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军,谢 强,王红莉
(1.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362021; 2.中原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电潜泵技术研究所,河南 濮阳 457001; 3.中原石油勘探局第十社区,河南 濮阳 457001)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福建省食品工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目前福建省食品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1],食品工业在福建省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愈加重要。经济发展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对食品工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福建省食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以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福建省食品工业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福建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进行梳理,然后分析福建省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食品工业发展趋势提出具体对策。期望通过明确福建省食品工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发挥食品工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促进福建省食品工业跨越式发展。
从起源于唐朝的福建红曲黄酒,到现在千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历史悠久的八闽大地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福建省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7%[2]。2010-2012年,福建省食品工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174、2901、3204亿元[3],均占福建省工业总产值的9.5%左右。可见,食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在福建省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2年,在福建省食品行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达1775家,位居全国同行业第8位;实现工业总产值3204亿元,位居全国同行业第10位;完成销售产值3136亿元,位居全国同行业第10位;完成出口交货值530亿元,位居全国同行业第2位[2]。2012年,福建省食品工业累计利润总额达208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长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8%[2]。在列入统计的29种主要食品中,2012年福建省有23种产品产量增长迅速,其中增长达到10%以上的有16种[4]。
2013年,福建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有1942家,福建省食品工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54.83亿元,利润总额超240亿元。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的利润增长水平较全国分别高5.83%和1.11%。该年度福建省有10类食品的产量进入全国十强,其中糖果和罐头的产量在全国均排在首位[5]。
福建省食品工业具有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普遍特点,如产业关联性强、就业乘数高等。此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1.地域自然资源禀赋依然主导福建省食品工业发展。地域自然资源禀赋是指与地域相关联的自然资源禀赋。地域自然资源禀赋是地方产业与产品结构选择中的资源约束,表现出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域自然资源比较优势[6]。同理,从历史维度来看,地方食品工业发展必然受到既定的自然条件约束,其生产方式与发展路径也取决于地域自然资源禀赋特点。福建省位于海峡西岸,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果蔬与林产、水产资源相对丰富、多样。因此,福建省食品工业在品种与产量方面,皆侧重于这三大类物产。
2012年,福建省有4种食品产量排在全国各省市前5位[2],除糖果产品外的其余3种产品(即罐头、冷冻水产品和精制茶)都明显具有地域自然资源禀赋。其中,罐头产品包含菌类、笋类、水果等,冷冻水产品以鱼、贝、藻等海洋生物制品为主,精制茶以安溪铁观音与武夷岩茶等闽派乌龙茶为主要产品,还包括坦洋红茶、福鼎白茶与福州花茶等[7]。
2.产业集聚形成专业化产业区。产业关联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快速成长,并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关生产要素流动的加快,导致产业的集中、集聚与集群。基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技术或政策等“第一性”优势的差异,产业逐渐形成空间分布的集聚现象。福建省食品工业通过以企业集群为基础的地方产业集聚,已形成专业化产业区,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8]。
福建省食品工业主要聚集在罐头、茶叶、糖果、水产品与饮料等5个行业。罐头行业主要集中于漳州地区,茶叶行业主要聚集于安溪县与武夷山市,糖果行业主要集中在泉州地区,水产品行业分布于榕、厦、漳、泉等沿海地区,饮料行业以厦门和福州地区为主。福建省食品行业发展分行业集聚程度与行业原料禀赋、行业工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相关,其中行业原料禀赋对食品产业集聚度的正影响最大。这些表明,福建省食品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产业区的形成与福建省生物资源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行业品牌建设发展迅速。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促进食品企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带动产业不断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福建省食品行业品牌建设发展十分迅猛,有力地提升了福建省食品工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2012年,福建省301件中国驰名商标中,涉农的驰名商标有76件,占总数的25.3%,其中地理标志驰名商标达15件,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位次;福建省食品行业共有福建省著名商标300多个,福建省名牌产品近400个[9]。目前,已有武夷岩茶、古田银耳、安溪铁观音等58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涉及食品工业产品的达51项[10]。福建省食品行业有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等4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四批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共计355项,其中食品类制作技艺达到37项[11],占总数的10.4%。福建省共有34家企业(品牌)获得商务部认定,列为中华老字号,其中食品企业24家[12],占总数的70.6%。由此可见,福建省食品工业品牌集群已初步形成,有力地提升了福建省食品工业整体形象。
