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业群内公共基础课改革

2014-04-17 11:54王晓慧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8期
关键词:基础课专业课程基础

王晓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尝试了专业群建设工作。专业群组建有三项原则:一项是根据优势专业辐射集聚的原则,以优势专业为核心,凝聚弱势专业,组建成专业群,抱团发展;一项是根据基础学科相近的原则,将基础学科相近的3~5个专业组织起来,发展成一个专业群;一项是根据产业链的要求来组建专业群。三项原则体现了三种侧重,第一原则充分考虑到学校的优势特长专业,因为现行的许多高职院校是由发展有特色的中职院校升格而来,有自己比较擅长的专业,根据优势专业来组建发展专业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弱点是不能较好地适应市场,与时俱进的水平较差;第二项原则操作方便,基本上是系部现有专业的整合,改革力度较小;第三项原则是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由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设计操作。

为了了解三类专业群内公共基础课的进展情况,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分析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某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18个专业群公共基础课的开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各专业群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基本相同,均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概论、形势与政策、就业与创业指导、应用文写作、英语、体育与健康、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理论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一般为40多个学分,700多个学时,学时与学分的比例为近1/3。在学校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地位很尴尬,说起来都认为公共基础课非常重要,其质量状况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具有决定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属于边缘化的一角。我们对学生旷课情况进行调查,70%的被调查学生承认旷过公共基础课,50%的班主任认为可以容忍学生在公共基础课上旷课。我们就专业群课程开设情况与部分学生进行座谈时,大部分参与座谈的学生反映公共基础课占用时间过多,课程无聊,提不起兴趣,应该多设置一些专业课程。而在与专业群负责人就课程开发设置情况进行访谈时,几乎所有的负责人都认为专业课程的改革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尚未提上日程。本次调研向我们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几乎所有专业群都存在着公共基础课改革难以推进的局面,如何改变现有困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普遍受冷遇的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正确。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就是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毕业后上岗快,很多高职院校打出来的办学口号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目的就是学得一技之长,进入大一后,发现课程多为公共基础课,好像和专业技能并不沾边,觉得一点用都没有,感觉未来迷茫,难以把握。在学生的要求下和社会形势的逼迫下,学校很容易变成专业对口、校企对接的借名词,当职场、个人短期需求左右了学校教育以后,学校很容易忘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的智性美德而非生产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普通劳动者与专业工作者,从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公共基础课的职能。我们认为,教育可以生产技术性的知识,帮助人类改造自然,也可以培养劳动者和工作者,这些都不是坏事情。“但教育绝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那些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的目的上。”①

2.公共基础课自身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基本上均采用国家规划教材,规划教材的好处之一是内容严密,程序正规,知识系统,不容易出错。坏处则是不能很好地与时代接轨,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材陈旧、内容老化等。另外,鉴于公共基础课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历次教学改革都绕着公共基础课走,在教学方式上,公共基础课多年来都沿袭着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模式,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

3.学校、学生对公共基础课不够重视。在调研中,我们有幸参加一些专业群教学改革的会议。在这些会议上,与会领导都会传达一种思想:公共基础课是由政府统一规定的,我们就不去想如何改革了,当务之急就是做好专业课程的改革。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均设有基础部、社科部来开展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但是在历次教育教学改革中,基础部、社科部等部门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基本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偶有涉及,只是参考者的身份,对教学改革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究其原因,是因为公共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而基本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缺乏量化的评价指标,其培养的效果具有滞后性,无论是急躁的求学者还是急功近利的办学者,均对公共基础课失去耐心,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公共基础课成为双方一致的选择,公共基础课只因为国家的硬性规定而存在着。

4.公共基础课改革的难度较大。公共基础课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素养,期望通过一些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品味,以图通过公共基础课将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区分开来。从理论上看,设置公共基础课的愿望是美好的,因为教育是社会的联盟,高职教育不但要承担培养技能型工人的责任,同时承担社会义务,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高职公共基础课无疑承担着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义务。仅凭几门课程来改变整个教育者,则使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巨大压力。一个人的成长受到遗传、教育和社会的多重影响,现在却把个人的成长完全压在公共基础课上,公共基础课背负着如此巨大的包袱负重前行着实困难,所以,它只能选择原地待命,沿袭几十年如一日的传统模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5.学校的有心无力。人们总是习惯于对学校充满憧憬,认为学校应该对个人成长承担无限责任。学校的无限责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求全的人才培养的即时要求”②,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一毕业就道德高尚,品德优良,兼具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种要求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只有学校来承担这种责任则是不可取的。人才的培养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以及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真正的人才是在大学毕业后长期的实践锻炼当中成长来的。第二,各种社会责任无限制加诸于学校,如维稳、无关的社会活动、政治运动等。学校本身就承担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和科研创新的重任,但是限于资源、能力问题,只能在那些紧急的、不得不为的事情上下功夫,而公共基础课这项不紧急的责任就被一些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掉了。

