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巧钰
(桂林理工大学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4)
《论语》是中国经典著作之一,其翻译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论语》中有大量负载着中华文化的关键字,“仁”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然而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在法语中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词与之对应。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对等的翻译,其实在翻译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源语言的很多特点。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理想的人格境界。由于其内涵丰富,指向广泛,如何准确译出这个核心概念丰富的语词,一直是摆在译者面前的翻译难题。
林语堂先生在《孔子的智慧》的导言提及:“关于仁,孔子有极精高的含义,除去他的两个弟子以及三个历史人物之外,他是绝不肯以仁这个字轻予许可的。有人问他某人可否算得上‘仁’,十之八九他不肯以此字称呼当世的人。”[1]学者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也提到:“孔子在《论语》中的‘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通过他对弟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总结,‘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最根本的内涵;或者‘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力求达到仁的境界。”[2]这些都是后来学者从孔子语录中解读出来的仁,属于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赋予“仁”这个字如此丰富的内涵,因此“仁”的法语翻译显得尤为困难,不同的译者根据不同的语境对“仁”有不同的翻译——Humanité、bien、bonté、bienveillance、vertu、homme bon、homme vertueux、homme pleinement、vraiment homme 等就是常见的译法。但直到目前为止,在法语中仍然没有找到与孔子的“仁”严格对等的词语,因此仍未发现最佳的翻译方案。
拓宽眼界来看,“仁”首先是一种道德体系,因此经常被译为 vertu d’humanité。
“仁”在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孔子思想的根基。“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究竟哪个才是它的真义呢?孔子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只是通过和学生的对话来阐述这一核心概念的丰富内涵。例如《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对于这同一简单的句子,Pierre Ryckmans和 Séraphin Couvreur却有不同的翻译:
Fan Chi demanda en quoi consiste la vertu d’humanité,le Ma^ltre dit:aimer les autres(traduit par Pierre Ryckmans);
Fan Tch’eu demanda en quoi consiste la vertu d’humanité.Elle consiste à aimer les hommes,répondit le Ma^ltre.(traduit par Séraphin Couvreur)
通过对比翻译的这两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译者对于“爱人”这一词语有不同的理解。autre在法语中做名词使用的时候是“别人、其他的人、其他的事物”的意思,homme是“人类、男人、大丈夫”等意思。中国学者周谷城认为:“‘仁’的最初含义是‘人应为人’。即是把人当成人,对自己讲,要正确做人;对别人讲,要把人当人。”[3]在孔子生活的奴隶时代,能把别人当成人,而且是平等的人,而且是需要爱护的人,这的确反映出孔子思想的先进性。从这个意义来讲,Séraphin Couvreur把“爱人”翻译为 aimer les hommes(爱人类)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只是homme强调的是“人、人类”,而且还可以指基督教中的人神一体,具有浓郁的西方宗教色彩,与孔子所表达的“爱人”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与法语不同,汉语是象形文字。从字形结构上来讲,汉字“仁”的左边是“人”字,右边是“二”字,也就是至少两个人作为人类种族中的成员相互联系和依赖的关系。“仁”字的字形表明了要拥有“仁”,至少具备两个人的存在,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不与他人联系而独立生存于世,这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意思。黄怀信认为:“《论语》的仁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指‘仁德,代表一种品行,一种思想’。那么作为一种品行,‘仁’就是一种关爱他人的品行,作为一种思想,‘仁’就是关爱他人的思想。第二类是指‘仁者、仁人’,是具有关爱他人的品行或思想的人,或者能够关爱他人,做过关爱他人之事的人。第三类是指‘行仁,做仁事’,就是献爱心,做关爱他人之事。第四类是指‘仁’的名声,就是因为纯粹地关爱他人而甘愿牺牲,自然就会有‘仁’名。”[4]在他看来,“仁”的实质就是关爱他人。而“仁”作为孔子核心思想的基本原则,就是鼓励人们去爱护他人。autre在法语中做名词使用的时候是“别人、其他的人、其他的事物”的意思,对比“仁”出现在《论语》中的其他语段,不难看出 Pierre Ryckmans翻译的aimer les autres(爱他人)显得更能体现孔子对于“爱人”这一概念的理解;而aimer les autres(爱他人)概括了“仁”的思想本质,指的是对他人的爱,它包含了“爱所有人”的这一更广泛的内涵在里面。
