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
摘 要:高校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学生面临着多种角色的扮演,那么明确自己的角色责任意识并培养自己的角色责任意识,成为现代高职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高职学生所“扮演”的三种角色——学生、员工和社会人为切入点,阐述高校责任意识教育和营造校园责任文化氛围的必要性,从而提出高职学生角色责任意识教育的“三阶段”推进模式。
关键词:角色;责任意识;高职学生;“三阶段”推进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此可见,高校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学生面临着多种角色的扮演,那么明确自己的角色责任意识并培养自己的角色责任意识,成为现代高职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责任意识教育工作的认识
1.高校责任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高度的责任感是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强烈的责任感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从社会、学校、家庭到个人,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具体表现在家庭责任意识减弱,集体责任感淡化,实用主义倾向增强,协作观念、奉献精神不足等几个方面,而社会发展对个人的责任要求却越来越高,在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企业单位都把学生的责任感放在了专业技能之上。为此,我校近年来开始了确定“责任文化引领,立德树人为先”的强校战略主题后,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了责任文化品牌培育工程,创造了责任文化管理环境。
2.营造校园责任文化氛围
营造大学校园责任教育文化氛围也是责任教育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21世纪的大学校园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成功大学的最大秘密与其说是“精神物质化”,不如说是“物质精神化”。只有灌输了某种精神后,校园的一切才变得有了生气,成为积极的教育因素。可以说,为大学提供和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氛围是21世纪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也是高校进行责任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高职学生角色责任意识教育之“三阶段”推进模式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转折期和关键期,他们处于角色转换和对自身重新定位的重要时期,这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体的发展,也关系着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角色扮演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角色意识的培养。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承担着角色责任压力,面临着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冲突和选择,面对着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生活的他们,在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定型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角色意识模糊,因此,需要加强入学教育,强调适应和遵守大学规章制度,强化生命意识、关爱自我,尊重他人,帮助大一新生认识和了解自我;大二的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着重进行成才责任教育,主要是强化和养成他们在不同的责任文化理念下的角色意识;大三的学生考虑最多的就是个人的人生抉择问题,重在实习阶段,在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的同时,与家长配合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让他们实现对角色意识的实践过程,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重复进行。
责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里所扮演的三种角色——学生、员工和社会人的责任意识,并逐渐培养他们承担责任的意识,直至他们将这种责任意识形成一种习惯。在对学生进行自我责任意识教育、家庭责任意识教育、企业责任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四个方面的责任教育内容下,构建了由认知培育、培养形成、实践巩固三个阶段的教育模式。认知培育阶段主要是向学生灌输三种角色的责任意识;培养形成阶段是强化学生的角色责任意识,逐步养成不同角色的责任意识;实践巩固阶段重在踏上社会后实践中对角色责任意识的巩固和反馈。
1.第一阶段——认知培育期
一年级学生处于认识大学、认知自我、适应环境的阶段,需要加强入学教育,强调的是适应和遵守大学规章制度,强化生命意识,关爱自我,尊重他人。从军训入手营造严格教育责任机制,从学习秩序到生活规律,从辅导员、管理者到教师,有章可循,严格管理,使校园中学生不负责行为因“责任追究”而有效遏止。
在公司制平台下,通过分公司创建、干部竞聘过程体验和角色体验等对员工个人的企业责任意识进行灌输,“金牌员工”评比、工学结合、勤工俭学岗位等活动的开展,来培育学生对学校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父母负责和对自己负责的角色责任意识。同时在职业素养课程中开设了“我们的责任”“责任与纪律”“责任与就业”“责任与创业”等以“责任”文化为核心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高职学生虽然是智商较高的群体,但也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环境和角色的转变,学习方式和交际圈子的改变,让他们出现了不适应或是迷茫逃避的心理,或者是当他们意识到所受到的道德教育与社会某些价值观有偏差时,容易产生矛盾心理而引发心理上的疾病。因而我院把心理咨询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拥有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心理咨询除了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和心理辅导等一些日常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外,最重要的是开展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或困惑,促进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
2.第二阶段——培养形成期
二年级学生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参与学校学院集体活动,开始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谋划个人发展方向,着重进行成才责任教育、行为责任教育和生命责任教育,通过集体生活形成集体归属感,学习对集体负责,对朋友负责,对自己负责。通过实践感知父母抚育之恩和社会生存的不易,激励学生发奋读书,钻研专业,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安身立命的基本,在此基础上为回馈家庭,奉献社会奠定基础。
责任意识的形成都是在生活过程中渐渐习得,间接渗透式的教育手段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基于这种认识,可以开展隐蔽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物质形态的隐蔽课程、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隐蔽课程、精神形态的隐蔽课程,包括的内容有学生社区文化等活动、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与教师互动活动等,如,社区美化大赛、学生公寓标识大赛、角色模拟大赛、教师与学生进行有关谈话,给予学生某种启示;班主任与学生一起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各种价值观;辅导员与学生一起亲身体验各种活动;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
3.第三阶段——实践巩固期
三年级学生考虑最多的是个人阶段性的人生抉择,在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的同时,与家长配合增强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将个人的抉择与家庭责任联系起来,将个人努力的方向与家庭重托联系起来,感恩母校,回馈家庭和社会。
做好细致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工作等毕业生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谈心工作,解除他们的心灵疙瘩,化解各种矛盾。为此,不能仅仅依靠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等力量,要充分发动专业教师的力量到毕业生中去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另外,开设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专题讲座、举办毕业欢送晚会等,对毕业生进行群体教育和启发。个体引导与群体教育相结合,使每一个毕业生都具备良好的心态和十足的信心走出校门。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毕业前夕这一特殊时刻,要在学院、班级以及个人层面上,围绕倡导社会道德规范,展现大学生风采的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巩固毕业生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如,“毕业爱心捐赠”“文明离校班级评比”“离校前每人为母校做一件好事”“种植毕业树”等活动。
研究高职学生的角色意识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最主要的要求是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这就让责任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让学生在责任文化的大背景下,明确自己的角色,在不同的责任中确立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而如今的学生因为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以追求个人理想、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为重,使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当的薄弱,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责任意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和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因此,让学生在不同的规定情境中,培养他们的角色责任意识显得非常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维维.依托“责任”文化培养有责任“金牌员工”.中国教育报,2012(09).
[2]邱德亮.论社会角色责任与角色道德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何淑明.浅析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职教论坛,2010(29).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