作图实验探索以后,教师利用几何画板作出课件(如图7).学生自己提出点P的位置要求后,教师拖动点P到不同位置,观看同弧所对角(“圆外角”、“圆周角”、“圆内角”)的变化,在学生对圆周角感兴趣后,提出圆周角的概念,引导学生在运动中观察同弧所对无数个圆周角和圆心的位置关系(圆心分别在圆周角的外部、一边上、内部),问题2:这些图形中,有没有你所熟悉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学生容易发现特殊情形: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此时,同弧所对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问题3:另外两种情形是不是也符合总结出的结论?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作出过点P的直径,转化为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来解决,从而得出圆周角定理.问题4、能否把点P的位置状态变得更“普通”些?比如“圆外角”、“圆内角”,还能有类似的结论吗?学生经过自己动手画图、小组交流,发现“普通”位置完全可以和圆周角挂起钩来.由于运动着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因此,学生理解了图形的演变过程,在动态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对于学生深刻理解定理的“来龙去脉”有着积极意义.特别是学生在一一展现自己的发现的时候的那份喜悦与自豪,令人久久难以忘怀。endprint

猜你喜欢
方法
中医特有的急救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法
化学反应多变幻 “虚拟”方法帮大忙
变快的方法
学习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最有效的简单方法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