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仁雄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构件和骨干模块,在推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良好运作的高职教育系统可以为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必备的高端人力资源支持。高职教育通过培育适应县域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的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有效地推动了县域宏观经济体的技术转型与质量提升。当前,三农问题仍是困扰我国农村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桎梏。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是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跳出农村视野的局限性,通过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有助于提升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县域宏观经济的高效增长。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并非简单地将农村居民身份转换为城镇居民身份,还需要强大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作为支撑。掌握现代先进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维系区域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高职教育系统则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生力军。城镇化背景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在于发展与之配套的高职教育。
在当前城镇化战略背景下,以服务县域经济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面临以下新挑战:
1.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矛盾。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处于从传统高职教育向现代高职教育转型的关键期,高职院校发展战略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有诸多不相符之处。第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与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战略之间缺乏协调性。当前我国的县域经济正处于宏观产业结构大调整、传统主导产业向现代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要求我国高职院校采取以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的本土化发展战略,大量培养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但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偏重于对纯理论人才或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战略方向未能适应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高科技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不高,未能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无缝对接,众多骨干企业的专业人才匮乏。第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与县域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转移战略之间缺乏协调性。县域经济发展要求以乡镇为中心、以农村为腹地、以城镇化战略为导向、以产业建设为动力,来确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将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到县域经济重点发展的产业中。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高职院校理应承担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教育功能,但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非农工业化人口与当前多数有待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的文化素质不协调,高职院校需要来自政府的更多办学经费的支持,方可通过系统化的职业教育来有效改善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后的生存状态。但是,随着教育产业化进程的日益推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亦带有功利化色彩。
2.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方向与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不协调。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方向与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之间缺乏协调性。第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沿袭传统的条块化分割式管理体制,各地区高职院校依据主管部门的不同,分属于中央部委所属高职院校、省属高职院校、市属高职院校及民办高职院校等不同类型。各主管单位依据本部门的发展战略,制定差异化的专业建设战略,这使得各地方政府对于本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决策缺乏有效影响力,从而导致各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方向与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不符,未能有效支撑本地的县域经济发展,从而制约当地的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二,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决策受办学经费的限制,较为功利化,在专业建设上重视办学收益与办学成本比,轻视那些为地方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但却需要支付较高办学成本的专业的投入。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为例,高职院校通过购置高精尖机床设备来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长效作用,但会短期承担较高的办学成本。在办学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有的高职院校放弃投巨资来提升该专业的办学层次,转而将办学经费投放于占用资金少且见效快的经管、文法类专业,从而弱化了县域经济体的产业升级能力,降低城镇化进程中县域经济体吸纳农村富余人员的能力。
3.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投入与城镇化进展速度不适应。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直接受制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投放水平。我国高职院校的生均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且增速较慢,与当前城镇化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不相适应。第一,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统筹方面的力度不足,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相对匮乏,限制了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的能力。从国内外高职办学经验来看,由于高职教育肩负繁重的实践教学任务,教育成本普遍高于同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教育。但现实中,我国各级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投放于国家重点高校及地方义务教育的高级阶段,对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投放水平相对较低。第二,地方政府未能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人才溢出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的价值,缺乏主动承担高职办学经费支付的能动性。高职教育本身具有显著的非营利性,其人才产出和技术产出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进县域城镇化水平有显著功效。由于县级财政缺乏负担高职办学经费的能动性,县域企业及事业单位难以用较低成本获取本单位所需人才,从而抬高县域经济运行成本,削弱城镇化吸纳闲散农村人口的能力。第三,高职办学经费中地方政府所占比例的不足,直接抬升了学生的学费负担比例。高额的学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投资回报率,削弱了部分家境困窘学生的入学意愿。
4.支撑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社会保障系统不完善。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第一,高职教育的相关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失范。高职教育相关行政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未能充分满足高职教育模式迅速发展的需求。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采用传统计划式行政管理模式,未能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高职院校法人治理结构,导致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实施管理权时出现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干涉了高职院校的自主管理权,扰乱了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二,主管高职教育的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建设缺乏有效性。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行政管辖权分别隶属于不同层级的政府,高职院校的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未能与该高职院校的驻地政府就其所管辖的高职院校的具体办学方针和专业建设方向等问题,展开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从而导致该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未能充分满足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第三,支撑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升的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足。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直接指向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其办学资源应来源地方企业。但是,当前地方政府在动员有志于支援高职教育事业的社会力量方面力度不足,高职院校缺乏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的能力,缺乏建构和运作校企联合体的经验与实力,从而制约了高职院校利用社会资源来改善自身教育资源的能力。
