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与人际功能

2014-04-17 12:38王敏凤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人称第一人称

王敏凤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文学法律系,郑州45119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社交活动中,人们不仅要用语言交流信息,还会对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选择和操纵,同他人建立和保持适宜的人际关系,这就是语言的人际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指出,语言的人际功能是指语言的参与功能,用语言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语言能够反映交谈者之间的关系,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又能影响交谈者之间的关系。例如,住在同一栋楼的两个人在电梯里相遇,一个问:“出去啊”,另一个答:“出去”。虽然对话没有传递实质的信息,但两个人都感受到了彼此的友好态度,这种打招呼的问话是在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如,两个人初次见面所使用的语言一定显示的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而多次见面后则会改变语言形式或说话风格。

人称指示语通常指谈话双方用话语来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它可以反映出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及谈话之外的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语法角度看,第一人称指示语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任何人,如:“我(们)”“你(们)”“他(们)”等代词。除了这些代词之外,表示人际关系的名词性称呼语也是人称指示语,如“你儿子”、“爸爸”等。

一般情况下,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应遵照常规,交际才能成功。也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必须遵循人称指示语的使用规范,即以说话人作为基准,第一人称“我(们)”指正在说话的人,第二人称“你(们)”指对面听话的人,第三人称“他(们)”指说话之外的任何人。然而,在具体的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人为了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和表意功能,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有时会故意违背人称指示语的正常交际准则,赋予人称指示语新的形式。这就涉及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及其所要达到的人际功能目的。

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

实际交流中,人称指示语常会出现非常规的用法。例如:

(1)在商店,顾客对售货员说:“请问,咱们这有彩色水笔吗”

(2)母亲对孩子说:“吃完饭,我们就上幼儿园。”

本来,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和使用应以说话人为中心,按照这一要求,例1应把“咱们”改为“你们”,例2应把“我们”改为“你”。然而,上述两个例子说话人都没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指示中心从自我转到了听话人身上,设想听话人的心态,力图通过移情来缩短自己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或情感距离,使双方感情更接近更亲切。这种现象称为“语用移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移情”指通过情感直觉而产生与他人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而从话语表达的角度看,“语用移情”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在话语表达中有意采用的交际策略。语用移情指言语交际双方感情相通,能从对方立场出发,充分理解或满足对方需求,实现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趋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人际指称语的语用移情,是指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体现说话者和所指对象之间在情感或心理方面的趋同或理解,拉近双方之间的社交距离。在人际交往之中,人们见到“自己人”会感到亲切,与“自己人”打交道会觉得方便和放心。“自己人效应”在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话语表达中用“我们”来变指“你”或“我”正可以达到这样的“自己人效应”。

二、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离情

与语用移情相反,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离情功能在于体现说话人和所指对象之间在情感或心理方面的疏离,从而制造双方之间的社交距离。例如:

(3)一身患残疾的女人欲与丈夫离婚,为了拉开夫妻双方的心理距离,当丈夫站在她面前,她冷冷地对他说:“请你给一个残疾人让路。”

这里她自称为“一个残疾人”而非“我”,最大程度地拉大了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给丈夫一种冷漠绝情的感觉,有助于实现她想和丈夫离婚的交际目的。说话人故意违背人称指示语的常规使用原则,选择能拉开彼此情感的词语,显现出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排他性,从而疏远双方人际关系。这也是说话人特意体现他与指称对象之间的情感距离或者表达不满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

三、人称指示语的变异及其人际功能

日常交际过程中,人们为了体现不同的人际意义,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往往会根据特定的语境,对人称指示语进行变异使用。不外乎两种情况:将自己与别人等同,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实现交际双方的情感趋同;将自己与别人拉开,离异双方的心理距离,达到双方的情感趋异。这就是人称指示语变异现象所产生的人际功能效应。

(一)第一人称的替代说法

第一人称一般指代说话者本人。然而,在有些交际场景中,说话者为了表达自己特殊的情感,会用“我们”“本人”“本小姐”“爸爸”等称呼语替代第一人称“我”。如:

(4)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讨论多项定语的排序问题。

在这里,“我们”指作者本人。用“我们”而不用“我”,一方面表明作者设想读者是自己一方的人,引导读者共同参与问题的探讨;另一方面用复数的“我们”来掩盖“我”,使得“我”微而不露,话语间接、含蓄,给人谦虚之感。在论文写作或发表自己观点的场景中,这种用法非常普遍。

(5)父亲对儿子说:今天爸爸给你做饭。

在这里,用“爸爸”代替“我”,表明爸爸和孩子的亲密关系,也显示了爸爸的权威。如果用“我”则显得爸爸和孩子是一种疏离的状态。

(6)写日记时,常常这样告诫自己:“你怎么又犯同样的错误了?”

这里“你”实际指的是自己,用第二人称指称第一人称往往是说话者将自己作为一个外在的观察对象来看,表明说话者与自我的脱离,这种用法常常见于说话者反省自身的时候。

(二)第二人称的替代说法

用“我们”“咱们(咱)”“他”替代第二人称“你”或“你们”。

(7)老师对学生说: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任务是学习。

在这里,老师用“我们”替代“你”,淡化自己高高自上的感觉,使自己的语气更加缓和、更加亲切,可以避免直接批评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批评。

(8)找工作时问:咱们这还招人不招人?

这里本该用“你们这还招人不招人?”,但却选择用“咱们”,说话人违背了指示语以说话人为中心的原则,选择以对方为参照点,从对方的角度说话,拉近了两者的心理距离,增加了亲密程度。

(9)夫妻俩吵架,妻子的朋友劝慰她:“咱不跟他一般见识。”

此例中的“咱”指的是听话人“妻子”,用第一人称代词“咱”指称听话人,表明说话人是站在听话人一方的,跟听话人情感相通,一起指责“丈夫”。这是第一人称复数独特的劝慰功能,能够拉近与听话人的距离,抚平听话人的情绪。

(三)第三人称的替代说法

指称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第三者,可以直呼其名,可以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或者使用普通名词。

直呼其名使用范围有限,因为一个人的姓名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叫的。而有的时候突然称呼一个人的名字,则显示了和这个人的疏离。如,苏叔阳的剧本《左邻右舍》中,“工人阶级造反派”洪人杰对厂党委书记的三种称呼:老李—振民—李振民,情感距离由近而远。

(10)妻子对丈夫说:你问问你儿子在学校干了什么好事?

夫妻俩谈论的是双方共同的儿子,但说话人却说“你儿子”,加大了自己和指称对象之间的距离,表达了对“儿子”的不满,同时有指责丈夫之意。

(11)同事之间谈论孩子上学问题,一同事说:“我们还小,上幼儿园小班。”

从整体语境推知,这里的“我们”指的是她自己的孩子。不用“他”或者“我的孩子”指称谈话之外的第三者,而用“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谈话,表明了说话人的移情倾向,显示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浓浓的爱意。

四、结语

在交际中,人称指示语并不局限于它本身的语法意义。除此之外,人称指示语还可以实现交际双方的关系和互动,并可以表现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在不同的语境中,为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说话人可能会违背交际合作原则,产生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或者拉近与听话者的距离,或者拉远与听话者的距离,这恰是人称指示语的人际功能所在。一般情况下,第一人称近于第二人称,第二人称近于第三人称,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应掌握好人称指示语的人际功能效应,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实现与不同交际对象的交际互动。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张绍杰、杨忠.语用、认知、交际[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人称第一人称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拼图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的隐现
人称代词专练
“您”字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