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轩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3)
从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浅析英语词汇歧义现象
杨晓轩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3)
本文以关联理论中的认知原则以及英语中词汇歧义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为理论基础,浅析语义歧义中词汇歧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应用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探究词汇歧义的产生与关联性的关系,阐明依据关联原则是避免英语词汇歧义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联理论;认知原则;语义歧义;词汇歧义
在1986年出版的专著《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作者Dan Sperber和Deidre Wilson对于“关联理论(Relevance)”中“认知原则(Cognition)”进行了清晰明确的阐述: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第一原则):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也就是说,在说话者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接收信息者会以这段话的最大关联性(即最为普遍的认知方式)来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义。歧义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也就是所谓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一个词汇或表达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
(一)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Dan Sperber和Deidre Wilson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分别从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两个方面来阐述关联理论:从认知方面看,人类的认知过程随着生理进化而发展,人类的认知机制是顺应和选择的结果,所以人类的认知倾向于获取最大关联,以此获得最大认知效应;交际原则是在认知原则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但其中涉及的是最佳关联,而不是最大关联,所以这个过程的关联既要考虑到信息接收者利益,也要考虑到信息发布者利益。说话者创建了一种最佳关联的预期,并期望信息接收方也以此最佳关联来理解;但从认知原则来看,信息接收者更倾向于从最大关联,即最普遍认知方式去理解,这样就会产生矛盾,导致理解的错误和偏差。
(二)词汇歧义。在维基百科中对歧义(ambiguity)一词的释义为“Ambiguity is an attribute of any concept, idea, statement or claim whose meaning, intention or interpretation cannot be definitively resolved according to a rule or process consisting of a finite number of steps.”指未定义或定义不清楚而没有明确涵义的单词、术语(term)、注释或观念。如果一个单词、词组、句子或其他的表达方式拥有一个以上的解释,就是歧义的。
在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语言也在与时俱进的不断演变和丰富,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最为通用的语言之一,也逐渐形成了词义丰富、表达多样、结构复杂等特点。英语语言的歧义主要有两种,即“语义歧义(semantic ambiguity)”和“句法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由于对某个词汇含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被称为语义歧义。语义歧义又分为“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和“句法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两种。本文主要讨论其中的“词汇歧义”现象。
英语中的“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指某个词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或理解方式,主要是由英语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Polysemy)”现象以及“同形异义(Homonymy)”现象造成的。
“一词多义(Polysemy)”现象: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由于具体语境的限制和规范会体现单一语义,这样就不会造成歧义或产生错误的理解;但如果缺乏语境限制,一个多义词的多个词义在同一个句子中都能够成立的话,就是导致歧义的出现,产生不清晰、不明确的理解方式,其在语法上和结构上都是正确的,词汇歧义现象就出现了。例如:Please check the order. 该句子在没有其他语言环境的界定情况下,“order”一词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歧义也就随之产生:1.请检查一下顺序;2.请检查一下订单。
“同形异义(Homonymy)”有三个不同的类型,即同音同形异义、同音异形异义和异音同形异义。如“sun”和“son”就属于其中的同音异形异义词;“refuse”一词是个异音同形异义的例子,其结尾读成浊辅音/z/时,词性为动词,意为“拒绝,拒收”,结尾读成清辅音/s/时,词性为名词,意为“废物,垃圾”。
现任英超切尔西队主教练穆里尼奥在不久前接受ESPN采访时说道“I was manag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year 2000 but, before that, I was assistant in big clubs and with big managers and coaching the best players in the world. So I was 30 and I was coaching Ronaldo, not this one (Cristiano), the real one, the Brazilian Ronaldo”。这段话被“嗅觉敏感”媒体炒作成穆里尼奥贬低同胞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的爆炸性新闻,在“the real one”中“real”一词的歧义上大做文章,这段话被别有用心的媒体转译为:“我在2000年第一次当了球队的主教练,但在那之前,我在一些大俱乐部里跟随一些著名主教练,指导过一些世界上最出色的运动员。我30岁的时候就在指导罗纳尔多,不是现在这个(克里斯蒂亚诺),是巴西那个真正的罗纳尔多。”