4.闽台食品工业合作日益加深。“五缘”相近的闽台两地,拥有相同的水产资源和气候条件,因此两地农业与食品工业合作交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全面实施,闽台两地的食品工业合作交流日益加深,已成为福建省食品工业发展的一个特点与优势。
2012年,闽台农产品贸易额约为9亿美元,居全国首位[13]。2013年第一季度闽台农产品贸易额达3.2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83%[14]。台湾农民创业园已成为闽台农业合作的重要平台,其数量及其批办台资农业项目、农业利用台资的数量和规模继续位居我国各省市的首位。两地农业合作发展推动了闽台食品工业的持续交流合作,使福建省成为闽台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合作的集群区域。两地加强经贸与技术交流,通过“闽台食品产业交流对接会”“海峡两岸食品产业发展论坛”“闽台农业合作中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科技项目)”等形式,继续推进闽台农业与食品工业合作逐步向纵深发展[15]。
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食品工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2012年,福建省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为1.07,虽然高于全国0.88左右的平均水平[16],但是与山东、湖北等食品工业较为先进的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为3左右,是福建省该数值的3倍[16]。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福建省食品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农副产品的加工率不高,整体工业化生产技术水平有待继续提高。
2012年,福建省食品工业总产值为3204亿元,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总产值分别为1811、810和583亿元[3],三者总产值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7%、25%和18%。可见,福建省食品工业以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和精加工的程度不高,意味着福建省食品工业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食品工业产品仍以初级加工农副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专用型、功能性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工业产品结构也不尽合理。2011年,福建省食品工业企业总数为10150个,其中大中型企业数为281个[3],小微食品企业比例高达95%以上[3],单个企业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需要调整福建省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加快发展产品潜在价值较高的食品制造业与饮料制造业,以利于促进福建省食品工业产业平衡与行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福建省食品工业在地区间存在较大的不均衡,长久以来形成了沿海地区食品工业发展远远快于山区。“十一五”末,沿海地区食品工业生产产值约占全省食品工业生产总值的85%[17]。近几年,闽东南地区食品工业发展迅速。据初步统计,2012年漳州市、泉州市、厦门市食品工业产值分别为750、630、290亿元[18-20],合计占全省食品工业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福建省山区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这些地区食品工业发展水平与资源尚未有效衔接,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1.食品安全愈受重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基本公共卫生问题,愈加受到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普遍重视。截至2012年福建省绿色食品企业总数为268家,产品总数为525个,全省具有9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1]。福建省农业“三品一标”工作的推进,有力地提升了福建省农产品与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但是,近几年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负面影响大,不仅危及消费者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也损害了福建省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福建省食品工业应在产品标准、技术设备、管理水平和行业自律等方面作好准备、提升发展。
2.国内外竞争环境加剧。目前,福建省食品工业依然以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食品工业在国内食品行业中竞争力较弱。综合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与出口交货值等指标来看,福建省食品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山东、河南、辽宁等省份。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原材料、土地与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上升,福建省食品行业的竞争环境更加恶化。与此同时,竞争力尚不够强的福建省食品工业还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
3.宏观环境持续改善。福建省食品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持续改善,包括食品市场空间持续扩大与相关政策支持加大两方面。食品消费是福建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支出的主要部分,2012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6.0%与39.4%[3]。随着福建省居民收入的提高与食品消费的进一步多样化,福建省食品消费总量将持续增长,食品工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提升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壮大重点产业集群(基地),包括漳州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与泉州休闲食品产业集群。此外,漳州、泉州、南平等市把食品工业作为地方支柱(或主导)产业,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福建省食品工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逐渐改善。
1.确保食品安全,塑造区域品牌形象。注重食品质量安全不仅是福建省食品企业立足市场的基石,而且是福建省食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福建省具有丰富的水产、林产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其食品工业加工生产健康安全的产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福建省食品工业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应注重企业主导、行业自律、政府监督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食品加工企业在原料基地、生产规程、产品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实行企业主体责任;食品行业协会在引导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自控和建设行业诚信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则应加强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溯源与召回等工作,实现对食品工业“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督管理。
