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O9001∶2008标准的高校人才职业化培养路径研究

2014-04-17 11:54刘崇磊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8期
关键词:职业化标准人才

刘崇磊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发展的驱动力,高校培养的人才须通过与职业的契合来实现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职业化培养,通过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使其成为具有必备道德素养和娴熟职业技能的公民,形成职业群体,是高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路径。

职业化(professional)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部分内容。这些内容的职业化培养来自于标准、规范和制度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全球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最新通用标准是ISO9001∶2008,这一标准同样适用于高校人才职业化培养。不少国内外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引入了该标准,以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职业指向性,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供需平衡”。

一、ISO9001∶2008标准在高校人才职业化培养中的适用性分析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颁布的世界通用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系列标准。ISO9001∶2008是ISO9000族标准之一,反映了国际上质量管理、质量保证的运行规则和一般规律。高等教育属于服务性行业,高校提供教育服务、承诺产生结果,并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提高。高校的教育服务效果可以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体现出来,这应是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追求。高校要适应上述进程,就要建立适应需要且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职业化培养体系,按照ISO9001∶2008标准构建人才职业化培养体系。

在ISO9001∶2008标准中,“产品”即职业化培养的人才是经过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过程的结果。高校可以依据ISO9001∶2008标准设定质量目标,遵循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以及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通过全面、全员、全程、持续改进的多样化手段和制度化文件,对人才职业化培养的每个环节加以监控,确保责任的可溯性,并及时反馈和改进。将ISO9001∶2008标准和高校人才职业化培养工作相耦合,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可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等不断提高,实现高校办学的开放性和国际化。

二、国内高校人才职业化培养分析

除了通过立法保障教育职业化进程外,世界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学始终贯彻“学行并重”原则,不仅通过增加职业化能力教育课程,实现就职前的职业化,加拿大、爱尔兰等国大学还让学生在真实工作中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并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道路,此类教育开展可达12~20个月。

反观国内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关注了人才的“复合”和“应用”培养,但职业能力的现实塑造还是停留在口号层面。尽管国内很多高校采取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与行业、企业在合作办学层面缺乏实质性突破,仍停留在以实习基地建设为主体的单一合作形式,学生职业实训不足,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要有一定的差距;课程的职业指向性不强,专业技能和实践方面较为单薄;高校师资队伍的职业化能力不高,而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进入高校育人的机制不畅;大学生群体未来就业方向模糊,有就业危机感,但不知道采取什么措施去应对。

上述国内高校办学的“闭锁化”、课程的“碎片化”、师资力量的“单一化”、未来就业空间“黑洞化”,无一不表明需要探索一条高校人才职业化培养的有效路径,破除壁垒,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高校人才职业化培养路径的构建

高校人才职业化培养路径,是把影响人才职业化的各类资源有机整合,按照ISO9001∶2008标准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以及“策划—实施—检查—处置”的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依托标准化职位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持续改进等方面形成定型化范式,使人、财、物、信息都为人才职业化培养而互相配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要锁定职业岗位需求,“宽”“专”结合,以专为主,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等“顾客”的要求。首先,关注通用性职业能力,即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外在品质修养、知识架构以及内在心理结构与发展潜能,使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等全面发展。其次,要确定人才的特定职业资质,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烙印其职业标签,提升学生适应职业的能力,同时也要适度面向不同的职业类群,实现人才的复合型培养。

(二)课程体系设计

人才职业化培养依赖于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体现为课程设计,应采用鱼骨图将课程与职业能力相对接,在内容方面建立支撑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部分的课程群,注重三个方面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有序性,把握课程逻辑联系,搭建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在知识性课程设置上,应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要注重知识更新,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丰富教学内容。还要重视通识知识传授,学生只有掌握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才能具有系统的、高水平的分析判断能力。

课程开设类形上可实行“三阶段式”课程体系,三个阶段分别是“职业定向”“职业养成”和“职业拓展”阶段。在职业定向阶段,可开设介绍职业概况的课程,使学生明确今后的职业指向,此阶段时间不用过长,但是关键性阶段;职业养成阶段中,是使学生的职业知识结构纵向深入,安排学生学习基础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奠定其深厚的职业理论基础;职业拓展阶段应以个性化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职业知识结构横向拓展,形成宽广的职业知识面。在后两个职业实践阶段中,要在对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围绕职业能力的有机构成,科学设计模块课程,模块课程要科学设置学时、灵活课程安排,可形成小型化职业课程群,使学生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要开展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探索职业实践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力求营造真实的职业情景,以强化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三)校内外一体化实践平台

