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博远 李 羿
众所周知,电视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人类信息传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当今各种传播媒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电视更加形象、直观,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内容和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同时又由于其“面对面”的节目形式和接收方式,也给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增添了浓厚的“人际”色彩。
电视节目是构成电视媒体系统的基本单元,电视媒体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在节目中得到具体体现,如何更好地体现这些优势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是每个电视人必须长期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制作精良、收视率高、口碑上佳的优秀节目形式,“电视问政”正是其中之一。
电视问政在形式上属于访谈节目,通常采用直播的方式。访谈主体为人民群众,访谈对象为政府职能部门,访谈内容以民生问题为主,兼顾干部纪律作风,带有很强的监督性。我国的电视问政类节目可以追溯到2002年郑州电视台的《周末面对面》。随后一个时期,类似的节目形式在部分地市电视台也有零星创办,但是始终没有形成声势。2006年武汉在原有广播访谈节目《行风连线》的基础上引入电视直播,经过七年的坚持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一档结构完整、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电视问政节目。随着武汉《电视问政》的成功,从2011年起,“电视问政”在河南、宁夏、湖南、四川、陕西等省或下辖地市陆续开办,影响力不断扩大。以陕西省为例,2013年宝鸡市开办了全省首个电视问政节目——《百姓问政》,随即受到其他省市以及其他地市的关注。陕西省人民政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2014年陕西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百姓问政制度”。宝鸡的“电视问政模式”开始在全省推广。
如何让电视问政真正促进领导干部“接地气”,帮助群众“传心声”,监督职能部门“转作风”,而不是沦为一场“政治秀”,笔者认为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评判政府工作的得失,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电视问政既然问的是“政”,那么这个提问的人理所应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提的问题自然就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媒体扮演的应该是平台提供者的角色,而主持人则应该是起到穿针引线的连接作用,真正把主角的位置以及话语权交给群众。
群众路线要走得真、走得实,电视问政同样也要问得真、问得实。既然开办问政节目,就不能害怕揭短亮丑,不能回避矛盾,问题越尖锐、越直接,群众越欢迎。一旦出现弄虚作假,节目的公信力必然一落千丈,成为媒体和问政对象之间的“娱乐”。
话语权要交给群众,评判权也要交给群众。现在各电视台的问政节目普遍采用的是表情牌打分方式,满意亮笑脸,不满意亮哭脸。这种方式虽然直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特别是在地市台、县区台,观众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畏难情绪和从众心理,使得表决环节流于形式。鉴于这种情况,在实际操作中节目可采用表决器的方式匿名表决,最终只显示表决结果,从而做到公平公正。
2013年,时有媒体报道,某某地的电视问政节目上有领导回答不出问题从而陷入窘境,类似新闻往往会得到一片称赞声。诚然,让领导干部“头冒汗、脸发红、心发慌”,是电视问政的出彩之处,但不应该是电视问政的首要目标。
作为一档以舆论监督为主的节目,如果仅仅是节目现场火药味十足,那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一旦电视问政成为常态,问政对象很快会摸清套路,往往会出现上了节目“态度诚恳,认错积极,满口承诺”,下了节目则“丝毫不改”依旧“我行我素”,这样一来群众只能是空欢喜。所以电视问政的重点在问,关键则在改,强化整改是节目维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只说不办理,只问不追责,只提不整改,就无法起到服务百姓、推动工作、转作风提效能的目的。
为确保电视问政不走过场,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回访督办制度。首期节目中发现的问题,次期节目一定要有所回应,解决了没有?解决了多少?为什么没能解决?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回答好这些问题,问政才能算完整。同时,鉴于一些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很难在一个节目周期内得到改善,这就需要二次督办甚至多次督办,在节目进行一个阶段之后,以特别节目的形式集中回顾遗留问题的整改情况,真正做到群众反映的问题、事实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电视问政依托于电视,但绝不能局限于电视。要做好一档问政节目,各种媒体元素的加入必不可少。首先是新媒体的运用。在问政节目筹备过程中,征集问题环节必不可少,在这期间,开通官方微博账号,申请微信公众平台,设置专门网页,在当地人气论坛上发表问题征集帖,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平台扩大节目影响力,可以使群众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反映问题、提供线索。在电视问政直播过程中,除热线电话这种传统的参与方式外,微博、微信也是观众与现场互动的上佳方式。在电视问政现场直播结束后,利用新媒体平台来监督整改情况,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场问政无异于一座新闻矿藏,仅仅靠电视媒体一家,肯定是难以消化的,电视本身具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一家独大”的思路,并不利于信息传播。以宝鸡电视台《百姓问政》节目为例,在电视直播过程中,本地的交通旅游广播也实现了同步直播,尽可能地扩大覆盖面积。在直播进行过程中,录制现场特别设置了媒体观察席,本地其他媒体和外地记者站皆可派员参与节目。一方面可以通过记者的职业敏感来补充观众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就节目中反映出的问题现场采访,增加节目的力度。电视直播结束后,纸媒亦可以借助自身优势,追踪整改,发表评论。通过媒体之间的紧密配合,必将使电视问政的传播效能发挥到最大。
1.袁军:《新闻媒介通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6月。
2.王宁:《电视问政为何“热”而不“火”》[N],《学习时报》,2013-5-13。
3.黄鹤TV:《〈电视问政〉的发展历程和创新轨迹》[EB/OL], http://www.whtv.com.cn/2012zt/x/f/201212/t20121211_345307.shtml, 201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