质量安全是企业品牌的重要支撑点,企业品牌是质量安全的强制承诺,二者相辅相成。福建省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以确保每个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将福建省自然资源与环境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通过产品优势塑造企业品牌;以茶叶、水果、水产等特色食品为基础,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为纽带,提高行业品牌的国内外公认度;依托食品产业集群优势,共同培育区域品牌。塑造福建省优质食品产业大省的品牌形象,有利于全面提升食品行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推进福建省食品产业跨越式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福建省食品工业发展迅速,推动了农业、流通业及相关制造业发展。食品工业在福建省经济发展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福建省食品工业存在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布局不平衡、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通过福建省食品工业的产品结构、行业结构、产业布局与产业链等方面的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全面调整与升级福建省食品行业产业结构,有助于促进食品工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1)调整食品工业产品结构。加快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新产品品种更新力度,提高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促使产品结构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2)促进食品工业行业结构合理化。通过大型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微企业做精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食品制造业带动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进一步优化食品工业行业结构比例。(3)均衡食品工业区域产业布局。以闽东南地区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带动闽西北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食品工业园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山海联动、布局合理的食品工业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4)建设食品工业全产业链。通过食品工业与上下游产业链衔接,实现原料保障、食品加工、物流支持与产品营销的全程协作,从而达到链内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协调发展,提高食品产业链与食品工业的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
3.发挥资源优势,凸显食品工业地方特色。促进福建省食品工业的产业集群发展,使得集群内企业实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工业则是结合福建省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本地资源条件,通过福建地方特色食品的生产与营销,突破未来福建省食品工业同质化竞争瓶颈,从而提升福建省食品工业的产品认知度与市场竞争力。福建省特色食品工业可资利用的资源优势包括特有农产品与特产食品、特色经济与特色文化等。
福建省的果、蔬、茶、笋、水产、食用菌、畜禽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包括南日鲍、古田银耳、连城白鹜鸭、宁化河龙贡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些独特的农副产品为福建省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优质和独特的原料保障。福建省特色食品包括福建老酒、永春老醋、闽西八大干、安溪铁观音等享誉中外的名产。福建省特色食品加工业应依托本地特有农产品就地取材,重点发展水果、海产、茶叶等产品,形成品质各异、特色鲜明的地方特色品牌。
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与台湾地区一衣带水,是全国著名的台胞祖地。闽台两地历史渊源深厚,饮食习俗相通,茶叶、糕点、海产品等传统特色食品主类的制作工艺相似。通过闽台地方特产和食俗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深化闽台特色加工食品产业合作,也成为福建省发展特色食品工业的一个途径。此外,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可借鉴台湾地区的“伴手礼”、澳门地区的“手信业”等与旅游购物相关的食品形式,借助本省旅游资源拓展特色食品工业产品种类。
4.完善基础条件,构建产业发展保障体系。产业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整体环境作为支撑,福建省食品工业发展需要完善政策导向、科技创新、物流跟进等基础条件。
在政策导向方面,加强农业、工业、经贸、科技、质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构建全面、高效的食品工业管理体系[22]。进行产业政策引导与行业规划指导,建设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加大食品工业重点项目、特色产业、技术改造、品牌建设、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优化。
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强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与食品企业的联系,完善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促进福建省食品工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质量效益转变。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保障食品工业向高效化、工业化、环保化方向发展。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加大福建省食品工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力度。
在物流跟进方面,配合福建省食品工业布局,建设与完善仓库、港口、食品加工物流基地等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果蔬、水产冷链物流系统,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逐步建设现代化食品物流管理体系,完善福建省食品产业链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丰,林启星.去年福建食品工业总产值2901亿[EB/OL].(2012-04-29)[2013-12-20]. http://sp.chinadaily.com.cn/news/hyxw/20120429/9819.html.