“爱人”是对“仁”的解释;而如果要实现“仁”,就必须做到忠恕。孔子的忠恕之道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爱人精神。孔子用“仁”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在第五章中他讲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实行“仁”的基本原则。要做到“仁”,就要“推己及人”。所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和“礼”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Yan Hui interrogea Confucius sur la vertu suprême.“Le Ma^ltre dit:Pour pratiquer la vertu suprême,il faut se dominer et rétablir les rites.Qui pourrait un jour se dominer et rétablir les rites verrait le monde entier s'incliner devant sa vertu suprême.”(traduction de Pierre Ryckmans).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Tzeu tchang demandaàConfucius en quoi consiste la vertu parfaite.Confucius répondit:《Celui-làest parfait qui est capable de pratiquer cinq choses partout et toujours.》Tzeu tchang dit:《Permettez-moi de vous demander quelles sont ces cinq choses?– Ce sont,répondit Confucius,la déférence,la grandeur d'^ame,la sincérité,la diligence et la générosité.La déférence inspire le respect;la grandeur d'^ame gagne les coeurs;la sincéritéobtient la confiance;la diligence exécute desoeuvres utiles;la générosité rend facile la direction des hommes. 》(traduit par Séraphin Couvreur)
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仁”包括两方面:“克己”和“复礼”。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道德体系。要克制自己的行为,克服个人私欲,使之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伦理的规范和要求。“恭、宽、信、敏、惠”都是指具体的道德行为:“恭”是指恭敬、庄重、严肃、有礼,“宽”是指待人宽容宽厚,“信”指与人相处应该诚实以待,“敏”是机敏、勤快,而“惠”则是慈善恩惠。这些都是很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第一句中,Pierre Ryckmans把“仁”翻译为 vertu suprême。(高尚的品德,至高的品德)。第二句中,Séraphin Couvreur把“仁”翻译为vertu parfaite(完美、理想的品德)。尽管所使用的词汇不完全一样,但是这两位翻译家并没有使用“仁”字常见的翻译词语humanité,而不约而同地将“仁”翻译为“美好的道德品质”。然而,在《论语》中也有“德”这个关键词,“仁”和“德”是不相同的。在《论语》中“仁”比“德”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两位译者把“仁”翻译为“美好的道德品质”,只是凸显了“仁”的内涵之某一方面的体现。
根据新法汉词典,humanité有以下的意义:1.人性;2.仁慈,人道,人道主义;3.人类;4.人情。从这些解释,我们可以看到“humanité”不仅仅指人类,而且还包含了人类所应具有的仁慈、善良等美德。
这些美德和“仁”所要求的品德相符,两个词都体现了对人类的价值和人性的重视,关注人的幸福,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只是humanité带有强烈的西方社会推崇的的人道主义的色彩。“仁”和humanisme(人道主义)都承认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的价值,但是其所处的历史环境还是不一样的。人道主义尤其重视对人类价值的思考,这种思想体系与基督教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百度百科:“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5]在此,人道主义是建立在基督教和文艺复兴的基础上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的精神;而“仁”强调的则是人的道德体系,尊严、智慧和高尚的品德,这与西方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不同的。
孔子的“仁”主要是建立在周礼基础上的理想人格和向善的品德,包含了“爱人、忠恕”等人性的美好品德,是从等级社会为根本向外延伸的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品德高尚,积极向善的仁人志士,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修复礼崩乐坏的社会体系,维系秩序良好的社会。所以“仁”包含的内容比西方的人道主义更为丰富。