1.校内开发实践课程。高校人才职业化培养的实践课程开发应围绕真实生产情境进行设计。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认为,最好在真实情景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的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应开设仿真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做中学”的原则。高校还要注重校外课程资源的引入,聘请企业专家开设或共同开设课程,培养社会职业需要的人才。

2.构建校企协同联盟。目前高校的校企合作多是与企业共办订单班、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等,属于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其内涵和形式都要升级,高校与企业应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建立协同中心,形成校企联盟。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提前介入,产学结合,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对校企双方都是双赢的创新举措。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人才职业化培养的质量。应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环节。通过进修培训、职业教学竞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培训等措施,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

还可探索设立本科生职业导师。职业导师除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外,还要负责对本科生职业化的教育和指导工作。指导学生选择职业方向,科学安排课程学习,鼓励学生走进各类职业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行为规范和技能。

(五)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是高校人才职业化培养出成效的关键。教学全程控制分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及结果处理三个阶段。事前监控,就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事中监控,即教学过程检查,包括各时间节点的教学检查、日常教学信息收集,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结果处理阶段,就是对监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ISO9001∶2008标准要求建立对不合格产品的控制程序,高校可通过教学督导组、学生网上评教等措施,对未能满足“顾客”要求的教育服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界定各类教学事故,实施有效纠正措施,并开展后续追踪。

为此,高校应建立符合ISO9001∶2008标准的教学管理文件体系,形成纲领性指导性文件、规范通用性文件、方案和措施性文件、记录鉴证性文件四个层次的文件体系。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编制《质量手册》和《作业指导书》,严格控制过程的不同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组织机构变革

高校人才职业化应由校领导牵头,指定或成立专门职能部门来负责,明确部门、院系的管理职责,包括资源管理、管理评审、内部沟通等,通过制度文件、座谈、培训活动等,传递最高管理者意图,提高全员参与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职业化培养的环境。

(七)教学持续改进

高校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按照不断变化的“顾客”要求,不断寻求改进机会。其中既包括日常渐进的纠偏活动,如部分课程大纲的修订、管理文件的完善、职能部门岗位职责的重新划分等;也包括重大的改进活动,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大规模的教学改革项目等。

基于ISO9001∶2008标准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和PDCA循环的职业化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顾客”要求的顶层设计,是原点和落脚点;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建设既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的策划,也体现了实施,是一体化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是对实施各环节质量、效果的监督;组织机构变革是对管理职责和资源管理的明确;教学持续改进是处置,既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对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的部分执行。如此循环往复,促进人才职业化培养水平的攀升,达到外部“顾客”的满意。

四、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厘清高校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差异

大众化高等教育应包括专门的职业性训练,以满足多数学生就业的需求。同时,高校人才职业化培养也不是单纯的高职教育,要厘清两者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高职教授一些需要识记的、对就业有直接帮助的知识内容。而高校职业化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他们在产品研发与产品生产之间起到桥梁作用,除了懂技术知识,还研究技术原理在生产实践的应用,关注组织人员完成生产、服务的现场操作,专注于维护和改良生产设备、生产过程,有着极强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和技术升级等的卓越人才。

(二)建立人才职业化培养目标的动态形成机制

顾客满意度是ISO9001∶2008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构建人才职业化培养目标的动态形成机制,及时收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求,将这些需求反馈到学校的职能部门和基层教学单位,将社会需求转化到人才职业化培养过程中,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同“顾客”的要求相一致。

(三)开展共同愿景教育,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高校内可能会存在一些变革阻力,高校领导班子首先要提高认识,对全体师生进行深入且广泛的教育和培训,使全体教职工深刻理解“为什么要人才培养职业化”“怎样人才培养职业化”“ISO9001∶2008标准在人才职业化培养中如何运用”等问题,使贯彻人才职业化培养成为全员共同愿景和内在追求,通过引导、激励等机制,营造良好的全员参与氛围。

(四)要高度适配高校实际,突出教学实效

高校人才职业化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运用ISO9001∶2008标准的管理思想对现有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不是照猫画虎的形式主义,或是制定某些束缚手脚的程序化规定,是对旧有观念的颠覆,是在关键节点的突破与创新,是思想的风暴与行动的指南。同时,新兴职业岗位的不断出现,迫使学生必须提高职业应变能力,那么职业化教育内容的选择、课程的改革将是长期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应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各高校教学和管理实际,开展创新性和有特色的工作,真正促进职业化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职业化标准人才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人才云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