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视阈下傅东华译《飘》的翻译策略探究

2014-04-17 20:17:32李小龙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视阈译本原著

李小龙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丽江 674100)

接受理论视阈下傅东华译《飘》的翻译策略探究

李小龙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丽江 674100)

接受理论视阈下,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存在和意义构成,译文的价值决定于读者的接受程度。基于此,分析了《Gone with the wind》的傅东华译本和李野光等人的译本,通过对比表明翻译策略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译者自身所处的年代和读者的期待视野,为将来的译者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接受理论;翻译策略;选择;期待视野

《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唯一作品。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对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进行了描绘,得到了很多人们的喜爱。傅东华1940年首次将它翻译介绍到中国,可是其翻译一直争议很多。很多学者批评其翻译中应用了大量归化手法,进行了过多的删节和改动,不再忠实于原著。可是,傅东华翻译的译本从问世后“风靡一时”。笔者从接受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究,认为不能只通过文本之间静态孤立的比较判断译本的价值,读者接受也是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在此,笔者结合李野光、戴侃、庄译传于1990年翻译的译本,应用对比的方法,探究了影响傅东华选择翻译策略的因素,并客观评价了其文本,以期为今后的文学翻译提供参考。

一、接受理论的概述

接受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的研究领域。以此理论为依据,认为在对文学和文学史进行研究时要对读者的接受过程进行研究。读者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文本,而是带着“待阅视野”去接受作品,对文本的“召唤结构”进行确认和丰富;文学作品的中心是读者,文学以读者的接受为目的。

“期待视野”指的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情趣等为依据,预先估计和期盼文学接受课题。接受理论认为一定时期的读者和作家的阅读和写作都要接受这一时期人们所特有的看法以及文学陈规的制约,每一步文学作品的读者都是在这一时期的主导期待视阈下阅读的。所以期待视野以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为基础,是动态变化的。只有作品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才能接纳作品,以此体现出作品的文学价值。

文学翻译是理解原文,并表达译文。以接受理论为依据,译者必须是原文的读者,才是译文的作者。首先,译者带着期待视野通过文学作品和原文作者进行交流,实现视阈融合。他要尽可能的理解原作中人物的行为、思想以及感情,尽可能的接近原作,甚至再现原作,可是在理解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等,进而促使译文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作。其次,译者进行创作时,就要充分了解读者的期待视野,以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范围选择翻译策略。接受理论研究中心最初是作者和作品,转向研究读者和作品。归化指的是在翻译以透明、流畅的风格,尽可能的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异化指的是在翻译中和本土主流价值观有所偏离,而保留原文语言以及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接受理论新的研究中心促使人们从新的角度了解文学翻译并不是随着译者心情选择翻译策略的,而是看翻译的两个环节是否进行了有效视阈融合。有关人员也不能仅仅通过静态对比译本和原文对译本的好坏进行评价。译本的价值体现在读者接受和理解译本的程度。

二、接受理论视阈下《飘》的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比较

傅东华翻译的《飘》轻松自然,语言幽默,是一部很好的爱情小说。李野光等的译本则差别很大。虽然两个译本讲的是相同的故事,李野光等的译本语言严谨、书面化,其内容仅仅扣住原作。

(一)译者和原作进行视阈融合

原著的背景是美国内战以及战后重建时期佐治亚州的社会背景,对女主人公郝思嘉的成长和转变进行了描述。总的来说,故事具有复杂的情节,形象丰满的小人物,心理刻画和景色描述非常细腻,完美融合了浪漫爱情以及现实主义。译者处于不同的时代,也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对原著的诠释也会不同。

傅东华是在20世纪40年代翻译的《飘》,在那个年代有频繁的战乱,中国翻译领域人员主要对苏联战前的文学作品以及世界文学名著进行翻译。在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中,富有斗争精神的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才算是经典名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译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倾向必然会受到影响。我们可以从其译本的序言中了解傅东华对原著的理解:“本书的作者不过是要借一段真实的史迹来烘托几个特殊的任人物,本着刻画一番普通人的人情,此外并无任何的主义,也根本不想宣传什么,鼓吹什么。”也就是将原著界定为通俗小说,如果翻译这样的作品,还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就会显得沉闷无趣。改革开放十来年后,李野光翻译的《飘》才出现,人们已经能够接受和尊重外来文化,促使人们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小说。李野光等人更重视原著的格调超过迎合市民,这不仅仅是一部通俗小说,更是一本世界名著,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忠于原著,没有随意删减情节,或者增加文辞。

(二)对读者的视野期待进行关注

傅东华的译本和李野光等人的译本相差半个世纪,读者也有不同的视野期待,所以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也不同。

