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之内在审美气质
——“和”

2014-04-17 12:22吴雪美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共通性雅乐气质

吴雪美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论“雅”之内在审美气质
——“和”

吴雪美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雅”与“和”是一对相通的概念,是中国文化所表现出的特殊气质。“雅”作为中国古代诗学审美范畴,其与“和”之基本内涵存在密切联系;“和”是“雅”审美内涵形成的内在条件之一,而“雅”则是“和”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存在共通性。

“雅”;“和”;艺术气质;共通性

一、“和”之内涵与外在表现

什么是“和”?要理解“和”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上古“雅乐”之性质入手。“雅乐”的核心美学精神是“和”。《尚书·尧典》日:“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说明了音乐本身“和”的重要性。《礼记·乐记》认为“雅乐”“其声和以柔。”《国语·周语下》:“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乐和,律以平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古代关于音乐基本论述为“宫生徵,徵生商,商羽角,羽生角,角生姑洗,姑洗应生钟,比于正音故为和。[1]”可知,“雅乐”之“和”包括内在之“和”与外在之“和”两个层面的意义。内在之“和”指上古音乐自身的一种属性;外在之“和”则是“雅乐”演奏所要达到的目的,使听者得到审美愉悦以实现内心的和谐,维护社会和谐。

《礼记·乐记》曰:“大牙与天地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拜天祭地。”可见“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在行为处事中追求一种“雅和”的状态,讲究平和、淡雅、以和为贵,“和谐”、“齐一”的文化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然而,而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和谐”也有不同的追求与理解。上古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所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恐惧和臣服,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人是自然的“奴隶”,只能通过祭祀、祈祷等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而这一时期的之“和”表现出了浓厚的原始宗教意识。到了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村社成为人们集结的主要方式,个人对集体的依附性加强,这一时期文学所体现出来的是人与社会、人与集体的和谐;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人的理性意识增强,孟子就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主张,在“天时、地利”的前提下,实现“人和”才是胜利的根本保障。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文人的自我意识增强,追求自我的实现,追求人生价值,这一时期的“和”更多体现为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类与自我一种和谐。此外,“和”的内涵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存在共通之处。儒家中庸讲究的是一种“过犹不及,恰到好处”的状态,带有一种折中的意识,在“中庸”中寻找一种和谐之美。中国文化在对“和”的实践,对“雅”的不断追求中,其结果是“这种理想,在各种矛盾的集合中往往以‘和’的形式勾勒出中国人的全部思维定势,从而使‘雅’与‘和’也成为中国艺术思维的特殊气质”[2]。

二、文学审美“雅”与“和”的共通性

“雅”与“和”是一对共通的概念,都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艺术气质。“雅”是中国诗学审美范畴,后世对文学之“雅”的评价也有严格依据。关于“文”的解释,古代典籍中有不同的说法。《易·系辞下》曰:“物相杂,故曰文”;《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这里所说的“文”有复杂交错之意。《周礼·天官》对“文”的解释是:“供其丝纩组文之物”;《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这里的“文”有言之有序,按条理编织的意思,也指和谐、有秩序。“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魏曹植指出,盖文章者“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对“文”、“文学”的定义都包含着“和谐”之意,为“文”者复杂交错、有序编织,为“文”要先“和”。

“雅”的审美内涵在儒家文化的土壤逐渐丰富,发展到魏晋之时,具备清晰审美概念与评判标准。刘勰把“雅”视为一种文学理想状态,并以“雅”为标准,对一百多位作家及相关作品进行评判。《文心雕龙·征圣》曰:“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雅”即一种雅正的内容,“丽”即华,指华丽的言辞和形式,即文学之“雅”在内容和形式上要达到“和谐”。西方学者认为“文学是通过文本的中介联系着作者、世界、读者等方面的复杂存在,是一个凝聚着审美经验的语言文本”[3]。这里对文学的定义是“凝结着审美经验的语言文本”,“审美经验”与“语言文本”涉及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才能创作出经典的文学。总而言之,“雅”在儒家思想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以“雅正”的姿态进入文人的审美领域,而“雅”与“和”存在相似的内涵,始终是中国文化的特殊艺术气质。

[1][汉]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M].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113.

[2]金丹元.中国艺术思维形成之文化背景[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06):55-57.

[3]阎嘉.文学理论基础[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

On the intrinsic aesthetic temperament-- "He" of "Ya"

Wu Xue-mei

(Chinese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530006, China)

"Ya" and "He" are two shared concepts, is the special temperament Chinese culture show. "Ya" as China ancient poetics aesthetic category,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He"; "He" is one of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of the formation of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Ya", "Ya" is an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He", both mutual integration, mutual penetration, has similarities.

"Ya"; "He"; artistic temperament; compatibility

I207

A

1000-9795(2014)05-0096-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06

吴雪美(1989-),女,广西南宁人,从事古代文学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共通性雅乐气质
明嘉靖时期张鹗及其雅乐改制
中古荆州雅乐中心地位的形成与贡献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论律师会馆与大学在法学教学方法中的共通性*——以Lectio和Disputatio为线索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传统皮影元素在现代动画的应用研究
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共通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