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红艳
一直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索取,导致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作为传播先进理念的知识殿堂,理应承担起向社会输送“生态人才”的重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作为新时代的高职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
1.盲目追求大校园建设,校园建设不符合生态校园要求。
高职校园既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养成行为习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生态校园有利于大学生们生态观的形成。随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许多院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校区的建设。但在新校区的建设当中,部分高职院校脱离学校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大校园建设,土地浪费严重。这是有悖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
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校园建筑缺乏整体、合理的布局。学校管理层在投资决策时急于求成心理严重,有些项目的开工缺乏可行性调研,有的甚至边改边做,领导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想法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在校内建筑群的建设上,由于前期没有科学规划,导致一些建筑刚建成,三五年不到就拆了,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有的校园在生活配套设施方面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需要,这些都不利于建设校园生态文明。
2.生态伦理教育方式单一,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生态伦理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并以此指导他们的生态实践行为。由于生态课程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没有太多直接关联,一些学校没有给予生态伦理教育足够的重视。据统计,在全国高校中仅有10%左右的非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选修课,而每年的高校招生中非环境类学校占到了99.5%以上。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把生态伦理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一些学校的管理者认为已经在学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两门课程,只要授课教师对其中涉及有关“人与自然”的章节进行拓展讲解即可。
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生态伦理教育课程,也只是流于形式且内容零散,考核评价时通常采用传统纸笔测试法。这种方法不能正确反映学生接受生态伦理教育后取得的实际效果,有的学生也许考试会得高分,但是平时仍然有乱扔垃圾、浪费粮食的不良习惯。生态伦理教育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受教育者不但能学到专业知识,更能将这些知识付诸于实践。如果只是通过纸笔测试,这些知识没有被学生实践和内化,这样的生态伦理教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3.生态伦理知识水平低,生态实践行为差。调查问卷的设计上,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一些有关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PM2.5主要是指什么、什么是温室效应等一些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常识性问题。据统计全部回答正确的不到30%,这说明我们的高职大学生在生态伦理知识的掌握上不尽如人意。在问到“环境保护是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问题时,有近65%的同学根本不知道环境保护也是基本国策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什么放在突出地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对于这样的问题还有25%的同学没有答对。这些数据说明,高职院校在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缺失。
对学生生态实践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高职学生的生态实践行为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回答“你是否有过随地吐痰的经历”时,只有30%的选择“从不”,选择“经常”的占到了7%。在回答“如果周围没有垃圾桶,你是如何处置手中的垃圾”时,有14.04%的大学生选择“随手扔掉”,虽然这个比例不是很高,但是“不能随地乱扔垃圾”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就会接受到的教育,作为一名受到良好教育的高职大学生,理应做得更好。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都缺乏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高职院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高层制定的一项政策,需要包括教师、学生、职工、外来参观者等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因此,这项教育的真正落实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受到当政府的重视,很多学校都规划了新校区。实际上,科学、合理的校园规划就是高职院校践行生态伦理教育的源头。在校园的整体规划中,学校要将师生的需求与自然规律,校园人文风景与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在新校园的建设中,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尽量保留原址上的森林、湖泊和植被等。在校园总体设计上,一定要使学校的整体布局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一致,使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符合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评估要求,争取做到布局合理、符合绿色校园的要求。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40%左右,低碳节能的建筑技术是未来建筑的必然趋势。学校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宿舍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所处的环境,重视运用自然环境创造室内微气候的条件,使建筑物便于通风和利用自然光,减少能耗。最后,在进行总体规划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土地资源形成循序开发模式。
2.创新生态伦理教学形式,开创多样化的教育评价方式。
生态伦理教育的开展,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形式。第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第一课堂可以让学生掌握生态伦理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起人是需要尊重和关爱自然的基本常识。第二课堂可以通过开展有关生态文明的演讲比赛、“校园生态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校园生态文明实践等方式对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进行补充。第二,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相结合。经常教育是利用校园网、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等宣传媒介开展内容丰富的生态伦理知识宣传。集中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生态伦理知识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第三,多学科渗透教学法与单科教学法相结合。根据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与高职现有开设课程之间的联系,把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这些课程之中,但该种教学法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生态伦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因而教学效果要打折扣。因此,需要单科教学法加以辅助。
为使生态伦理的教学效果落到实处,高职院校还应该完善生态伦理教育的考核评价办法。除了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外,还可以对平时成绩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如撰写生态实践调查报告、是否参加生态环保社团、参加生态实践活动心得的撰写等。期末考试也有多种形式,如开卷考试,或者采取情景测试法,让学生对虚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等。值得注意的是,期末考试的出题范围可以将时下生态环保的热点及时加入考试内容当中,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生态伦理教育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将纸笔测试、生态实践行为、调查报告、情景测试等综合在一起,形成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纸笔测试与情景测度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3.构建“五位一体”的生态伦理道德体系,共建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生态伦理素质教育是一项长久工程,有必要构建以政府、公众、家庭、学校和个人在内的“五位一体”的生态伦理教育体系。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大财政扶持等手段为高职院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国外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已经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生态环保法律体系。虽然我国也制定了《水资源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但仍有许多空白点和盲点,尤其是生态立法需要进一步加强。除此之外,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也必不可少。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安排,对企业和社会的违反生态文明的行为给予约束。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大生态文明方面的财政支出比重,采用投资补助、政府采购等措施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公众教育,引导公众参与,我们必须重视生态保护的基础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此,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新风尚。一些社会环保组织应该为高职院校的环保社团提供有关生态保护的交流平台,帮助学校的环保社团协调学生参与生态实践活动,有可能的话为学校的环保社团提供一定的资助。生态伦理理念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以多种手段发动群众,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生态建设。
家庭生态教育也是提高高职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强家庭环境道德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子女要善待动物、植物,不要随地乱扔垃圾,尽量不用一次性餐具,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为子女们树立起榜样。家长要加强自身的生态伦理素质的培养,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参与生态实践或旅游,帮助孩子们认识大自然,学会与他们和谐共处。
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相比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来讲具有明显优势。学校应充分发挥培育人才的优势,提高学生们的生态伦理素养。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不小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能够胜任生态伦理教学的专业教师,重视全体教师的生态伦理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社团组织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校内外环保社会,努力打造绿色生态校园;充分利用学生的寒暑假,鼓励学生参加生态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的自我教育也是进行生态伦理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生态伦理素质的自我教育法就是受教育本人根据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并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实现目标的过程。但是,自我教育并不是自由教育,需要教师和社会及家庭来共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