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理性”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思考

2014-04-17 09:25朱国芬
江苏高教 2014年5期
关键词:有限理性决策者理性

朱国芬

(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南京210094)

“有限理性”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思考

朱国芬

(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南京210094)

文章以有限理性决策论为理论依据,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决策者所面临的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个人的价值偏好性等困境,进而探索规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限制或降低限制程度的新思路。

有限理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

“有限理性”理论的最初提出是对传统经济学中完全理性概念的不完备性的积极扬弃、修正和超越。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Sim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逐渐意识到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理性选择组织决策模式”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化模式,在实际决策中不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他们认为,由于人类知识的不完备性、人类认知机制的局限性以及人类活动或行为的交互非理性等因素影响、制约决策过程,使得“完全理性决策”实际上成为一种超现实的前提预设。在西蒙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行为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而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状态,即阿罗所说的“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1]的状态。因此,作为“人类固有行为之一”[2]的决策行为也应是有限理性的。

社会价值的多元、形势的多变和意识的多样催生了青年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这就不仅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当下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且更要研究和把握影响、制约其发展变化的因素和变量,从而作出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之困境

由于决策的变动性、超前性、信息化、系统化等特点,目标的正确选择与决策通常表现为对未来事物的预期和规划,只要该决策未完全成功实施或成为现实,在实践上就存在不确定性。同时,每个人的时间、精力、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而且价值偏好各异,这也导致无法保证主客观一致而求得决策效果的“最优化”。

1. 决策情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1)决策环境的多变性。决策者面临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环境要素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尤其是微观环境因素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更大、更直接、更具体。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交往更加广泛而频繁,大众传播和互联网的信息日益密集并且传递不断加快,各种新的知识传播和社会思潮的涌动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复杂多变、风险叠加的社会环境。更为严峻的是,思想信息本身也处于一个复杂的环境体系中,既有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又有政治、经济、文化、人际交往的小环境。环境的多变性导致大学生行为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使完全理性和最优决策面临着无法回避或消解的困难。

(2)认识活动的复杂性。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生理、心理趋向成熟、完善。随着受教育和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随着生活空间的迅速扩大和思维空间急剧延伸,他们的思想活动往往呈现“相对稳定——激烈变化状态——相对稳定性”[3]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他们的思想认识活动变化不是线性的,而是随环境条件的变化呈现出非线性,带有较大的波动性和偶发性。由于当代大学生崇尚自由、追求独特,心理需求结构变化快、情绪变化波动大、价值观念不稳定,使其思想认识常常处于偏激、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要在这样的组合变幻下在短时间内,根据教育对象的条件特征和时间特征快速做出最优决策是有相当难度的。

(3)交互主体的不确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一直处于相互作用、交互影响之中,使思想活动呈现出随机性和复杂性。这种不确定性要求决策者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最完美、最优化的决策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在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仅教育者在变(年轻化、专业化等),受教育者也在变(阶层分化、思维理性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等);教育介体在变(内容上向纵深和横向两个方向拓展、形式上的多样化、载体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等),教育环体也在变(社会环境、工作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等)。”[4]这一系列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体系受到极大的冲击,大大增加了决策者理性决策的难度。

2. 决策信息资源的稀缺或海量化

(1)方案的搜索、信息的收集有难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涉的信息涉及大学生从事活动的各个层面,其空间分布广泛、时间变化频繁、信息对象各异。而现实环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由于受能力、时间、知识、技术和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只能在有限的且是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期望、水平、经验、知识和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因素赋值来决定价值取向和决策方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掌握的信息是受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个性特征(如固执性)以及方案搜索的难易等因素调节,并以此来决定方案的选定和搜索过程的。决策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全方位的信息,必然会导致决策的“小样本”、“贫信息”。

(2)思想信息资源动态性和海量化。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精神生活异常活跃,思想眼界更加开阔,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现代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原有思想信息结构平衡性被摧毁,连续性被破坏,影响因素越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社会输入的大量新信息不断地冲撞、影响和改造着原有的价值观,催生了庞大的、复杂的、多变的影响决策的思想信息。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对信息加以辨别、处理、设计、评价到最后选择可行性方案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3.决策过程的非理性因素干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是价值观取向很强的超前性决策,“是人们综合考虑了特定社会形态、历史阶段和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总体性的、带有规律性的价值立场与观念的总和”[5],要解决的是典型的或特殊的价值判断问题,如人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带有鲜明阶级利益色彩和价值取向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在尽可能保持完整、一致的价值偏好,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地选择方案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个人情感、欲望、习惯、脾性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他们面对利益的取舍,情感的亲疏,会有意无意地掺杂自己的情感、习惯与价值偏好,对决策的科学性要求也常常建立在个体的兴趣偏好的基础上。在这些个人偏好和兴趣的影响和引导下,决策者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出决策方案并选择方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实现决策的完全理性或最优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之有限理性思考

秉持完全理性主义思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所遭遇的多重困境促使我们深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应如何规避“完全理性”风险,实现决策的客观性、公正性、合理性、有效性?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决策者获得信息、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充分估量决策者的情感、意志、脾性等“理性不及”因素的干预性,依据“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去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制定、选择和执行方式,从而得到较满意的决策方案。

