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沙龙
中国人实在是世界上最最喜欢考试的民族。倘若《2012》里的诺亚方舟门票不是卖的,而是考的,我想方舟里头一定会塞满中国人。几十亿洋鬼子会在洪水里挣扎、呻吟、哀怨,后悔没有像我们中国人这样,把发明创造的时间都用来做习题。
我就曾经非常会做习题。在参加高考那年,我达到了自己的巅峰状态,此后再也没能超越当时的水平。在那个年龄,美国孩子可能忙于打棒球、谈恋爱。我没有。我把全部身心,都用于和出题者较劲、揭穿他们的诡计。
直截了当的题目谁都会。光会那些题,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你会被直接送进智障少年训练基地——关键在于那些狡诈的题目,每道都是一场战斗。对方既留下蛛丝马迹,也会留下骗人的陷阱,这个时候你不光要揣摩这个题目,还要揣摩出题者:他到底想考我什么?陷阱又到底在哪里?
一个表情严肃的老师,曾反复告诫我们:对选择题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首先排除看上去最正确的答案。
又一个表情严肃的老师继续补充:然后再排除看上去最荒谬的答案,如果排除了还拿不定主意,选C。我灵活掌握这些规则,同时又擅长揣摩出题者的心思。发挥好的时候,我能达到惊人的水平。英语阅读里的长篇文章,有时候我根本不用看,直接做题,也能做对八成以上。
当然,并非所有难题都这样。尤其是,我是理科生,必须做物理数学这些题目。那些题目里心理战的成分比较少,而是实打实的难——难得相当古怪。
我曾经非常热爱物理。领我入门的是阿西莫夫的科普书。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物理学实在是很壮丽。星辰在天空震颤、原子在黑暗里旋转,一切的一切,居然都是可以用规律去描述的。一些简单的公式横亘宇宙,交织成辉煌的天地乐章。我渴望了解这个乐章。于是,我花了很长时间仔细学了力学、电学,还自学了关于导数和积分的基础知识。我一直兴致勃勃地琢磨物理,直到我碰上了小木块。
我做过无数关于小木块的习题。它总是被放在一个斜面上,然后克服摩擦力缓缓下降。关于下滑速度、摩擦系数、下滑距离,等等,可以编出无数习题。等我把所有这些习题都搞明白了,这个小木块也开始进化——它居然在背上驮了一个更小的木块!于是问题变得更复杂了……小木块加上小小木块,撂倒了无数学生。
科学不应该是这样,至少对一个热爱物理的少年来说,不应该是这样。最终,所有的小木块都难不倒我,而我也丧失了对物理的热爱。我不知道自己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当时我认为得到的多。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那个炎热的夏天,几百万少年和我一样,在和小木块较劲,在和出题者较劲。
其中有一个少年是我的同桌。他很多地方都跟我一样,觉得求知是世界上最苦最累的事情。但有一点他和我不一样:他智力绝不比我低,但却怎么也揣摩不出题目背后的诡计。
我们一起复习、一起上考场,又一起拿着标准答案对成绩。我记得很清楚,有道3分的政治选择题:宪法多少多少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这表明……
他选择的答案是“公民住宅是受保护的私人财产”,当然错了。答案对到这里的时候,他脸色一沉,颓丧地坐在地上。
当时我还太年轻,不知道怎么安慰他。我只能沉默地站在他面前。
两个少年,一个坐着,一个站着。没有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