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慧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原意是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实质上就是一种善于质疑辨析,能够抓住要领,推断严格,灵动机智,清晰敏捷的思维类型。它既具有发现缺陷的解构性,强调质疑、批判,又具有寻求理由或确保正当的建构性,重视为信念和行为进行理性的奠基;它注重自我控制或自我指示,较少被动地接受他人的规定、指示和影响,是个人独立人格形成的基础;它也鼓励严格遵循规则的创造,能够在给定的情境中解释和应用规则,形成原创的洞察力。
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创立的批判理论即主张和提倡这一思维。90年代,美国哲学学会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批判性思维在美国得到了普遍的推崇,并成为哈佛、耶鲁等美国高等学府共同的核心教育目标。
实际上,批判性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基深厚。如《中庸》即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凸显了批判性思维五个不可缺少的形成环节。然而当今我国大学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一些教师的课程教学,长期忽视这个环节,使之成了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掣肘。本文分析大学生群体中缺少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及其成因,明确大学教学加强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及其现实困难,并提出在大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具体意见。
缺少批判性思维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多种表现,比较典型的如:(1)知识观念的惰性化心理接受。他们往往习惯于对大量知识不加回味地接受,对某些正统观念简单地认同,潜意识里不能对这些知识观念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活化的实践运用。(2)问题对象的习惯性空场。他们在学术研究中缺乏问题意识,不喜好质疑和反思,使得学习研究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形成了问题对象的习惯性空场。(3)“剧场假象”下的笃信与盲从。培根的“剧场假象”说认为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易受到占据认知“剧场”的那些权威人士的思想障碍和误导,一些大学生陷入“剧场假象”带来的认知困境,形成对各类权威话语的笃信与盲从。(4)学习研究的路径依赖。在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过程中,他们即便发现了一些好的问题,但由于过于依赖惯常的研究进路和方向,易陷入错误的泥潭而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5)学术论点的重复与平推。一些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明显反映出他们的观点大多是对已有学术观点不同形式的简单重复,或者是对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平推,鲜见富有批判与创新的学术观点。诸如此类的现象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缺少批判性思维的情况相当严重,不可忽视。
导致一些大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沉积的惯性反应、社会现实环境的负向影响、学生个性禀赋及不当受教所产生的不良效应等。而其中,国内大学教学中一些长期存在的病症,可说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病症有如下表现:(1)强调知识性的传授,忽视反思精神的培育。有些教师不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知识的讲授,甚至不厌其烦地为学生亲自开具上百成千的书单,要求大量阅览。这于学生打下扎实的学问根基自然无可厚非,但若一味要求学生博览群书、享受知识,却不注重帮助学生明确知识观念接受的目的意义,不指导学生对知识观念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那就只是给学生传递一些死读书、读死书的信号,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2)强调正面的诠注、阐释与传扬,忽视解构式的问题导向。传统意义上的一些中国学人对相关知识观念有一种比较注重正面的诠注、阐释、传扬而忽视逆向的怀疑、批判甚至解构的思维惯式,在许多大学的教学实践中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折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建设自己针对教学内容的特定问题群,不注重帮助学生强化问题意识,启发学生从教学内容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因而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勇于怀疑、批判甚至解构陈旧的学科知识的能力。(3)强调常态化的教学维持。一些大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要求不高,仅仅停留在常态化的教学维持层面,这里既有其教学责任心缺乏的问题,也有其自身对已有学科知识与观念解构、创新的态度与能力问题。他们在教学中不愿对教学内容进行批判性反思,不愿耐心启发、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寻求新的解决思路。由于自身轻视或没有能力对已有学科知识与观念进行解构、创新,因而他们也就无法为学生指引新的学习研究路向。(4)强调树立、推崇学术权威,忽视对等的比照、交流。一些大学教师喜好从心理上为学生树立各种权威形象,未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媒介与古今名人学者进行对等的比照,很难增强学生学术探索的自信心,使他们常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观念、对相关问题人云亦云的不良学习研究状态中,从根本破坏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土壤;强调学生对自己循规蹈矩的迎合与顺应,忽视其独立人格的塑造与完善。一些教师习惯于高高在上,对于学生的批判或叛逆较少宽容,必然会逐渐摧毁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和批判反思的精神。
缺少批判性思维会妨碍学生的心灵自由,使其思想为各种成见所束缚;会导致学生独立人格的缺失,而不能在学习研究中做到自觉、自主、自尊、自信;会消解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缺乏理论与实践批判、超越的勇气。因此,缺少批判性思维应属于抑制学生综合能力增长的一个不良因素。
大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与新时代的现代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显然是不相称的。对此,朱新秤认为:“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它对大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创新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①
就人才培养而言,在大学教学中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时代要求。黄朝阳强调:“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智能素质和创造力的重要构成部分。”②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与学习研究过程中,充斥着纷繁杂乱的新旧知识观念,塞满了各种真假虚实的信息,需要大学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反思怀疑的批判性思维,使之对所涉知识、观念和信息具有正确的判断、筛选能力,从而促成其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而且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最基本的人文精神要求,就是突出主体心灵和意志的自由。只有促使学生保持一份自我心灵的自由,强化其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元素,帮助学生释放出潜在能量,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实现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就学科建设而言,在大学教学中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也是推动大学学科体系建构和完善的时代要求。大学教学必须努力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在已有学科体系的整体框架之下,对其相关的知识观念信息进行分析与甄别,推动已有学科体系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契合时宜地转换;在教学中寻求到新旧学科体系之间的链接点和平衡点,有力促进学科体系的整合、重构,实现其时代的新跨越;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针对学科体系进行积极主动、自觉自信、理性缜密的思考,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未来学科体系建设的问题、方向、路径等等,从而推动未来学科体系的创构与完善。