首先对读者的文化认知进行关照。翻译其实就是两种文化的对话以及交流,译者进行翻译时也要考虑读者接受异语文化的能力。傅东华将原著中有身份和地位的姓名翻译成汉语中的人名以及姓氏,其中黑人仆人的名字也是中国佣人常用的名字,比如ScarlettO'Hara,傅东华翻译成“郝思嘉”,而李野光等人翻译为“思嘉.奥哈拉”;Ashley Willkes ,傅东华翻译为“卫希礼”,李野光等人翻译为“艾希礼.威尔克斯”;Jeems,傅东华翻译为“阿金”,李野光等人翻译为“吉姆斯”。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基督教,可是佛教深深根植于我国人们的思想中。傅东华在对宗教词语进行处理时会替换意象,将原著中的“圣坛、玫瑰经、修道院、上帝”等基督意象翻译成“神龛、念珠、尼姑庵、天”等佛教意象,将不同宗教背景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掩盖。比如,原著中的“wallet”,傅东华翻译为“荷包”,李野光等人翻译为“钱袋”;“motto”,傅东华翻译为“金科玉律”,李野光等人翻译为“箴言”。由此看来,傅东华进行翻译时对读者的文化视阈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关照。傅东华所处时代的人们不了解西方文化,其应用归化手法促使那个时代的读者更加容易的接受作品。而李野光等人所处的90年代的人们已经充分了解了西方文化,傅东华其中的“中国味”反而促使读者感觉不舒服,因此,李野光等人翻译的《飘》具有很浓的西方气息。

其次,对读者的精神需要进行关照。以原著为依据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已经上映一段时间,并取得不错反响后,傅东华才翻译《飘》。《乱世佳人》主要对斯嘉丽的个人感情和人生经历进行了刻画,同时电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浓缩了原著中的战争背景和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演员出色的表演促使中国观众认为《飘》就是一部爱情小说。那个时代的人们因为精神压抑,而《乱世佳人》中的爱情正好慰藉他们的精神,并且希望看到小说,所以读者的期待对傅东华选择的翻译策略有所影响,促使他用轻快的语言、娱乐性的语句,并进行相应的浓缩和改变将原著翻译成简单的爱情小说。而到了90年代,文学理论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普通作者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作品,开拓视野,了解世界,分析人性。李野光等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忠于原著的翻译策略。

再次,对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关照。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读者的阅读习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重视叙事,不重视心理描写。外国文学作品总是描写心理,刻画人物的内在情感以及心理活动,突出人物的形象。20世纪40年代的读者倾向于我国传统叙事的写作方式。傅东华翻译的《Gone with the wind》略译和删减了很多环境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体现出其对读者阅读习惯的考虑。比如其译本的第三十五章删节大概八九千对Scarlett的心理以及Tara庄园的描写。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小说已经开始应用心理描写写作方法,并且发挥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读者也能接受这一写作手法,促使李野光等人完全翻译了原著中描写心理的语言和内容。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接受理论视阈下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是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傅东华在翻译《Gone with the wind》时并没有完全忠于原著,可是它有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译者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解读原著,翻译有必要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例如接受能力、精神需要等,尽量与读者的审美观念保持一致,并选择归化翻译策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傅东华翻译的《Gone with the wind》是一个过去的译本,在当前的时代体现出了一定的价值,也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喜爱。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能够接受更多的东西和文化,并且希望读到原汁原味的著作,所以李野光的译本是时代发展的一种需求。因此,译者选择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译者所处的时代和读者的期待视野。

[1]曹晓晶.从接受理论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张庆雄.简述康士坦茨学派的接受理论[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02).

[3]戴舒芩.读者与文本——接受理论的两极[J].文教资料,2007(21).

[4]周庭华.从接受理论看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性[J].长沙大学学报,2005(03).

[5]吴艳晖.谈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J].考试周刊,2009(28).

[6]杨秋云.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7]王春霞.归化与异化的完美结合——评傅东华译作《飘》[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4).

[8]冯庆华,王昱.从文化交流的宏观角度研究翻译——《飘》的译本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03).

[9]陆颖.翻译:社会文化语境中的重写——傅东华译《飘》之个案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2).

To explor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onghua Fu'perspective of "gone with the win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theory

Li Xiao-long
(Yunn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ourism Culture, Lijiang Yunnan, 674100, Chin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theory, the reader determines the existence and significance to a large extent, the value of a translation depends on the reader's acceptance.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u Dong-hua translations and Li Ye-Guang translations of "Gone with the wind", shows that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it needs to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translator's own s and 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 of reader's,to provide new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futur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studies

reception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hoice; horizon of expectation

H059

A

1000-9795(2014)012-000139-02

[责任编辑:鲍 雨]

李小龙(1985-),男,湖北荆州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视阈译本原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5:06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今传媒(2022年12期)2022-12-22 07:19:42
漂流瓶
拔牙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水家乡
连环画报(2016年6期)2016-06-16 06:09:08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1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螺丝在拧紧》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