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萍
信息技术课堂上发展学生能力
■何 萍
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人们的“三大技能”之一,正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广泛实施,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进入广大中小学的课堂,广大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讳莫如深的畏难情绪。那么,信息技术教师该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措施与方法,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发展能力的舞台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信息技术课堂究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没有统一的定论,而应随着“教”与“学”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信息技术课堂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让学生自觉地、能动地调整信息技术学习心态和策略,让学生主动地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途径。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对象、环境等灵活恰当地采用最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引领点拨,并指导学生初步理解与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能力强。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艺术,力求让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让知识性与趣味性和谐共生,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形象化、生动化、通俗化,努力打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一课时,学生对计算机的主要硬件感到十分抽象、陌生,难以弄清楚它们的功能,即使教师多费口舌也难以奏效。一位教师执教时对学生作了这样形象化的介绍:显示器长得像电视机,它的屏幕可以显示计算机的所有工作;鼠标长得像小老鼠,想到哪里就移动到哪里;存储器是计算机的仓库,可以储存信息;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大脑,可以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等。由于执教老师作了这样形象、生动的艺术处理,学生便能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
语文教育家朱绍禹认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其根本目的在于“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为学生构建有效的活动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小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欲望,促使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之中。活动情境的有效构建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新课程鼓励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开动脑筋,努力丰富信息技术课堂的形式,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从而让学生不断地表现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比如,在执教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键盘输入”一课时,当执教老师介绍完键盘输入的正确指法后,接下去的教学重点便是让学生进行键盘输入练习。为了保证教学重点的顺利解决,一位教师为学生构建了指法游戏与指法比赛的活动情境,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体验到学习键盘输入的快乐,以比赛的方式点燃学生学习键盘输入的热情。学生们乐在其中,轻轻松松地学会了键盘输入;学生们人人参与、主动参与,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实践操作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教师应在信息技术课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及时地得到运用,并且逐步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方法。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做好适当的、必要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困惑。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画图”一课时,教师先画出一幅优美的利用圆形组成的图画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并体验圆形的美丽与神奇。然后逐步介绍圆形的画法,重点教学菜单命令和操作步骤。接着通过教师示范画大熊猫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巩固画图的操作方法,加深学生的认知和实践体验。在画大熊猫的两只眼睛时,很多学生操作鼠标遇到了困难,难以准确地找到位置,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将问题顺利解决。
信息技术课堂倡导和鼓励教师与时俱进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信息技术教师应真正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抓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信息技术课堂,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的准备、实施、评价等过程的始终,并适时恰当地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表达出来。信息技术课堂应着力凸显趣味性、基础性、应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应多一些趣味,少一些枯燥;多一些活动,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操作,少一些讲解。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舞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