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公民记者时代摄影记者岗位的消亡

2014-04-18 11:14唐辉吉
视听 2014年3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传统媒体公民

唐辉吉

2013年5月30日,互联网发布了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裁掉摄影部的新闻;1个多月后,美国乔治亚州的《南社区报》又取消了摄影部,把拍摄任务交给文字记者。这预示着传统媒体摄影记者下岗与转型势在必行,而且也警示着全球平面媒体摄影记者岗位面临消亡的可能。新媒体下民众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爱拍和数字照相机,随时随地可以快速地记录、传播第一现场新闻事件,成为拥有独家新闻的公民记者。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中,公民记者以第一时间发稿的优势抢夺传统媒体的图片阵地,传统媒体摄影记者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 自媒体兴起对职业摄影记者的冲击

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宣布放弃对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的发明专利,并公之于众。人们通常以这一天作为摄影术的开端。从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到批量生产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摄影记者的岗位应运而生并专业化发展。美国的媒体业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纸质传媒特别重视新闻摄影,摄影记者的地位与收入,让其他国家传媒的摄影记者望尘莫及。

事实证明,公民记者已经向传统媒体摄影记者挑战。数码工具记录影像的普及,给公民记者全天候记录影像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将自己随时拍摄的新闻图片迅速上传到网络平台,以海量的新闻图片供传统媒体选用,冲击了传统媒体摄影记者在媒介传播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数字照相机和手机的拍照和录像功能日益齐全,原来的网络媒体转型为新媒体,网民在现场采集的新闻信息丰富多彩并且传播快捷,越来越受媒体和网友的欢迎。公民身处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第一现场拍摄图片,往往比媒体职业摄影记者来得快捷。公民记者碰到事发现场,将其拍摄下来,无需任何人审核和编辑,就可直接上传到自己的微信及微博上,不到10分钟就会传遍全球。如2011年6月23日,首都北京遭遇十年来的特大降雨,致使部分地铁站进水,《中国日报》派出几路摄影记者赶赴不同受灾地点拍摄新闻,但是记者拍到的图片,却没有已经传播在新浪博客上一名网友“水葆拉”拍摄的“地铁瀑布”图片那么有震撼力,该报只好将这位网友拍到的图片刊登作为头版大图。(图1)

图1

图2

2013年7月6日下午4时35分(韩国当地时间),三星电子执行副总裁大卫·恩(David Eun)在仁川机场登上飞往美国旧金山的韩亚航空OZ214次航班。航班在旧金山机场着陆时在跑道上出事,大卫·恩与其他乘客一起通过逃生滑梯逃生,他利用智能手机摄像功能拍摄下事故现场:乘客与机组人员通过滑梯逃离,飞机尾翼断裂,黑色浓烟笼罩……他立即将所有的图片、视频上传到自己的twitter微博,成为事发第一现场的独家新闻。3.2万余名网友评论了这条图片微博,这个特大新闻迅速传播,不仅被韩国媒体采用,也被《华尔街日报》及其他媒体纷纷转载。(图2)

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摄影记者如果不在现场,即使技术再高超,要做到第一时间捕捉新闻瞬间,也是无能为力的。在数码记录工具普及的今天,这类突发性新闻事件,注定成为公民记者捕捉新闻的“猎物”。

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南社区报》先后裁掉摄影部淘汰摄影记者,成为全球新闻媒体首次“偷吃禁果”的革命者。《芝加哥太阳时报》下岗的职业摄影记者,甚至要求编辑向自由记者发出聘请函,定向聘用或者临时指派他们充当记者赶往事发现场进行采访拍摄,这样既节约成本,又能快速完成任务。

二、摄影记者岗位面临消亡的原因

(一)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

网络媒体兴起及普及,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数码技术的飞跃发展,降低了摄影的门槛,降低了摄影的专业性。对此,著名摄影家王文澜说:“一些纸质媒体,开始大量采用普通读者或摄影爱好者的照片。受众的分众化趋势使读者口味变得多元化,图片编辑的见仁见智使照片选用呈多元化标准,这就增大了好新闻照片评判的难度系数,使新闻摄影记者在拍摄时,既要考虑媒体的需求和受众的喜好,还要尊重编辑的标准和图片的质量底线。”充分印证了这一观点。

