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苗
(三明学院人事处 福建三明 365004)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编制管理策略研究
刘景苗
(三明学院人事处 福建三明 365004)
科学而高效的编制管理是学校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编制管理的主要特征分析从手,提出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并针对学校编制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对同类高校的编制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编制管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
据统计,新建本科院校占我国本科院校总数的1/3以上,[1]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现了向本科院校转型,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所谓转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指结构和形态方面的变化。然而在新建本科校院的“转型”界定上,存在一些争议。[1]在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之后,新建本科院校已具备了开展本科教育的资格,说明“量变转型”已经结束,但不可否认,这类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因兼并和结构调整产生的富余人员消化还在继续,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仍然缺少,学科专业发展依然不平衡,后期的整改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学校重点工作也将从外延式的数量建设转到内涵式的质量建设上来,步入“质变转型”核心阶段。在此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如何通过加强编制管理,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巩固建设成果,促进学校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制是学校上层建设的重要内容,广义上是指一定的政治、经济形态下的关于权力划分、组织形式、机构设置、层次规格、职责任务、体制结构、职位职务、人员配备、装备标准、经费额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模式设计的一门管理科学。狭义上是指人员的数额。[2]新建本科院校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以发展技术型大学为办学方向,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办学时间短,基础差,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区域性地方性特征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编制及其管理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编制普遍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编制不足具有普遍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控编。对以人员编制来核定教育经费投入的地方政府,常常通过编制控制的方式来减少财政支出,因此造成本科院校缺编。如福建省某山区新建综合性本科高校,2013年全日制在校生有14800人,地方政府核定教师编制仅为957名,远远低于福建省关于新建本科高校所应该核定的编制1680名。二是学校控编。对以生均拨款作为教育经费来源的院校,为了以提高办学效益,规避办学风险,一般会主动控编而产生缺编现象,造成编制不足。
(二)人员结构不合理
新建本科院校往往是由多校合并而成,办学背景复杂,全盘吸收编制的方式,势必造成编制结构不合理。从人员结构看,有干部有工人;有高校职称,也有中专等其他职称;有编制内的,还有编制外的。在编制外用工中,有与学校签订合同和劳务派遣的全日制用工,也有临时工和劳务外包非全日制用工,构成十分复杂。另外,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新学科新专业的设置,学生数的增加,短时期内大量教师的引进,老专业富余人员扎堆,新专业人员极度紧缺,也加剧人员结构的不合理性。[3]
(三)编制权威性差
先有编制,再安排人员,这是编制管理基本原则,也是编制“法律性”的权威体现。但在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期,编制管理全面滞后于学校发展,因人设岗、因岗设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编制处理方式广泛存在。超编、占编、挪编、乱编等情况常常发生,专业人才需要不断引进,转岗富余人员累积成堆,校内各单位人员配备参差不齐,编制的法律性、权威性得不到落实。[4][5]
(四)宏观调控功能不强
宏观调控是编制管理的重要动能,其目标就是使编制管理具有科学性、发展性。在管理过程中,要使编制核定既能适应现阶段学校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保证编制管理高效,同时还应有前瞻性功能,不能为学校后期发展埋下编制隐患。但在转型期间,受各种因素影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编制管理现象时有发生,编制的计划性被打乱,编制管理丧失了宏观调控功能。
(五)管理标准不统一
在编制管理上,高校没有统一标准。不管是政府“总量控制,微观放权”的管理原则,还是学校办学自主权式的管理,都赋予编制管理较大的空间,常常造成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的差异性。标准不统一决定了实施评判的不一致性,不利于学校编制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在转型期,新建本科院校应归还编制管理所具有的顶层设计的功能,在准确把握并科学分析自身的编制及其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对内部机构的设立与职能的划定、学科与各专业岗位的设置和人员配备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真正发挥编制管理效益。[1]编制管理应坚持以下管理三原则。
(一)总量控制、精简高效原则
编制总体上应宏观控制,具体岗位要合理设置,目标是通过宏观与微观两方面配合,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编制管理的经济功能,达到精简高效。宏观控制就是要在学校编制总量的框架下,合理分配校内各单位的编制。对于一个校内单位来说,编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有多大事,定多少编,给多少人。编制太大,学校负担就重,对学校办学效益要求就高,操作不当会阻碍学校发展;同样的,编制太少也不行,人力不够,“只挤奶,不让吃草”的做法也很难办好学校。[6]
(二)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原则
保证重点意在突出编制效益最大化,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保证教学人员的编制就是重点。从学校发展全局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就是“教学型”的,其培养人才目标应是应用型、技术型的。因此,实践教学、实训、实习比例就应该比较大。为此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在编制核定管理时,要重点突出,即首先要保证教学人员的编制需要,要明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要与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联系起来,要引导师资队伍结构向高质量的方向改善,提升队伍教学水平。其他科研、教学辅助、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编制可以统筹考虑,保证一定比例的配比,控制太紧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6]
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编制管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重点服务于学校内涵建设,对学科专业分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提出科学的管理办法并加以实施,实现对人力资源及其成本实施控制,在经济层面和行政管理层面达到宏观指导的目标。[2]
(一)积极服务地方社会,改善和优化学校编制管理政策环境
新建本科院校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地方性”,其影响着学校的方方面面。高校必须充分重视和尊重这一事实并从中寻得突破,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争取更多办学自主权,更宽松的编制管理政策。新建本科院校要主动融入并积极服务地方社会。从而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也会促进高校办学条件改善,优化编制管理政策环境。
(二)合理控编,构建科学高效的编制危机管理体系
在编制的规划、使用和控制中,控制最具潜力,因此,学校要学会控制,允许缺编运行,并通过缺编补贴等方式,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编制解决暂时性或阶段性人力不足问题。要注意风险防范,编制外用工在学校发展的一定阶段内,会对学校发展起推动作用,但长期而言,会给学校带来过重承担,阻碍事业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
[1]陈新民.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1).
[2]吴斌,骆琪.高校编制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2012(9):42-45.
[3]李军健.新时期高校编制管理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31-133.
[4]陈虹.淡化人事制度改革,合理核定人员编制[J].中国医院管理,1999(8):15-16.
[5]翁子健.高校编制管理探微[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4):80-82.
Research on the transition of the newly-founded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strategy
Liu Jing-miao
(Sanming College Personnel Department, Sanming Fujian, 365004, China)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achiev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men and material.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ly 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course transition management, put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establishment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for school management strategy,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similar college of management.
authorized strength management;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nsition
G472.1
:A
:1000-9795(2014)011-000178-02
[责任编辑:刘 乾]
刘景苗(1976-),男,福建大田人,三明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人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