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阈下的大学生生涯教育转变探索

2014-04-17 09:25
江苏高教 2014年5期
关键词:生涯中国梦理想信念

谢 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南京 210016)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不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也明确了“中国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按照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1]。人以生涯历程的形态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生涯中的人是最真实、最完整的“现实的个人”。而“中国梦”的提出,正是基于在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三者统一中“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成就个人梦想,与生涯教育不仅有着共同的契合点,其最终目标也是不谋而合的。在“中国梦”视域下重新考量大学生生涯教育,使生涯教育真正做到与时代主旋律相一致,与社会需求相统一,与学生个体素质发展相契合,为中国特色的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范式转变的新舞台。

一、理想信念构建是“中国梦”融入生涯教育的基点

透过“中国梦”内涵和实质,可以看到“中国梦”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自然规律,有利于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结合起来,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来,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2]。理想信念教育在本质上涵盖“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双重层面:在社会发展层面,体现了大学生的社会政治理想;在个人发展层面,体现了大学生的职业人生理想。

从生涯教育的开展实施来看,融入“中国梦”正是凸显了两个层面的理想信念教育:一是基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教育,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的摸索中对于社会政治与国家精神的感受教育;二是基于创新创业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教育,表征了大学生在生涯实践之中对于个人职业、人生理想的体验教育。“中国梦”的语境有助于理想信念教育走出社会理想对个体价值观照缺失的现实困境,在生涯的语义下,理想信念的培育就是将“中国梦”价值理念化为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探索、生涯历练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和感受。

在生涯教育过程中,基于“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构建要依托德育课堂作为主阵地、主渠道,在课程中增加职业体验和情境设计环节,并以此为载体,将时代特征、职业特质、职业理想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借助“中国梦”的力量激活新媒介自下而上的组织动员方式,更加注重基于个体内在需求的自我教育方法,在实践层面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如倡导生涯教学模式的校本化,结合专业设置和培养定位,积极探索生涯教育的专题研讨式、调研参与式以及寒暑假拓展式等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在多情景全方位的生涯学习实践中体会社会政治背景,加深对世情、国情、学情、自情的了解,确立自身职业定位的方向。只有真正着眼于学生的职业体验与生活感知,理想信念构建才能获得心灵之根。

二、价值认同引导是“中国梦”融入生涯教育的途径

“中国梦”的提出以及赋予时代内涵的过程就是在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过程;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梦”在保持其精神实质的同时,转换了话语体系,给国家的未来描绘了一幅清晰可见的宏伟蓝图,这对于大学生群体更具有吸引力,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强化国家认同[3]。故此,“中国梦”价值理念在生涯教育中的内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典型的引领和榜样的示范成为价值认同的助推剂。榜样为青年提供具体的行为参照模式,并通过情感共鸣激发其效仿的内在动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带动和鼓舞激励作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广为宣传榜样人物的时代精神和先进事迹,弘扬行业主流和正气,能够有效增强生涯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在生涯教育中融入“中国梦”,首先要使青年受教群体认知、认同“中国梦”,只有达成心灵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识,才能最终沉淀固化为职业规划、自我成才的动力。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需要,积极捕捉他们的心理接受点,将对生涯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为原则,克服显性教育的教育目的过于外露、教育形式相对呆板的缺点,将“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隐含于特定载体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4]。要紧密结合十八大精神、全国“两会”报告、形势与政策教育、党支部纯洁性建设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契机,通过“两课”课堂、专题讲座、职业道德演讲、行业精英宣讲会、就业形势报告等丰富的宣传形式,不断提高“中国梦”与生涯教育融合的广度、深度和契合度。

另外,除了学校外,社会个体和家庭都在青年的生涯规划中履行着相关的角色与责任。每个个体包括青年自身都需要从修身做起,以肯定个人的社会认同及作为其他青年同辈的榜样(魏雁滨,2013),在学生群体中大力营造学习典型、争做先进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进而使“中国梦”愿景在大学生的生涯教育过程中得以彰显。结合学校的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突出青年关注度高的行业示范宣传,充分发挥生涯教育导向作用,不断提高未来就业生力军的职业道德品质,在生涯规划的实施中深入人心。

三、社会实践检验是“中国梦”融入生涯教育的依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生涯教育中,只有将“中国梦”的渗透与社会生活接轨,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在生涯历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实践之维,价值体系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拥有现实承载,才能够被大学生感知和领悟,从而真正发挥作用。生涯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接轨的最佳方式就是鼓励青年自觉能动地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现实社会的历练中检验其价值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根本性质、实践主体、依靠力量以及其蕴含的价值导向决定着其能够指引青年的实践行为方向,以“中国梦”统领生涯规划的行动准则,在实践中使他们认识到人生价值的真谛,不是物质、名气、地位等指标,而在于健康的人格、深厚的文化修养、豁达的生活态度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中国梦”在生涯教育中的融入实质上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价值共识的过程,在比较竞争中彰显其内蕴的理论魅力、价值魅力和实践本性。只有通过与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断接触,才能有效避免本本主义和盲目主义,体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纪律观念,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真正完成生涯教育中的自我探索和外界探索,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契合点。基于实践历练的生涯教育,会强调目标的形象化、台阶的层次化、措施的具体化,不但比传统职业理想教育内容丰富,而且操作性强、实效性高。

在实践引导中,教育者要秉承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价值诉求,引领学生的行为取向,引导学生在“中国梦”这一宏伟蓝图中定位自身的人生坐标,充分调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生涯教育范畴内,职业生活与职业实践在本质上都是职业生命的体验过程,生涯的实践体验实际上也是大学生群体参与解释建构全新“中国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基本诉求、努力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协助构建学生的提升平台、积极回应学生的反馈意见,引导他们全面平衡地追求并实现人生目标,从而将成长需要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将时代赋予青年的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谋求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觉行动,促进“中国梦”与大学生生涯目标在实践中的统一。

[1]钟谷兰,杨 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李志平.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28-32.

[3]张雪萍.论在当代大学生中践行“中国梦”的意义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3,(7):101 -185.

[4]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6):183 -185.

猜你喜欢
生涯中国梦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