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英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浙江杭州 310053)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更是就业大军中居于弱势地位的特殊群体。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以及关于国家奖、助学金管理、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生源地信用贷款等系列落实配套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起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及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基本实现了保障性资助目标,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大学生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对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大都是新兴院校,学校的贫困生资助理念或资助体系大都不完备,这极大地限制了国家资助性政策的实施及其有效作用的发挥。对贫困生而言,看似完整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内容,远远不能帮助贫困生解决切实有效的问题。
笔者对某学校2011-2013年的贫困生就业情况做了统计,2011年贫困生数为毕业生总数的15.3%,一次就业率为93.5%,有5.4%的贫困生选择升学,1.15%的贫困生未就业;2012年贫困生数为毕业生总数的16.7%,一次就业率为83.1%,有4.7%的贫困生选择升学,12%的贫困生未就业;2013年贫困生数为毕业生总数的19.02%,一次就业率为85.2%,有8.5%的贫困生选择升学,6.3%的贫困生未就业。相比于2010年、2011年全校毕业生就业率的95.5%与94.4%,贫困生的就业率明显比全校就业率低。而相对于升学而言,近三年贫困生升学的人数占全校升学人数的15.6%、12.8%和21.2%,虽然比例呈上升趋势,但在升学人数中,贫困生选择升学的人数还是相对较少的。
可见,贫困生就业难度比其他学生更大,更突出、更多元化,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就业工作提出切实可行并效果良好的资助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1.综合能力相对欠缺,在就业过程中不占优势。贫困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家庭经济情况较困难,没有更多的精力与物力去完善其在综合能力上的欠缺,如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及知识面等都受限制,贫困生接触到这些知识内容的时间往往比其他学生短,甚至自身没有可供学习的硬件配备,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和提升的程度都不能跟其他学生相比,在求职过程中不占优势。
2.获取的就业信息渠道单一,在就业过程中无优势可言。据统计,笔者所在学校2010届和2011届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渠道,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的是32%和28%,而通过这个渠道获得的信息是非常准确、可靠的,就业的几率是非常大的。通过专业求职网站获得信息的则是21%和27%,这一渠道获得的信息应该说更复杂,更难筛选,对于刚刚涉足社会的学生而言,要真正从网络上获得有效的就业信息,是有难度的。作为贫困生,家里很少有较稳固且可靠的信息来源提供给他们参考,大部分贫困生通过网络或其他的渠道获得就业信息,这样,贫困生的就业渠道相比于其他学生而言,大大减小,就业难度也就相应增加了。
3.贫困生不愿回生源地就业,增加就业难度。据统计,笔者所在学校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中95.1%的学生选择在就读地就业。而占本校贫困生数的9.7%的外省贫困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的更是寥寥无几,贫困生生源地往往是我国较落后的地区,学生外出读书学习后,很少会选择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工作。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本省就业,而浙江省的生活消费水平与贫困生的家庭收入及消费水平相比要高出很多。笔者所在学校的2010届和2011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467.5元,低于本省同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收入2534元。毕业生初次就业后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学生在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很少能够考虑对自己就业前景的规划及发展,甚至频繁调动工作,这种现象对于学生有效的就业是有不利影响的。
4.社会竞争激烈,就业费用增加,求职难度加大。据统计,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近三年求职费用基本为707元左右,对贫困生而言,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就业成本的增加,无疑也给贫困生就业增加难度。
5.针对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的宣传力度不够,资助效果不理想。2013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署发文明确了大学生求职补贴申请发放办法。这是一项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的有利途径,然而办法实施情况如何,是否能真正帮助到贫困生,还是个有待继续关注的问题。据统计,2013年笔者所在学校成功申领毕业生求职补贴的人数仅为贫困生总数的7.3%。虽然是靠学生自愿申报为主,但如果学生不知晓相关信息,还是很难将该政策执行到位,真正帮助到贫困生的。
发展性资助理念的目标是“应助尽助,因人而助,育人为本”,其主要含义是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根据贫困生的学习成绩给予不同渠道的资助,根据贫困生的年级给予不同项目的资助,根据学生的个性给予不同方式的资助。也就是说,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经济帮助,而是应该寻求更长线发展并对贫困生而言真正有作用的资助方式。结合发展性资助,要想使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得到解决,可以运用以下办法:
1.切实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应该针对贫困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不是宽泛地告知他们一些常识性或普遍性的问题,而是针对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就业计划,甚至利用学校方面的一些资源为贫困生提供就业信息,解决就业渠道,为贫困生的真正就业提供条件和便利。
2.就业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各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创业园的设立,对学生进驻创业园进行实践学习有不同程度的补贴和优惠。创业园的进驻完全可以考虑与贫困生资助工作相结合,优先考虑贫困生入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培养贫困学生的创业能力,真正为贫困生毕业时的创业积累经验,还可以切实地帮助贫困生解决日常生活费用的开支。
3.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大多已经渗入“顶岗实习”的模式,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可以将优秀的贫困生优先介绍给顶岗实习合作单位,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用人单位,有机会在单位努力工作,甚至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定向培养。这样就可以让贫困生限于社会关系得不到可靠就业信息的问题迎刃而解。
4.切实提高求职服务的有效性。在笔者学校2010届和2011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有37%的学生认为接受“辅导简历写作”这样的辅导对其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连续两年这项求职服务的有效性都是毕业生打分最高的,可见,提高一些覆盖面较广的求职服务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5.加大贫困毕业生求职补贴的宣传力度,有效提高补贴发放的实效。自2013年6月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的通知,各省纷纷制订相应补贴计划,浙江省的补贴标准是每生1000元,据统计,这笔费用对于笔者所在学校2011、2012学年所统计出来的毕业生求职平均费用而言,已经完全能支付一般所需的费用了。而真正得到这笔资助的贫困生却只占贫困毕业生总数的7.3%,其余没有得到资助的学生,主要因为没有得到相关的信息而没有及时提出资助申请所致,因此,整个社会、高校都应该负起积极宣传的责任,真正地将这一项优惠政策告知每个贫困毕业生,让他们真正受惠。
[1]陈东升.高校贫困生认定问题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9).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2011.
[3]黄 琴.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下贫困生就业力的培养[J].高校科技,2012(7).
[4]岑道权.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
[5]詹中新,邓洁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资助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