1.重构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应当拓展以“教书育人”为宗旨的传统办学理念内涵,转而在其办学理念中融入服务县域经济的现实元素。第一,高职院校应确立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县域经济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办学资源的有限性,要求高职院校审慎配置其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有效激活并充分利用人才需求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有助于提升稀缺性高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平。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内涵并非服务于县政府,其服务方式应当以县域经济体内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基础性导向,通过配合县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实现高职院校对于县域人才需求市场的快速反应。这要求高职院校通过行政化改革来剔除隐匿在高职管理层内部的官僚式作风,建立高职院校的市场化生存方式。第二,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服务县域经济的渠道来实现学校办学利益的最优化。在参与县域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高职院校对办学收益最优化有着切实的诉求。地方政府在激励高职院校为县域经济做贡献的同时,应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及其教师对切身利益的需求,通过丰厚的政策性激励资金投入,来吸引高职院校主动参与。鉴于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效应,地方政府应当通过测量高职院校对该县域经济的贡献水平来拨付相应数额的财政资金,以支持高职院校的稳健发展。
2.以县域产业政策为指导变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第一,高职院校应当深入研究县域宏观经济政策发展趋势,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规划。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势头迅猛,技术升级速度加快。宏观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应当适应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现实需要,通过分析并预测县域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具有一定超前性的专业与课程,为未来县域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第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课程安排应当与县域产业政策保持协调一致。这一制度安排既有利于增进区域产业的发展潜力,也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服务县域经济,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需求。这要求高职院校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主动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和课程设置,来满足县域经济体内特色产业发展所提出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当深入分析县域经济体内的产业结构特点,精准把握县域特色产业的人才需求,并据此来确定本校的专业结构及专业课程内容。第三,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高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县域经济产业升级的需求。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势必推动其产业升级,这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培养复合型高科技人才的新要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在掌握娴熟的岗位技能,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及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方面存在不足,难以从质与量两个层面充分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建立服务县域经济的全职业生涯型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服务县域经济的全职业生涯型教育体系,有效巩固县域经济体内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优势。第一,高职院校应当为县域经济体内的弱势人群提供全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低学历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弱势人群,缺乏适应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基本用工需求,从而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短板。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不同类型弱势群体对就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特点,制订差异化的职业教育方案,为弱势人群的技能更新、岗位变化和职位晋升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支持,以促进区域内全体居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维系区域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第二,在建设全职业生涯型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运用新教育技术,创新职业教育新模式,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高职院校应当利用当前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网络教育,突破职业教育的时空局限,满足社区群众对于促进就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还应当突破常规化办学形式,通过创办社区夜校及创办节假日教学班的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灵活、开放的学习环境。第三,高职院校应当在完善学校办学机制的前提下,促成传统全日制教学体系与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的资源整合,建立健全层级规范、体系开放的新型教育制度体系,为繁荣县域经济、促进县域就业和消除县域贫困贡献力量。
4.健全服务县域经济的高职教育的社会保障机制。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第一,完善支持县域经济的高职教育办学经费保障体系。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前城镇化进程和相应的农转非人口规模来规定高职院校扩招规模,并制定相应的财政保障措施来确保高职院校扩招战略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培育事业对于县域经济而言,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效应。应当由政府出面,从财政拨款和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高职院校充裕的办学经费支持。地方政府应当设置专项高职教育经费,以专门支持那些设置地方急需专业的高职院校,并鼓励地方企业积极为高职院校提供教学实训设施与设备支持。第二,规范支持县域经济的高职教育的行政管理制度保障体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充分明确高职教育及相关高职院校在本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以此制定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应管理职责和任务。针对部分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明确教育管理执法权的归属和使用边界,删减繁琐的教育执法程序,确保高职院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教育质量上。第三,强化支持县域经济的高职教育人事制度保障体系。地方政府应当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方式增强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可通过统筹高职人事政策的方式,提升地区内技工与技师的薪酬水平,确保其住房、医疗、养老等个人福利待遇,以建立提升县域经济技术水平的长效机制。地方政府应当敦促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与高职院校及民营中介的合作,组建高等职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并建立针对高等职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评制度,以选拔出适合县域经济体发展的优秀高等职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