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假想伙伴现象探究及其对儿童实际生活的影响

2014-04-17 10:01:55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假想长颈鹿伙伴

聂 颖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儿童假想伙伴现象探究及其对儿童实际生活的影响

聂 颖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假想伙伴现象在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儿童假想伙伴现象单独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专门研究,使之成为一个新兴领域。本文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探析了儿童假想伙伴现象可能出现的原因,同时阐述儿童假想伙伴现象对儿童的实际生活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家长和教师在面对儿童假想伙伴现象时所处理的策略。

假想伙伴;儿童;社会认知

记得看过演员黄磊博客中这样一篇文章《窗外的长颈鹿》,文章中讲述了黄磊的女儿与长颈鹿成为好朋友的故事。一次黄磊夫妇带着两岁的女儿去动物园,女儿第一次看见长颈鹿,从那时起女儿心中就有了只长颈鹿一直跟随着她。女儿吃饭时要和窗外的长颈鹿比赛谁吃的快,她睡觉时永远都要先和长颈鹿说声晚安,她无论做什么长颈鹿都会在她的身边。[1]其实,长颈鹿就是黄磊女儿的一个假想伙伴。究竟什么是假想伙伴?它对儿童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假想伙伴现象的概述

假想伙伴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与儿童一起游戏的真实伙伴,它不仅存在儿童想象中,而且还会在儿童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定的空间。1934年,斯文德森首次发表了真正意义上的有关假想伙伴的实证研究,认为假想伙伴即“儿童在与他人对话和直接游戏的一段时间内,儿童命名与指向一个看不见的角色,这个角色对儿童是真实的,但实际上并不存在。”在这个概念中斯文德森并没有把儿童在幻想游戏中被拟人化的物体纳入假想伙伴范围内。目前,有些研究人员扩展了斯文德森提出的概念,他们把假想伙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既是斯文德森提出的不可见的假想伙伴;另一类是存在现实中,被儿童赋予为有稳定人格拟人化的客观事物(如娃娃家中的布娃娃)。而国外还有研究者认为心理正常儿童的假想伙伴分为三种:在前者界定的想象伙伴和拟人化物体外,还有另外一种:认为儿童在临时角色游戏活动中,儿童表现出不同的说话和互动,甚至把他们自己当作另一个不同的人对待的行为称作“角色自居伙伴”。[2]有许多研究者通过访谈儿童的父母以获得他们孩子假想伙伴的存在以及相关性格特征的信息方式或者通过访谈在童年期曾经拥有过假想伙伴的成年人时发现:多达65%的学前儿童都有假想伙伴,尽管这个数据代表性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是在儿童早期生活中假想伙伴的存在却是一个事实。

二、儿童出现假想伙伴现象的原因

(一)从认知发展的角度

早在1926年发展心理学家就开始了对儿童假想伙伴的研究,皮亚杰把儿童与假想伙伴的对话称为“私人语言”。“私人语言”在逐渐外化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社会语言。皮亚杰将假想伙伴同社会化语言相结合,但他对假想伙伴没有形成专门的论述。直到1945年,皮亚杰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假想伙伴的研究。他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时,对出现他女儿雅克琳娜身上的假想伙伴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皮亚杰对这一现象认真分析后,认为儿童拥有假想伙伴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儿童象征机能的发展和学龄前期的认知想象相关。只有当认知想象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儿童才能够在头脑中表征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而同化需要认知的新事物。[3]例如,当儿童在现实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接触周围事物有限,往往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时孩子就会创造出自己的假想伙伴。有专家发现,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或者是家中长子(女),这说明现实交往的匮乏是假想伙伴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

早期的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假想伙伴主要是能量导向的目标以及意愿达成的途径。由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较多不良的情绪,容易经历挫折和失败,因而每当孩子感到委屈、害怕、不安、孤单或无助的时候,假想伙伴便出现在他身边。精神分析学家将假想伙伴视为一种防御机制,儿童将自身不受欢迎的特征表现在假想伙伴身上。戈登曼指出,女孩子经常通过把恐惧注入到她的假想伙伴如“洋娃娃”身上来克服恐惧。[4]

三、儿童假想伙伴现象对儿童实际生活的影响

(一)排除孤独感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独生子女的数量增多,有很多儿童都没有同龄的孩子可以交往互动。儿童交往需要的缺乏阻碍着儿童社会化的进步。当假想伙伴存在时,儿童就会有安全感,满足了儿童精神上的需求。如当一个家庭搬了新家,孩子与熟悉的小伙伴分离,这时孩子可能会臆想出一个伙伴,这个伙伴可以帮助他与周围的新环境和平共处,同时帮助他渡过上新幼儿园的开始阶段。当儿童进行假想游戏时,需要对假想伙伴不断诉说,因此还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表征能力的发展。

(二)帮助儿童积极面对困难

有的儿童在看过动画片后会把里面自己喜欢的人物当作假想伙伴。如有些儿童喜欢把“喜羊羊”当作自己的真实的朋友,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像“喜羊羊”一样与“灰太狼”拼搏到底。假想伙伴使儿童产生自我胜任感,从而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三)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交往能力

与无假想伙伴的儿童相比,有假想伙伴的儿童拥有更丰富的想象力、有更强的文学创造性。[5]同时假想伙伴为儿童提供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机会,提高了儿童与社会交往的机能,也可以让儿童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别人的情感。

四、家长及教师面对儿童假想伙伴现象的处理策略

当孩子出现假想伙伴现象时,有些家长会不知所措,有的甚至感到恐慌,怀疑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研究证实,儿童的假想伙伴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父母应该在敏锐感知幼儿对假想伙伴需求的基础上,灵活地帮助儿童运用假想伙伴来渡过各种心理危机。同时父母应尊重儿童的隐私,父母的过分关注可能会干扰儿童对假想伙伴的控制感,因此,父母要在忽视与关注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最好是作为旁观者的接受。

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在面对儿童假想伙伴现象时应像邀请小朋友一样邀请他们的假想伙伴参与园内的集体活动,这使儿童感到被尊重,易于消除正在承受的压力,同时教师应帮助那些孤独的儿童形成集体观点,寻找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同龄伙伴以代替虚拟伙伴。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f2eee30100bcgy.html.

[2][4]白琼英,李红.国外假想伙伴功能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10(2).

[3]王俊红,周宗奎.儿童“假想伙伴”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4(2).

[5]蒋秋蓉.儿童的假想伙伴现象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科教文汇,2008(9).

The phenomenon of children's imaginary companion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hildren's real life

Nie Yi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150025, China)

With the increasing in the number of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life and only child, imaginary companions phenomenon exists generally in the children's life.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o children's imaginary companions phenomena separately as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specialized research, make it become an emerging fiel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and psychoanalytic view of the causes of childhood imaginary companions phenomenon may occur, and expounds the effect of real life children's imaginary companions phenomenon on children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and put forward the treatment strategy in the face of children's imaginary companions phenomenon.

imaginary companions; children; social cognition

B844.1

A

1000-9795(2014)02-0332-01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1-02

聂 颖(1989-),女,黑龙江青冈县人,从事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假想长颈鹿伙伴
萌宠和它的伙伴们
中外文摘(2021年22期)2021-12-30 02:17:18
伙伴
新伙伴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2
Cartoons
Special Focus(2020年3期)2020-08-07 09:03:12
不要小看长颈鹿
批判与重构:论作为准防卫过当的假想防卫过当
法学论坛(2019年4期)2019-02-04 03:28:50
长颈鹿的烦恼
故事大王(2018年11期)2018-12-18 13:20:16
最好的伙伴 等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实与假想
长颈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