二、专业群内公共基础课的思考

1.公共基础课是目前实现学校教育精神性的重要选择。

步入后工业时代,职业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原本需要由大批人从事的工作将由于技术的进步而由少数人或机器来操控,极少一部分人的劳作就可以养活整个人类,很少一批人的工作就可以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转。这将意味着社会所需要的工作者越来越少,大量的人将无所事事,如果学校只以培养工作狂人或劳动动物为目的,那么肯定会有部分人因此而失去存在的价值或意义。为避免这种不幸状况的发生,学校教育必须与工作相对分离。虽然在理论上,我们意识到了教育应具有前瞻性,需要为一个尚不存在的社会培养人才,但在现实中,教育的改革总是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许多学校打出了学校与企业零对接的口号,争取学校与企业同构,以职场的行为准则和场域逻辑来办教育,完全以工作的欲望来左右学校教育的理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适应职场的需要,但是却只可能培养出工作狂人或劳动动物,这样的人是不幸的。因为这样的人不能达到自我的完善,而自我的完善是人们想要的,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样的教育对国家也是有害的,一个没有精神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教育对于人的“完善”的促进将比为工作做准备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所以说“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诚然重要,但是舍掉其精神性则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为可能长时间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种不知不觉加重的病患一样。一个国家会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认识到病情的严重。”③

2.公共基础课程是专业群内的基础课程。专业群课程的基本构成为:“保证专业群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④公共基础课是保证专业群内学生全面发展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是专业群内的基础课程,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公共基础课是专业课课程得以实施的基础。因为公共基础课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增强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可以说,公共基础课表面上看,不一定和所学专业直接相关,但是却是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或缺的课程。第二,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课程。国家统一规定所有高等院校都必须开设公共基础课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各所学校在对公共基础课课程目标的描述上千差万别,但无一例外地表达出一种美好的期望,即通过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浓郁的人文情怀,视野更加广阔,胸襟更为博大。第三,公共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基础。“现代社会变动不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不断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日益加剧,公共基础课程涉及众多人类基本文化科学技术领域,它不仅能从文化科学技术角度为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提供动力的指引,而且还能激发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创新。”⑤

三、专业群内设置公共基础课必须厘清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专业群内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关系。专业群课程组建的基本原则是: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即将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又涵盖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围绕基础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属于底层共享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针对核心岗位而设置的,具有特殊性,不同兴趣倾向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群里量最多,学生必须耗费最多精力学习的课程。专业前沿课程代表着专业群未来发展方向,只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放。现有专业群建设的基本状态是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分别开设,只有个别专业课程中融入部分公共基础课,大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基本上是两张皮的状态。我们认为,在公共基础有机体和专业课程之间划分泾渭分明的界线是不可取的,姑且不论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人的能力成长更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单纯开设什么课程就有什么效果,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公共基础课,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2.正确处理学生当前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滞后性与特殊性,技能类的东西很容易衡量,但是为学生提供“有生命”的精神佑护和价值导向的品质文化修养则比较奇妙,并不是一毕业就可以显现出来,也不是用数据就可以评估的。然而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及其家长只注重是否学到一技之长,能够操作哪些具体的机器,会直接生产哪些成品或半成品。如果在大一时不能充分接触到专业技能课,学生及其家长则会急躁,质疑学校课程开设的科学性。在招生生源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学校极为重视学生及其家长的诉求,通过各种途径来删减公共基础课,增加专业技能培训内容,着力于各种速成品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和职业需要优先发展成为学校教育追求的重要原则,而人个性的张扬、情感的完善、职业之外的发展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等,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很难得以体现,更难以受到重视。”⑥我们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体现出家庭和职场的需要,但是却不能以职场、家庭的欲望来左右学校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有自己的原则性: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体现自己的职业性;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应有的精神性,体现自己的高等性。

3.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虽然根据高等教育分层理论,高等教育系统包含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各类教育都是平等的,但是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本科教育侧重于精英教育,职业教育侧重于普及教育,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有天壤之别。但是在实际办学中,尤其是在公共基础课的开设上,职业院校完全模仿本科院校的课程开设方式,毫无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中国只有精英教育的名校,没有大众化教育的名校,本科院校没有,职业技术学院更没有,因为一旦有‘名’就‘升格’了。”⑦所以高职院校在开设公共基础课时,必须绕开本科院校现有模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开设。尤其是在专业群内,不能为交付差事而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经验,而应该从专业群的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地设计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本着职业技术课程中融入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中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原则来开展、实施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

[注释]

①王建华.劳动、工作与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2.

②纪宝成.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五大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3(5):7.

③(英)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纪晓林,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序)X.

④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ec.js.edu.cn/art/2012/5/31/art_4627_89631.html,2012-05-28.

⑤⑥别敦荣,夏普.论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其通识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3(2):63.

⑦纪宝成.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五大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3(5):7.

猜你喜欢
基础课专业课程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