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阈下开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2014-04-17 11:54李朝源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8期
关键词:视阈思政政治

李朝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塑造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段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传授层面,单一的授课方式和陈旧的书面内容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整个世界向着更为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各部分之间的交往、联系日益密切,为了适应快速多变的形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势必要在原有基础上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注重整体性关联、动态发展与平衡、各元素和谐共生等诸多理念的生态学视阈,恰好符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其注重整体性、协调性与互补性的现代思维理念适应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重点,可以作为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的突破点与发力点。

一、生态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本文试图从生态视阈切入,目的是要在宏观社会背景中,采用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尤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以及与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关系,然后从整体性、联系性、平衡性的角度出发,探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思路。以下笔者将着重介绍生态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特点。

首先,生态视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任何一个生物、系统的存在都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高校教育系统概莫能外,而注重考察系统的复杂性则是生态视阈的立足点。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学生与认识对象之间应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互动机制。其次,生态视阈强调主客体二者之间的融合。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视角,当前的教育理念也基本沿用了这一理念,将人类之外的其他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因素、虚拟环境等)看作完全被动的客体,切断了学生与外在要素的联系。生态视阈则解决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弊端,不再将人类看作唯一的主体,而将人类与其他诸要素看作整个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再次,生态视阈突出持续性、发展性和动态性。世间万物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教育系统同样如此,这也就要求我们摆脱原来单一的静观视角,加强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动态性考察,并注重总结教育系统发展变化的前后规律为我所用。最后,生态视阈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克服了从单一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片面弊端,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看作整个系统正常运转的原动力。纵观以上三点,整体性与系统性是生态视阈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以上各方面都是生态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性的表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生态视阈的必要性分析

对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生态视阈的必要性分析,主要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展开。从国际层面来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生态视阈,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冲击的需要。全球范围内经济的快速融合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诸多便利,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国际动态、掌握国内形势,但对思想尚未成熟、情绪容易被煽动的青年学生来说,则具有一定的冲击。一方面,高校学生容易被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所迷惑,从而对社会主义立场产生怀疑甚至动摇;另一方面,一些不负责任、歪曲的不实宣传放大了当前国内转型期所面临的困难与矛盾,影响青年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调联系性与整体性的生态视阈,教会了青年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即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辩证地分析问题,提高对问题进行预判、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从国内层面来看,生态视阈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应对社会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冲击的有力保障。当前社会、文化都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随着多种成分、多种性质的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也大大增强,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青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虽然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内心缺少坚定的信仰与理念,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有时会产生挫败感与迷茫感,丧失追求正确理想的信心与勇气。生态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带动青年学生高扬主体意识的同时,自觉抵制糟粕思想的侵蚀。

三、生态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生态视阈强调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在这一观点看来,决定最终教学效果的不是某个单一的教育元素,而是诸多教育因素合理共同构成的“教学生态系统”。下面笔者将从内在深化与外在拓展两个维度提出生态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举措。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深化方面。第一,打破师生之间的二元对立,建立教学相长、和谐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尖锐对立是导致高校思政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主动者,负责向学生传授各式理论,带领学生提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检测,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被动接受的学生在课堂中完全处于被支配的角色,不能有效、及时地向老师反馈学习效果,这样就导致师生形成各自为战的孤立局面。我们从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看到的最大弊端是对立,只注重区别而忽略了必要的联系,而这种理念与方式与当今流行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完全背道而驰。生态视阈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重视整体性、联系性,不再将教师看作课堂教学环节的中心、主角,而是致力于构建师生和谐沟通、交流的新机制,将这种体现联系性与整体性的沟通机制看作改善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教师与学生都不是教学环节的主体,这一“去中心化”或“双主体化”的新举措不再纠结于“教师与学生谁是教育主体”这类问题,而将“如何实现师生和谐共融”“如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合力”作为高校思政教学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既很好地消解了主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第二,改变单一化、孤立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课堂教学体系。首先,注重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诚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在于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只能有理论这一种元素出现。相比现实与实践而言,理论毕竟是第二性的,而且现实的生动性、多元性、有趣性也远非枯燥、单一的理论所能相比。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最佳教学效果,高校教师只有紧跟实践的变化,并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也才符合生态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新思路。美国实用主义学派强调的“做中学”,强调课堂教育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体验与思考的过程,所谓的体验与思考说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其次,将知识的讲授与对生命的关怀合二为一。教育要尊重生命,把生命和由有限机件构成的机体区分开来。①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机器的普及和社会分工的日益密切,我们的教育也沦为“产业教育”,即大学的任务是生产具备各种能力、能完成各种任务的人才。这一举措虽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社会的繁荣,但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人才首先应该是人。在经济利益的“绑架”下,高校已无暇再思考如何教学生正确做人,因为学校领导更看重如何让学校多出几个商业富豪、政界高官、学术泰斗等,高等教育已经流水线化。生态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看到的学生的个人身份,即学生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社会性的人,更多体现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从生态视阈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了对人的异化,从人性的角度为学生的成长补充了当下高等教育所缺少的生命体悟。再次,实现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传统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崇高事业,在它面前,渺小的个体往往是卑微、不堪一击的,甚至必要时还要牺牲自己的个人价值来保全社会价值。这一观点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如果过多强调思政教育作为维护社会价值和社会秩序的手段,而忽略了个人价值的实现,无疑也是不现实的。生态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妥善解决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强调在坚持社会价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有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拓展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课堂教育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忽略了与之相关的外界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完善的体系,生态视阈强调联系性与互动性的联系,决定了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从主抓与课堂教育相关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虚拟环境等诸多因素入手。首先,以家庭为单位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并着力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安定是社会安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熏陶与对孩子的影响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生态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课堂的宽度,通过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的新型机制,既能让学生接受原有的、显性的课堂教育,同时也能“以父母为师”,接受到更多的隐性的思政教育实践。其次,建立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防护网”。多元发展的社会和文化在彰显个性的同时,也使我们的青年学生过多暴露在商业氛围浓厚、价值观混杂、不良风气弥漫的复杂社会环境中。生态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建立学生与学校定期反馈机制——学生及时将自己在社会中所遇到的疑惑向思政教师反馈并得到答复,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坚定了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取向,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位置,避免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最后,善于利用网络且对虚拟环境保持警惕。当今发达的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但也成为很多奢靡、反动、色情、堕落等言论和思想的集散地。如何在利用网络的同时,减少负面效应带给自己的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态视阈要求我们冷静观察、大胆出击,对各种不良言论给予积极回应,坚定自身的正确立场,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安全。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高效、新型的教学方式。

[注释]

①周丽芳.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2.

猜你喜欢
视阈思政政治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