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2014-04-17 19:43:04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心理高职大学生

秦 喆 王 奥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1.学生工作处;2.团委,广东广州 510507)

【秦 喆: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心理学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王 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团委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跨越式的发展,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历程,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100万上升到2013年的700 万。根据教育部[1]、人社部[2]公布的 2014 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2013年多出28万人。如此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承载着社会、家长的高期望值,然而,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在未来一段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然长期存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一、社会转型期对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冲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变革。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体现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一直持续至今。从就业角度看,就业压力确实比较大,但是从人才供给的角度看,这个庞大的群体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人才的增多却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与之匹配。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职学生的入学率不断提高,相比于本科生,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周期在延长,初次就业的薪酬在减少,就业质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3]。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定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等制度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加之高职大学生自身对于就业的期望和个体就业能力与素质的影响,使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形成受到社会经济变革、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等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冲击,出现了各种矛盾心理,在就业中呈现出不良的心理状态。

二、当下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困扰

从高职大学生自身来讲,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高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就业观念多元化、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地域选择、社会地位、事业前途等,不结合社会需求和个人实际,在社会定位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自私、狭隘的思想情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嬗变,造成了高职大学生就业心态多样化,产生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造成许多就业心理困扰。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困扰主要体现就业准备期、实习期或工作期两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一)就业准备期

高职大学生在就业准备期,往往欠缺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能力、就业前景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压力,以及各类选择和诱惑,不能冷静地、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就业形势与局面,一些学生会表现出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紧张焦虑、无所适从的心理;一些学生由于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和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缺乏基本的认知,求职目标不明确,表现出迷茫、逃避的心理;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在就业方面欠缺主动性,思想上表现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期望依靠家人或亲戚朋友介绍一份工作,没有形成自我的独立意识,表现出依赖的心理;一些学生由于学历、家庭经济情况、自身的性格特点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悲观、萎靡、内向、偏执、缺乏自信、挫折承受能力差、少与人交流,面对就业竞争时表现出自卑、畏怯的心理;还有部分学生在就业时没有主见,不能把握自己的就业意向,缺乏对自我的分析与定位,没有自己的就业导向,不考虑职业和岗位的特点会因人而异,人云亦云,甚至随波逐流,往往在行动上与他人趋同,产生盲目从众的就业心理。

(二)实习期或工作期

高职大学生在找到就业单位后,一般来讲,就业单位会安排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实习,这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初次就业成功,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高职大学生初入职场,面临新的工作环境和陌生的同事,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往往会出现适应障碍,产生恐慌、焦虑、不安、抑郁等诸多复杂和混乱的情绪状态。由于社会资源平均值匮乏等原因,能获得实习经历的高职大学生并不多,造成了一些学生在初入社会工作时动手能力差、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失去就业竞争力,产生挫败的心理。很多高职大学生存在一种心理误区,认为自己毕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高知识和高技能的人才,理应获得较高的报酬和职位,实习期或工作期就本着“骑驴找马”的心态,自恃清高,这种自我认知的偏差,容易产生自负的心理,导致在就业期间对于工作的期望值很高,不愿意承担琐碎或艰苦的工作,眼高手低,浮躁虚夸,往往给用人留下不良的印象,影响顺利就业。对于工作环境的认知不确切和业务的不熟悉,难免在工作中会出现失误,这些是正常的现象,然而一些大学生不能全然地、踏实地去了解和尽快熟悉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只是凭借一腔热情,具有理想化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切实际地想要有所表现,早日出人头地,却往往事与愿违,时间长了,一旦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显现出来,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会让大学生对所从事的工作难以理解、无所适从,继而产生迷茫、无聊甚至是懈怠的心理。在实习期或工作期,高职大学生往往会互相比较,有些学生认为别人的薪水高,自己也一定要找一个更高待遇的职业,这样才显得有面子,产生盲目攀比心理,忽视了自己的个体特异性和自我创造性;还有一些学生一旦攀比失败,又会产生心态失衡的情况,开始自怨自艾,甚至变得非常抑郁。