bienveillance也是“仁”另一种常见译法,意思为“善心、仁慈、慈善”等,来源于拉丁文bene(善、好)和volere(意愿、愿),是指美好的、善良的心愿和意愿,乐善好施。这与孔子“仁”思想中的“忠恕”之道相符合,都是表达一种与人相处要为善的原则。
但是,bienveillance是天主教中肯定上帝的重要启示之一,阐述的是西方宗教思想的“仁慈、仁爱”。换言之,bienveillance指的是对他人的善良仁慈的行为,是一种利他主义的表现。显而易见,这个词仅仅简单地体现了人类交往之间的情感,具有基督教色彩,仅仅是“仁”的部分内涵的体现。但是孔子的“仁”不仅仅是强调人的善心、仁慈等,也是一种道德体系,还强调守礼,涉及到了伦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精华。“仁”是一种社会概念,是与“人”密切关联的。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周朝贵族常用“人”把自己与其他的社会平民区分开来。而孔子所强调的“仁”则扩展到了全体的人类社会,因此是一种社会概念。的确,这两个词都有“爱护他人”的善心,但是在孔子的“仁”更应该是人类的基本的品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征。“仁”不单包含了爱人的美好品德,还培养了一些人类的美好德行,比如睿智、勇敢、坚强等。学者葛瑞汉认为,“把“仁”翻译成bienveillance是不符合《论语》的本义的”[6]。Bienveillance(仁慈、善心)只是“仁”的一个方面而已,“仁”还应该包含更多的内涵,比如忠、恕、信、恭、诚、敬等。
除此之外,林语堂先生还把“仁”翻译成了véritable humanité(真人)。他在《孔子的智慧》一书的导言中讲到:“中文的‘仁’分开为二人,即表示其意义为人际关系。孔子不肯把仁字用来具体指某人真人,同时,他也未曾拒绝举个‘仁人’的实例。他常把‘仁’字描写为一种心境。描写为人所‘追寻’、所‘获得’的状态,心情宁静时的感受,心中失去‘仁’以后的情形,心中依于‘仁’的感受。所以仁的本义应当是他纯乎本然的状态。”[1]
林语堂先生对孔子这种“仁”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道理,使得人发现了真正的自己,使人能够自知,从而推断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他认为“仁”的本义就是“真人”,就是做人的标准,就是推己及人。
朱熹也对“仁”做过解释:“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这两位学者对“仁”的理解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的,认为“仁”和人的最真的本性密切相关,因此林语堂先生他把“仁”翻译为véritable humanité(真人)。
杨平先生则认为:“‘仁’最好还是自始至终使用音译ren以保留其精神实质,同时还可以保持这个核心概念在《论语》中的贯穿和统一。”[1]
综上所述,不管是把“仁”译为 vertu、humanité,还是译作 bienveillance,都显得片面,而且容易引起误解,让人想到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想,如基督教或者人道主义的某些精神等。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翻译值得仔细研究。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论语》以及其关键字“仁”等的英译进行研究,但是对《论语》关键字的法译问题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况且,在《论语》法译的过程中,大多是法语译者,他们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用西方宗教文化来阐述中国的哲学概念,使得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语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价值的挖掘和了解。
笔者认为,在《论语》法译的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尊重中华文化的本义;对于其缺失部分,译者则应有创造性地翻译。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法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意义,另一方面,可有助于中法文化间的交流和互补。就像学者杨平说的,“仁”最好还是自始至终使用音译ren,以保持这个核心概念在《论语》中的贯穿和统一。但对于文化缺失部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加注使得法语读对“仁“在不同语境有不同的理解。
通过对于关键字“仁”的法译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学者对《论语》包括中国典籍的法译情况的重视和参与,使中华文化得到更为充分的传播。
[1]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3]周谷城.儒学别解[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4]黄怀信.《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J].齐鲁学刊,2007,(1).
[5]百度百科.人道主义[EB/OL].(2013-12-21)[2014-02-1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knvlIqP1W lCj8lPsBvpPVZN4LFHp0jyExcuZBex4pn5s X7GpNSgZQQE-aEvDFFa
[6][英]葛瑞汉,张海宴译.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杨平.《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