事后不久,穆里尼奥就自己之前的表达进行了解释,他说这个说法是基于球员年龄,而不是他们的水平。并进一步说明:“I said the thing about the Brazilian Ronaldo being the real one because he was the first Ronaldo. If you would ask me who the real Muller is, Thomas Muller or Gerd Muller, I would say the latter. For me, he is the real Muller because he’s the older one of the two”。他说:“我用‘the real one’来指代巴西的罗纳尔多是因为他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罗纳尔多。如果你问我托马斯·穆勒和盖德·穆勒哪一个是‘the real one’,我会说是盖德·穆勒,因为他是年龄更大的那个。”这样一个由词汇歧义所导致的歧义现象着实被媒体大肆炒作了一番,穆帅也是费了如此周折才解释清楚,实在给两位当事人带来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利用关联理论中的认知原则来剖析这个词汇歧义现象:前文提到,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内容为: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信息的接收者会以这段话的最大关联性,即最为普遍的认知和内涵去理解。“real”一词在短语“the real one”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释义就是“You can use real to describe 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has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r qualities that such a person or thing typically has.”,当然“the real one”也就最为普遍的被大家认为是“真正的那一个”,用于比较事物或人时,暗指能力更强、更被认同的那一个。同时,“real”一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You can use real to describe something that is the true or original thing of its kind, in contrast to one that someone wants you to believe is true.”若取这一词义,“the real one”可理解为“当初那个”或者“之前那个”。但两者相比较,显然是前一种词义更符合普遍的认知和理解方式,即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由于穆里尼奥的这句话中的“real”一词是具有歧义的,但他又忽略了关联理论中的认知原则,在表达的时候仅以自己的想法为出发点,不懂得语言的沟通是要以信息接收者的理解为目的,以至于被媒体抓住炒作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语义歧义的一种,词汇歧义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为使其不对我们的沟通和交流造成负面的影响,作为信息发出者,我们应该按照关联理论中的认知原则,对于含有多义的词汇,应从最大关联性的角度去使用这样的词汇,避免出现由于词汇歧义而导致的误解,或者在信息发出的过程中提供充分的语言环境,来制约和限定其中所包含的的多义词在所传达信息中的词义,避免歧义现象的产生;作为信息接收者,对于包含词汇歧义的信息,可以参考关联理论中的认知原则,审视自己是否仅仅是从最大关联性角度去看待这个信息,而忽略了语言环境和信息发出者的本意,造成对信息本意的错误理解。这样才能使英语的沟通达到准确、有效的目的,有效避免在英语沟通中的歧义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Kеss, Jоsерh, R.А.Норре. Аmbiguitу in рsусhоlinguistiс. 1981.
[2]Zhаng,Qingliаng."А Disсussiоn оn Аmbiguitу in Еnglish". USСhinа Fоrеign Lаnguаgе . 2007.
[3]李海利. А rеviеw оf Sеmаntiс Аmbiguitу Саusеd bу Еnglish Ноmоnуms[J]. 民营科技,2009(10).
[4]张晓红.从语法、语义、语用角度划分英语歧义类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5]李小兰.关联理论与外语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
[6]马雪艳.英语歧义的成因探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7]邹金屏.从语义学角度谈英语中的歧义现象[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English lexical ambigu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of cognitive principle
Yang Xiao-xuan
(Dalian Neusoft Information Institute, Dalian Liaoning, 116023, China)
Based on the relevance theory in cognitive principle and basic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lexical ambiguity,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and reason of lexical ambiguity of the cogni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theory,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application of lexical ambiguity and the relevance, clarify the relevance principle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and method to avoid the English vocabulary ambiguity.
relevance theory; cognitive principle; semantic ambiguity; lexical ambiguity
H313
A
1000-9795(2014)03-0343-01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1-17
杨晓轩(1980-),男,辽宁沈阳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英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