三、影响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相同的刺激对不同的个体所引发的反应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个体对于应激事件反应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与事件的强度成正比,而是有很大的差异的。面临就业问题,有的大学生可能会有应激反应,有的大学生则不发生应激反应;有的大学生只发生轻度的应激反应,有的大学生则会发生严重的应激反应。影响高职大学生就业反应程度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机体生理特点、以往的生活经验、个性特征、认知评价、应对能力、消极或意外事件的刺激、对事件的控制程度、社会支持状况等[4]。

(一)机体生理特点

在机体处于疲惫、消耗等抵抗力下降的过程中,个体对刺激非常敏感,容易导致应激发生。高职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找工作的准备中,包括制作简历、准备职业装、参加一轮接一轮的招聘会或宣讲会、了解招聘信息、准备笔试和面试等,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也是考验个体意志力的过程,有时候过程会循环往复,有时候经过几番周折也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所以需要大学生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以往的生活经验

一个经历过生活磨难的人,面对微不足道的刺激,不会引起任何反应,当以往经历过的刺激重现时,可以具备较好的耐受力;但是如果以往经历过并有适应不良或应付失败的应激事件出现时,可能加重反应,甚至无法承受。在高职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后就积极尝试勤工助学或进行校园社会服务工作或参与社会实践,在参与过程中难免会经历失败或挫折,但仍然能坚持下去,这样的学生在找工作遇到瓶颈时,就能够自我调适。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少社会实践,动力不足,仅仅满足于完成学业,那么一旦在就业中遇到困难,便会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差,仅仅一次面试失败或没找到专业对口的职位,就害怕面对、悲观失望、郁郁寡欢、自我否定,最终陷入抑郁的状态无法自拔。

(三)个性特征

由于个体的个性特征的不同,对同一种刺激的耐受性不同。比如,一个开朗、乐观的外向性格的大学生,常常追求刺激与挑战,好胜心强,在困难的处境中能激发斗志,对挫折的耐受力较高。一个懦弱、内向性格的大学生,常常害怕面对各种刺激,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无能为力,逃避,甚至可能产生激烈的情绪变化,心理耐受力低。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讲,不同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对待就业困扰时的态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容易在涉及自尊、自我实现等需求层次的就业竞争中取胜,挫折应对能力强。而具有焦虑和癔症等个性的人,往往对就业困难产生过大的心理波动和激烈的情绪反应。

(四)认知评价

刺激能否造成人的心理困扰,还与个体对刺激的评价有关,如果认为刺激对自己是有意义的,就会对这种变化进行努力适应或应对;如果认为刺激对自己无益,就会放弃适应的努力,影响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单位性质和父母的决定。其次是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单位软硬件环境、单位发展空间、个人升迁空间、总裁能力等。这样的结果意味着,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认知偏差[5]。

(五)应对能力

如果个体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估,则会适应良好;如果自己的能力评估过高,对失败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则很容易受挫折,导致心理困扰;如果过低地评价自己的应对能力,则会精神紧张,易受消极因素的影响,不能正常发挥应对能力。高职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往往会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负心理或自卑心理。

(六)消极或意外的刺激

预料中的事件所致的应激小,因为它已使个体做好了适应的准备,能耐受这一应激性刺激;意外事件所引起的应激刺激很大,是因为个体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易导致心理困扰。有些高职大学生只考虑快速就业,盲目从众,遇到就业信息不懂得甄别,也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不懂得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因而落入上当受骗等就业陷阱,付出得不到任何收获。这样的刺激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讲,往往会给个体心理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七)对事件的控制程度

面对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如果个体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可大大降低应激程度。由于大学生都属于初次就业,对待就业压力难以及时调整心态,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如果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具备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强大的自我调适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就能够合理调节自己的认知,继而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八)社会支持状况

可利用的社会支持也影响到刺激个体的认知与评价,特别是在困难中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后,则刺激带来的应激反应就小。高职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往往首先表现在人际交往不良方面。因此,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压力时处于孤独和无助之中,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同时,高职院校还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就业支持体系,有关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与干预