就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在大学教学中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是提升国家创新力以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大学生群体能够以一种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独立的思考,对诸如社会公平公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食品安全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反思,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并能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予以理性的设计与科学的规划,这也就从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这一时代要求上整体提升了大学教学的标高。
如何通过正确的路径选择,在大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这就要做到:
1.创造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环境条件。如大学教师素质条件。大学教师自身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谦逊的品质和宽阔的胸怀,在教学实践中能以开放、平等、宽容的态度接受来自学生的质疑、批判,能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观念体系进行多种形式的解构、重构和创构。同时,在营造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语境过程之中,其自身也能够积极主动地纳入新的知识、观念、信息,从而保证自己的学识也能够实现包容性增长。又如,大学校园的文化环境条件。一个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传统的校园文化大环境,总能通过各种教学渠道,深刻影响到大学教学实践的小环境,促使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各种有利因子渗透于大学教学实践的具体环节之中。还如,大学教学的学术环境条件。宽松的学术批判氛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生态、顺应规律的学术规则规范和科学合理的学术导向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学术批判、探索和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2.健全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渗透机制。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为中心主轴,多层次整合、多渠道聚积有益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各种元素,并通过“教师—教材—教法—教研—教改—教管”的良性互动,不断将这些元素有效地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只有健全教学渗透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大学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教学双方形成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独立自主、富有尊严的主体人格;在学问上做到相互交流,教学相长,避免教师单向度的硬性灌输,学生单向度的情绪抵触、心理漠视等等劣性障碍因素;在思想上做到相互碰撞,相应相合,消除师生在思想交往中存在的鸿沟,使学生能够求同存异,形成勇于创新、因应和合的批判性思维;在价值认知上做到相互启发,趋善圆融,使学生能够抵制陈旧、腐朽的价值观念体系,增强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价值认知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认同。
3.建构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贯彻模式。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贯彻模式主要包括:(1)素质增强模式。提升大学教学主体与对象双方多种有益于批判性思维形成的素质,积聚大学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潜在能量,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自我修炼的内在动力。(2)文本融通模式。通过选择或创新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教材、电子数据、图书资料等,将相关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元素有机地融通于大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之中。(3)方法改进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改进单一的讲授、灌输之类的传统模式,更多地采用交流互动、分析解剖、问题导向、专题讨论、网络辩论等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营造相应的教学语境。(4)研究推动模式。在大学教学主体与对象之间形成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研究中有破有立,锐意进取,主动、自信地展开批判与创新。(5)平台延展模式。通过建构学术研究中心、微博交流空间、课程实践活动等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平台,不断扩张大学教学具体实施的覆盖空间。(6)管理创新模式。积极引入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先进管理理念,注重大学教学的管理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规则,参照多种成功的典型个例,吸纳国内外大学有关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管理经验,增强大学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内外张力。
4.确立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考评指标。大学教学是否达到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标高,必须要依据相关的教学考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的测度,予以及时的反馈、考核。确立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大学教学考评指标,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到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多种因素,又要考虑到大学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这一教学指标与其他教学指标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避免其在整个教学考评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过或不及。具体而言,确立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相关的教学考评指标,其重点主要应体现在:学生、同行、专家、管理者等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评价指标。这类指标:(1)侧重对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相关主体的考核;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展开科技创新的成果考核指标。(2)侧重对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教师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研成果考核指标。(3)侧重对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师教研成效的考核;学生批判性思维对于相关学科平台建设的影响效果指标。(4)侧重对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考核。
[注释]
①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3.
②黄朝阳.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