笔者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南国早报网为网友开设“南国拍客”和“摄友圈”板块。前者主要展示纪实摄影照片,拍客在抓拍影像构图、用光方面缺少表现力。后者主要为摄影发烧友开设,他们所拍摄的风光、人文地理和新闻、纪实照片,在影像构图、用光、色彩饱和度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南国早报每周从网友原创影像来稿中,挑选一些优秀作品,从中提炼一个相应的主题进行精心编辑出版在报纸上,为广大摄友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报网结合使早报网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热爱新闻事业的公民记者和具有一定艺术素质的摄友。

在国内做得更强的就是浙江报业集团旗下的《都市快报》。《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一手负责抓摄影部,一手主管快拍网新媒体拍客栏目。《都市快报》“快拍摄影网”的公民记者,全天候地使用各种数字拍摄工具记录上传了大量的新闻、纪实与观念摄影图片,弥补了都市快报的摄影记者因突发事件未能及时到达现场所缺失的新闻,夜班编辑也能从中挑选新闻图片,以解决燃眉之急。

以上两家都市报媒体创办新媒体的成果,足以反映传统媒体的新闻摄影业务受到公民记者抢“食”的状况。

(二)传统媒体的转型与突围

激烈的竞争迫使传统纸质媒体纷纷从经营理念和体制上寻找突围之路。

新媒体迅速发展,直接冲击着新闻与广告业务,导致纸媒广告收入普遍下滑。美国报业在2012年的印刷广告减少了7.3%,且连续6年下滑。2013年间,我国都市报媒体的广告收入也下滑20%-30%。

一些传统媒体为了自身的发展,纷纷成立各类文化传播公司,在经营上打开新的业务大门。一方面向外扩张业务,一方面分流部分摄影记者以节省成本。

三、 摄影记者的应对

美国纸质传媒对摄影部进行体制改革,使摄影记者面临下岗与再就业的严峻考验。今天,我们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职业摄影记者,近期内还不至于走到穷路末途。但公民记者队伍越来越庞大,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我们不妨回顾数码时代之前的摄影记者,他不仅具有新闻敏感,还要有过硬的摄影技巧和暗房技术,才能胜任这份特殊的专业工作。如今,Adobe Photoshop CS的电子暗房兴起,取代了传统摄影暗房技术。数字影像工具,随着电子数字摄影感光元件生产的不断更新,人们使用数字照相机定格影像更为方便快捷,传播新闻已经变得是小菜一碟,不需要多大的技术含量,谁都能拍下身边清晰的影像,新闻摄影不再是“铁饭碗”。

这是挑战,但也是传统媒体体制创新和摄影记者转型的一次好机会。

首先传统媒体内部要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让一名懂新闻摄影业务的副总编辑抓摄影部工作管理,摄影部统筹安排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强强联手,进行图文合作,把新闻做大做全做透。另一方面,由于摄影记者既是体力劳动者又是脑力劳动者,可适当放宽对摄影记者打分的政策。否则,摄影记者收入偏低,就没有人愿意献身这份苦力工作,就会自然离开或者被迫下岗。

传统媒体新闻摄影部门出现危机,体现了科技与社会的进步。受到冲击的摄影记者如何应对?第一,做好下岗和转行(转型)的心理准备;第二,挖掘自身的能力,向社会纵横发展业务,比如可以转型为新媒体的网络图片编辑,也可以应聘到大型企业网站和内部刊物去当摄影师和图片编辑,也可从事自由摄影师和商业摄影师;第三,提前向国内外大型图片库发展业务,认清当前形势迎合新媒体与流媒体统治传媒的形势,从一名新闻影像生产者,转变为一位影像图片生产与经营者,朝既能拍摄又能写作和录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转型;第四,不断给自己充“电”,练就一身过硬的业务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传统媒体公民
论公民美育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