在社会转型期,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与干预;二是高职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

(一)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与干预

1.指导性干预

指导性干预是指高职院校主动承担起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导引者,并寻找可能的应对方法,制订适当的计划,指导和敦促求职大学生采取行动。目前,高职院校针对大学生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除了给学生们推荐工作和职业,还关注学生的就业和就业心理问题,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和主渠道的作用。但是,很多高职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都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就业技巧不强,当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却又无法找到合适的干预方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认真落实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展:第一,加强对高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服务,积极对就业市场进行调研与预测,根据就业形势的最新发展变化,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行业发展,主动、全面、客观地帮助大学生分析专业就业现状和用人单位的职位信息,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指导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和就业目标。第二,开展有效的职业教育和心理辅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技能和就业心理方面的培训。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种类的不同需求,参照阶段性和有针对性地培训大学生相关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和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就能够让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就业的能力准备。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课程,针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采取课堂教学和体验式的团体训练方法,培养大学生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意志力、耐受力、自信心、创新能力、竞争力等,引导学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就业心态,培养积极健康的择业观念,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这样,高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能够具备较强的择业能力,从而掌握主动权,有的放矢地去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第三,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重视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高职院校应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除了必要的专业课学习,还应适当开展通识教育课程,让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专业技能、人文科学、创新意识等多方面能够实现均衡发展,拓展知识和技能层面,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第四,加强高职大学生就职前的指导,特别是职前的个别心理辅导。通过开展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和网络心理辅导,包括QQ群、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即时指导,开通一条“绿色通道”,时刻关注大学生在实习期或工作期的心理问题,避免有的学生因为出现心理困扰而不能及时疏解,造成心态失衡,错失工作机会。

2.非指导性干预

非指导性干预,是一种个性化的就业心理辅导方式,即高职院校成立就业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就业心理咨询师对学生个人在就业中存在的心理困扰进行一对一的咨询。通过相关心理咨询的理论,运用相关心理学的技术,如积极倾听、尊重、共情等,帮助来访的大学生澄清什么是他们真正想做的,检验各种可能的、能选择产生的结果,启发来访者树立自信,从而自己解决心理问题。非指导性干预不是操纵、支配、说教或控制,而是助人自助,让来访者认识到这是他自己的问题,自己找出适当的应付机制和办法,并行动起来。就业心理咨询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就业心理咨询工作,需要就业心理咨询师针对高职大学生中存在的关于专业学习、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开展。

(二)高职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

高职大学生也要加强就业的自我心理调适。第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根据新的就业形势,及时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正确的就业观不仅是大学生确立自身志向,避免片面的择业标准,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的前提,而且还能避免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跟风,屡遭挫折而引发心理问题。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讲,改变一次就业的传统观念,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尤为重要。第二,加强自我认知,提高就业能力。首先,高职大学生应客观全面地对自己进行评价,正确判断自身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实现合理的自我定位;其次,高职大学生应当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发展方向、个人素质、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客观的认识,更好地调整就业期望和心态,从而设立更恰当的就业目标;最后,高职大学生还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一核心竞争力,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高校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拓宽学科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第三,高职大学生要树立就业的自信心,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参与竞争、迎接挑战,学会克服就业心理障碍。大学生应认识到人生的道路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出现心理危机也是很正常的。大学生要学会心理调适,缓解就业心理危机。第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人际交往,在同学、师生、亲人、朋友之间、在校内校外、在实习期或工作期等各层面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建立人际交往圈,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分解就业忧愁和苦闷,缓解不良情绪,返回理性自我,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年重点抓高校毕业生就业[EB/OL].http://www.newjobs.com.cn/dxs_job/dxs_job_dy/162156.html,2013 -12 -16.

[2]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就业压力较大[EB/OL].http://www.newjobs.com.cn/dxs_job/dxs_job_dy/162141.html,2013 -12 -13.

[3]徐耀生.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初探[J].中国人才,2013(3):102.

[4]李 祚,张开荆.心理危机干预[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1.

[5]贾睿琦,马文萍.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猜你喜欢
心理高职大学生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