[2]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2012年福建省食品工业运行情况[EB/OL].(2013-05-16)[2013-11-16]. http://www.fjfood.com/News/ShowNews.aspx?Id=4628.
[3]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13[EB/OL].[2014-01-08]. http://www.stats-fj.gov.cn/tongjinianjian/dz2013/index-cn.htm.
[4]谢充灵.29种主要食品中去年我省有八种产量排在全国前十[EB/OL].(2013-06-29)[2014-01-08]. http://news.fzen.com.cn/news/info/146356.shtml.
[5]谢充灵.福建10类食品产量进入全国十强,糖果和罐头全国居首[EB/OL].(2014-03-14)[2014-03-14]. http://www.fujian.gov.cn/fjyw/fjyw/201403/t20140314_703783.htm.
[6]傅允生.资源禀赋与专业化产业区生成[J].经济学家,2005(1):23-26.
[7]张文锦,王峰,翁伯琦.中国茶叶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及保障体系构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4):27-31.
[8]周琼.闽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比较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4):16-21.
[9]景远.胡渡南:福建食品工业年产值2692亿,位居全国第九[EB/OL].(2012-06-14)[2013-12-16]. http://www.ce.cn/cysc/sp/info/201206/14/t20120614_21178571.shtml.
[10]王灿群.福建将建立全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资源库[EB/OL].(2013-03-28)[2013-12-16]. http://www.cqn.com.cn/news/zgzlb/diqi/690455.html.
[11]福建省政府办公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EB/OL].(2011-12-14)[2013-12-10]. http://www.fujian.gov.cn/ztzl/qyjrdd/szfjszfbgtwj/201112/t20111223_437673.htm.
[12]王烽.24福建企业获评“中华老字号”福州厦门各占8家[EB/OL].(2011-02-07)[2013-12-11].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resume/n/201102/20110207406 383.html.
[13]涂洪长.2012年闽台农产品贸易额有望突破9亿美元[EB/OL].(2013-01-15)[2013-12-11]. http://www.fujian.gov.cn/ztzl/mty/xwdt/201301/t20130115_561 279.htm.
[14]胡善安.今年首季闽台农产品贸易额激增83%[EB/OL].(2013-04-18)[2013-12-1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4/18/c_115437966.htm.
[15]林治良,施木田,林彦铨.福州市食品安全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38-42.
[16]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1-01-12)[2013-12-11]. 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1tz/t20120112_456305.htm.
[17]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1-11-17)[2013-12-11]. http://www.fjetc.gov.cn/zfxxgk/newsInfo.aspx?newsid=30217.
[18]陈惠贞.聆听工业化的足音,见证漳州发展[EB/OL].(2013-05-08)[2013-12-11]. http://www.zhangzhou.gov.cn/cms/html/zzszf/2013-05-08/117468430.html.
[19]晏琴.食品军团冲刺“千亿产业” [EB/OL].(2013-01-24)[2013-12-11]. http://szb.qzwb.com/qzwb/html/2013-01/24/content_486479.htm.
[20]厦门市统计局.2012年厦门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平稳增长[EB/OL].(2013-02-18)[2013-12-11]. http://www.xm.gov.cn/zfxxgk/xxgkznml/gmzgan/tjfx/201302/t2013 0218_615220.htm.
[2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012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EB/OL].(2013-05-29)[2013-12-11]. http://www.greenfood.moa.gov.cn/zl/tjnb/2012/201305/t20130529_3477105.htm.
[22]郑少红.台湾经验与提升福建新农村建设内涵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