1.把感性选择因素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自我主体性与社会价值观的整合,既体现自我态度又实现社会价值呢?这首先需要把情感、意志等因素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范畴之中。

(1)要把培养公民的道德情感融进决策目标和内容。道德情感是连接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通常表现为人们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义务所产生的情感偏好,比如爱慕和憎恨,喜爱和讨厌等情感。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力量驱使主体去完成道德行为,换句话说,道德情感力量也是人们实现从知到行跨越的精神力量。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思想意识并付诸行动。对于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大学生来说,产生良好的道德意识比较容易,而要做出与道德意识相符的道德行为就比较困难。而道德情感是维系道德意识物化为道德行为的纽带和催化剂。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不是它们被记住的时候就会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而是在它们生存于朝气的情感波澜之中,生存于创造和行动之中的时候才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7]。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在确立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程中要把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纳入决策视野。道德情感虽然是对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一种自发的、感性的、不系统的、低层次的反映,却有相当大的能动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个体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更新,而且在关键时刻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决定着社会实践的成败。

(2)要把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作为制定决策方案的主导元素之一。因为情感不但包含理性的成分,还有超理性成分甚至是感性的成分。近代经验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休谟就认为,最终决定意志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性。“理性是情感的奴隶,除了服务和服从于情感外,没有其他用处”,“理性没有主动力,不能制止或产生任何行为。”[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确定以后,随之就需要设计、制定实施这一目标和内容的相应的行动方案,以便有效、合理地组合各种要素,力争取得最佳效果。然而,在制定、提出各种备选方案时,我们不仅要重视理性的作用,还要注意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如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风险偏好、抱负、群体思维等,这些要素会通过影响决策者的情绪、感受、直觉等方式影响、甚至主导决策的设计过程。

(3)充分发挥决策者道德意志的调节作用。意志与情感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情感激励意志。高尚的、稳定的、强烈的情感,特别是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都是一个人意志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意志调控情感。意志越坚强,就越能使积极的情感持续下去。意志不是理性,但它是一种在理性引导下趋向个人意愿和主观心理的意识。道德意志能促使大学生将自己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帮助他们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言行和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应该注重大学生个人意志的修炼,以克服情感的随意性、多变性、盲从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决策方案的有效选择和顺利实施。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修正和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修正和优化,包括事前修正、优化和事中修正、优化两个进程。事前修正、优化是指在决策方案实施之前,通过各种备选方案的对比和评价,统筹多维度视角,综合各方优势,博采众长,对已经抉择出的决策方案进行扬长避短的修正和优化,以便使最佳决策成为各个备选方案精髓的集合体。事中修正、优化是指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复杂多样的现实因素影响,以致部分决策目标效果和实施效果产生偏差时,通过重新对原决策进行审查和分析,及时进行修正或补救性决策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与任何一种其他决策一样,是对大学生未来思想发展的判断和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的抉择,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其决策本身必然隐含有决策者的知识、视野、思维、情感等“理性不及”因素的局限;再加上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复杂多变,决策者对影响决策的因素具有越来越多的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捉摸性。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保证其决策的信度和效度,就必须在决策实施过程中灵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根据决策实施的实际情况及变动趋势对原有决策的实现进行检查、修正和更新。

3.提高决策者的综合能力,使决策达到满意趋向更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始终是人的主体性活动,而人的心理结构对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换言之,决策者从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决策的制定、评价到最后的选择不能简单秉持完全理性思路,也不能单纯依赖非理性因素作用,而要始终贯彻“有限理性”的思路和方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除了要重视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励作用外,还要尽可能在知识、能力、技巧等方面发挥自身的潜质,使决策趋于最优效果。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包括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熟练掌握互联网、多媒体等新科技,逐步提高搜集信息、分析问题、作出抉择的能力。唯有此径,才能更快速、便捷地获取有效信息资源,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决策环境的瞬息万变,要求决策者必须具备审时度势,灵活多变、善抓机会、果断决策的能力,对决策目标的实施进度和决策效果进行不定期评价,及时发现并找出决策行为的偏差并加以纠正。客观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只有在动态中把握各个层次和要素的关系才能优化内部结构,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1]卢现祥.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10-11.

[2]李一智. 商务决策数量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

[3][4][5]刘新庚.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5.5.5.

[6]列宁.列宁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37.

[7]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82.

[8]休谟.人性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53.497.

(责任编辑邱梅生)

G641

A

1003-8418(2014)05-0122-03

朱国芬(1966—),女,江苏无锡人,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副教授、博士。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2YJA71010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11SJD7100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2011PYXM11)。

猜你喜欢
有限理性决策者理性
热浪滚滚:新兴市场决策者竭力应对通胀升温 精读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地方政府不当干预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分析
法律家长主义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物联网环境下基于演化博弈的动态频谱分配算法
决策者声望寻求行为、团队努力与团队绩效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充耳不闻与从谏如流:建议采择研究述评